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恩可以分为状态感恩与特质感恩。前者表现为个体在接受某种恩惠时所产生的感激、愉悦的积极情绪体验或心境状态;后者表现为体验感恩情绪的积极心理倾向。丰富的感恩情绪体验可以促进感恩特质的形成,相对稳定自觉的感恩品质又使人更容易更频繁体验到感恩情绪。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美德之一,感恩对个体具有积极人格功能,帮助个体抗挫折脱困境,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韧性因子,能提升人的幸福感;对社会具有道德功能,能诱发人的亲社会行为,推动个体关心他人和传递支持性社会联系。有些研究还证明,感恩能降低抑郁、嫉妒,减少躯体病症,增进身心健康,能提高创造性,甚至能提高学习成绩。
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兴起,感恩因其独特的作用重新成为研究的热点。感恩教育历来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教育内容,然而当代部分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问题逐渐显现。另外,高中阶段亦是感恩特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开展培养学生“感恩之心”综合实践活动非常重要,组织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系列活动之一。
以下设计仅以体验感恩情绪为中心展开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辅导目标和生成性目标]了解感恩的概念、意义和自身状态,树立感恩意识。获取感恩积极情绪体验。学生可能会生成其他情绪体验,如悔疚、自责、幸福等。
[辅导方式]游戏、快速联想、自测、讲授、看录像、沉思、训练。
[准备工作]参考相关专业文献,了解科研新成果。通过调查、访问师生,了解高一学生目前情绪、行为表现和思想状态。准备相关视频、歌曲、贴纸、彩纸、书写笔、幸运星纸条、环保幸运瓶等,编制印刷心理量表和心理作业,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板书。预先组织学生完成感戴自评量表(本部分附录本刊省略)。
[辅导对象]高一年级。
[辅导时间]40分钟。
[辅导地点]心理辅导活动室(分8个学习小组围圈坐,成“U”型)。
[辅导过程]
一、暖身导入(5′)
1.暖身,快速选定值日组长
游戏:进化论
分8个学习小组,各组成员先蹲下且视为鸡蛋。相互找同伴进行猜拳,赢者进化为小鸡,输者仍为鸡蛋。赢者找同是小鸡的同伴再猜拳,赢者进化为凤凰,决出一人为凤凰者游戏结束,此人担任值日组长。
以某水果名称代表本组,写在贴纸上,贴在幸运瓶和组长身上。大家分组坐下。
2.快速联想:感恩
学生看到“感恩”一词,想到什么,迅速上来板书,导师适当整理。
3.导入话题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哲学家们认为,感恩是人类所有美德之父。常怀感恩之心,会让人自信、快乐、满足、幸福、充满爱。生活因感恩更美好。(板书)
二、辅导目标(1′)
三、主体活动
1.知晓恩惠(10′)
简述感恩的概念。
感恩(又称感戴),《辞海》认为是指在得到别人帮助之后对他人产生的一种感激和爱戴之情。在西方,感恩一词源出于拉丁文“gratia”,意为慈悲、好心和感激,是个体在受到恩惠时产生的一种感激和愉悦的情绪体验。(板书)
中国人注重感恩父母、师长、国家,西方人注重感恩自然、上帝、自己。
感戴量表自评,了解自身感恩状态。
关于感戴的测量,目前使用较多的是自我报告测量工具,主要有国外公开发表的GQ6(1个维度)、Appreciation Scale(8个维度)和GRAT(3个维度)。目前国内没有针对高中生的相关量表,本次施测采用的是较多研究者使用的、由马云献、扈岩2004年在GQ6的基础上修订的《大学生感戴量表》中文版,信度效度都达到了测量学的标准,内容结构良好,可靠性较高。但受取样限制,未能建立常模。
由于是大学生量表,因此在使用时作了相应改动。
计分,评价,解释,提醒学生不观看他人得分。
请值日组长收集学生量表,作为科学研究使用。
简述感恩的意义。
近年来,科学家实验研究证明,感恩可以帮助我们直面挫折、摆脱困境、降低抑郁、远离嫉妒、和谐关系、身体健康,甚至提高学业成绩,最终促进成长,提升幸福感,生活更美好。
我们需要时常觉察自身的感恩状态,以发挥感恩的心理效能。(板书)
2感受恩惠(20′)
(1)激发感恩情绪
观看台湾感恩教育视频片断(1′40),引导分享感受。通过在资源、健康、教育、物质等方面与全世界人类作对比,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存在是何其幸运,学会珍惜拥有。(板书)
(2)调动感恩情绪(配《感恩的心》伴奏曲)
即时沉思:1分钟回忆你想感激的人→1分钟回忆最近生活中快乐的事件。
(3)享受感恩情绪(导师扮演印第安人,配背景音乐《Enya-Amarantine》)
①下周四是什么节日?是美国感恩节,让我们来提前过节吧!简介美国感恩节。
②列举恩惠:分8个学习小组“晒晒自己的幸福”,在彩纸上写出来,列出一项做一颗幸运星,放入本组的幸运瓶。
③分享快乐:自由走动,阅读交流,各组张贴在展示台上。
④欢呼恩惠:所有学生围成大圈,每个学生想一个动作,边做动作边喊“我感恩我拥有……,谢谢你”,其他同学模仿该动作,让大家一起来为自己欢呼。
四、总结深化(4′)
1.分享本次活动体验和收获
2.布置心理作业
每周完成“感恩记录”(附录本刊省略),连续六周。每周一请学习委员按学号顺序收齐交导师,请保密。导师不批改,仅供科研参考,最后会发还给大家。
3.感恩致谢及结束
导师表达感恩,为你我还有其他为这节课付出的老师,还有准备环保幸运瓶的清洁工人而鼓掌,感恩亲人安康,感恩世界和平。
[课外延伸]
在教室里张贴“晒晒自己的幸福”,保持一周时间,强化辅导效果。
把8个小组的幸运瓶合在一个瓶内,放在班级里继续添加。借助朋辈力量影响个体成长。
每人完成“感恩记录”,共六周。养成感恩意识,增加积极体验。
[课后反思]
1.本活动课达到了预期目标,最后环节“列举恩惠”和“欢呼恩惠”把活动推向了高潮。
2.在学生两周后上交的“感恩记录”里,感恩的人和事物宽泛,既有亲人、朋友又有自己、陌生人,既有生活小事又有负性事物,学生都能从中体验到诚挚的感恩之情,朴实而令人感动。
3.本活动课内容较多,需精简,突出重难点,或者把活动时间安排为60分钟更好。
参考文献
[1] 胡瑜,孙灯勇.感恩:人格研究的新专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8(4).
[2] 张利燕,侯小花.感恩:概念、测量及其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10,33(2).
[3] 喻承甫,张卫,李董平,肖婕婷.感恩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
[4] 王建平,喻承甫,曾毅茵,叶婷,张卫.青少年感恩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3).
[5] 石国兴,祝伟娜.初中生感戴和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心理研究,2008, 1(3).
[6] 马云献,扈岩.大学生感戴量表的初步编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5).
(因篇幅所限,本刊省略原文部分内容,请见谅!)
(责任编辑 杨 子)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美德之一,感恩对个体具有积极人格功能,帮助个体抗挫折脱困境,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韧性因子,能提升人的幸福感;对社会具有道德功能,能诱发人的亲社会行为,推动个体关心他人和传递支持性社会联系。有些研究还证明,感恩能降低抑郁、嫉妒,减少躯体病症,增进身心健康,能提高创造性,甚至能提高学习成绩。
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兴起,感恩因其独特的作用重新成为研究的热点。感恩教育历来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教育内容,然而当代部分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问题逐渐显现。另外,高中阶段亦是感恩特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开展培养学生“感恩之心”综合实践活动非常重要,组织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系列活动之一。
以下设计仅以体验感恩情绪为中心展开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辅导目标和生成性目标]了解感恩的概念、意义和自身状态,树立感恩意识。获取感恩积极情绪体验。学生可能会生成其他情绪体验,如悔疚、自责、幸福等。
[辅导方式]游戏、快速联想、自测、讲授、看录像、沉思、训练。
[准备工作]参考相关专业文献,了解科研新成果。通过调查、访问师生,了解高一学生目前情绪、行为表现和思想状态。准备相关视频、歌曲、贴纸、彩纸、书写笔、幸运星纸条、环保幸运瓶等,编制印刷心理量表和心理作业,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板书。预先组织学生完成感戴自评量表(本部分附录本刊省略)。
[辅导对象]高一年级。
[辅导时间]40分钟。
[辅导地点]心理辅导活动室(分8个学习小组围圈坐,成“U”型)。
[辅导过程]
一、暖身导入(5′)
1.暖身,快速选定值日组长
游戏:进化论
分8个学习小组,各组成员先蹲下且视为鸡蛋。相互找同伴进行猜拳,赢者进化为小鸡,输者仍为鸡蛋。赢者找同是小鸡的同伴再猜拳,赢者进化为凤凰,决出一人为凤凰者游戏结束,此人担任值日组长。
以某水果名称代表本组,写在贴纸上,贴在幸运瓶和组长身上。大家分组坐下。
2.快速联想:感恩
学生看到“感恩”一词,想到什么,迅速上来板书,导师适当整理。
3.导入话题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哲学家们认为,感恩是人类所有美德之父。常怀感恩之心,会让人自信、快乐、满足、幸福、充满爱。生活因感恩更美好。(板书)
二、辅导目标(1′)
三、主体活动
1.知晓恩惠(10′)
简述感恩的概念。
感恩(又称感戴),《辞海》认为是指在得到别人帮助之后对他人产生的一种感激和爱戴之情。在西方,感恩一词源出于拉丁文“gratia”,意为慈悲、好心和感激,是个体在受到恩惠时产生的一种感激和愉悦的情绪体验。(板书)
中国人注重感恩父母、师长、国家,西方人注重感恩自然、上帝、自己。
感戴量表自评,了解自身感恩状态。
关于感戴的测量,目前使用较多的是自我报告测量工具,主要有国外公开发表的GQ6(1个维度)、Appreciation Scale(8个维度)和GRAT(3个维度)。目前国内没有针对高中生的相关量表,本次施测采用的是较多研究者使用的、由马云献、扈岩2004年在GQ6的基础上修订的《大学生感戴量表》中文版,信度效度都达到了测量学的标准,内容结构良好,可靠性较高。但受取样限制,未能建立常模。
由于是大学生量表,因此在使用时作了相应改动。
计分,评价,解释,提醒学生不观看他人得分。
请值日组长收集学生量表,作为科学研究使用。
简述感恩的意义。
近年来,科学家实验研究证明,感恩可以帮助我们直面挫折、摆脱困境、降低抑郁、远离嫉妒、和谐关系、身体健康,甚至提高学业成绩,最终促进成长,提升幸福感,生活更美好。
我们需要时常觉察自身的感恩状态,以发挥感恩的心理效能。(板书)
2感受恩惠(20′)
(1)激发感恩情绪
观看台湾感恩教育视频片断(1′40),引导分享感受。通过在资源、健康、教育、物质等方面与全世界人类作对比,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存在是何其幸运,学会珍惜拥有。(板书)
(2)调动感恩情绪(配《感恩的心》伴奏曲)
即时沉思:1分钟回忆你想感激的人→1分钟回忆最近生活中快乐的事件。
(3)享受感恩情绪(导师扮演印第安人,配背景音乐《Enya-Amarantine》)
①下周四是什么节日?是美国感恩节,让我们来提前过节吧!简介美国感恩节。
②列举恩惠:分8个学习小组“晒晒自己的幸福”,在彩纸上写出来,列出一项做一颗幸运星,放入本组的幸运瓶。
③分享快乐:自由走动,阅读交流,各组张贴在展示台上。
④欢呼恩惠:所有学生围成大圈,每个学生想一个动作,边做动作边喊“我感恩我拥有……,谢谢你”,其他同学模仿该动作,让大家一起来为自己欢呼。
四、总结深化(4′)
1.分享本次活动体验和收获
2.布置心理作业
每周完成“感恩记录”(附录本刊省略),连续六周。每周一请学习委员按学号顺序收齐交导师,请保密。导师不批改,仅供科研参考,最后会发还给大家。
3.感恩致谢及结束
导师表达感恩,为你我还有其他为这节课付出的老师,还有准备环保幸运瓶的清洁工人而鼓掌,感恩亲人安康,感恩世界和平。
[课外延伸]
在教室里张贴“晒晒自己的幸福”,保持一周时间,强化辅导效果。
把8个小组的幸运瓶合在一个瓶内,放在班级里继续添加。借助朋辈力量影响个体成长。
每人完成“感恩记录”,共六周。养成感恩意识,增加积极体验。
[课后反思]
1.本活动课达到了预期目标,最后环节“列举恩惠”和“欢呼恩惠”把活动推向了高潮。
2.在学生两周后上交的“感恩记录”里,感恩的人和事物宽泛,既有亲人、朋友又有自己、陌生人,既有生活小事又有负性事物,学生都能从中体验到诚挚的感恩之情,朴实而令人感动。
3.本活动课内容较多,需精简,突出重难点,或者把活动时间安排为60分钟更好。
参考文献
[1] 胡瑜,孙灯勇.感恩:人格研究的新专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8(4).
[2] 张利燕,侯小花.感恩:概念、测量及其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10,33(2).
[3] 喻承甫,张卫,李董平,肖婕婷.感恩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
[4] 王建平,喻承甫,曾毅茵,叶婷,张卫.青少年感恩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3).
[5] 石国兴,祝伟娜.初中生感戴和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心理研究,2008, 1(3).
[6] 马云献,扈岩.大学生感戴量表的初步编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5).
(因篇幅所限,本刊省略原文部分内容,请见谅!)
(责任编辑 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