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病理标本转运标准化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来源 :中国病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Real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解决门诊病理标本转运过程中存在手续繁琐、安全性缺乏保障等问题,医院通过成立项目组,优化门诊病理标本转运流程,进行转运工具、转运人员、收费项目、转运流程等标准化建设,成功构建门诊病理标本转运的标准化模式.具体为医技科室为患者取病理切片、开具收费凭证,并在患者完成缴费后给患者开具取病理报告凭证,然后打印转运清单、采用标准的样本瓶进行装箱、上锁,由专业的配送人员进行转运,最后由病理科进行样本的接收、核对和签字确认.新模式的应用使门诊患者/家属排队次数从4次减少到1次,患者本人参与流程的比例从15.3%提升到31.4%,排队等候时间从16分钟缩短为3分钟,明显提高工作效率,且运行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实现了简化患者就诊流程,缩短等候时间,保障标本转运安全,提升标本转运效率和患者就诊体验的目的.
其他文献
充分利用病案信息数据,保障医政管理精细化的实施,遵循PDCA原则,对提高医政管理水平具有提升作用.利用住院病案、住院病案首页、国家卫健委法定医疗工作统计表、医院医疗工作统计报表数据,经过合理分析、评估后指导医政管理工作精细化展开.有效的病案信息数据,使医政管理工作在执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中整体精细化管理有持续性提高.利用病案信息数据库,支撑医政管理工作达到精细化,是改善医院整体管理、降低医疗风险、管理风险、法律风险的有效办法.通过精细化的医政管理,规范临床医师的医疗行为,提高病历书写的内涵质量是
目的 分析某院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编码质量,查找问题提高该类手术编码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2019年某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案19份,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临床修订本ICD-9-CM-3(2011版)》《住院病案首页数据填写质量规范(暂行)》《住院病案首页数据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2016版)》等标准进行编码质控检查,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结果 总计检查19份归档病案,其手术及操作编码正确率仅15.79%.其中13份主要手术及操作编码错编,12份因对冠状动脉搭桥
互联网医疗是互联网在医疗行业的新应用,医院的医保服务模式及医保管理内容都面临巨大变革.在互联网医疗模式下,医保管理涵盖了互联网医疗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管理,通过使用更为先进的管理方法、手段以及信息系统,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全程可控.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归纳了三级医院在互联网医疗模式下医保管理面临的慢性病患者复诊享受医保报销待遇更加方便快捷、医保基金过度支出、互联网就医模式引发的欺诈骗保行为等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4个方面的问题.同时,提出注重培养复合型医保管理人才、加强医疗机构内部医保管理、
目的 通过分析首都医科大学某院专利申请、授权和转化情况,找出医院在成果转化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及促进成果转化的建议和措施.方法 梳理某院2011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期间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授权专利类型的构成、授权专利第一发明人所在科室及当年人员职称分布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法对医院专利在科技创新技术发展阶段进行推断.结果 医院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虽逐年增加,但是具有较大难度的发明专利数45件占授权专利的39%,占比较低.获授权专利科室分布不均匀,神经科等重点临床科室较多,其中
传统的门诊诊断证明书存在查阅存储不易、质量控制困难、影响医师效率和患者就诊体验等问题,在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诊断证明系统开始逐步应用到医院管理中.以成都市某三甲公立医院为例,分析门诊电子诊断证明书在医院管理中的实践,医院通过构建管理思路、再造工作流程、设计关键质量控制点、加强学习培训、制定管理规范等措施,门诊诊断证明书写合格率从84.64%提高至93.32%,单份诊断证明平均书写时间由3.52分钟下降至1.5分钟,有效提高门诊诊断证明书的书写质量和门诊医师的工作效率,优化患者的
目的 分析某三甲医院主要诊断为各类肠梗阻病例的编码错误情况,以提高肠梗阻ICD-10编码的准确性.方法 对某三甲教学医院急诊外科出院时间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主要诊断为肠梗阻的638份病案,按照国际疾病分类原则和主要诊断选择原则,查找各类肠梗阻的编码情况,总结肠梗阻编码错误类型.结果 编码为K56.7未特指的肠梗阻病例数336例,结果发现其中105例肠梗阻诊断编码存在错误,错误率为31.3%,手术后肠梗阻编码错误率最高为20.54%,其次为肿瘤占4.76%、疝伴梗阻占2.98%.结论
目的 评价某医院疾病自动编码系统对编码员编码效率和编码质量的影响,为疾病自动编码系统在医院的推广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2017年8月1日-2018年1月31日出院的39860份病案首页共204665条疾病诊断作为对照组,构建疾病自动编码系统稳定后,采集2019年8月1日-2020年1月31日出院的39207份病案首页共238137条疾病诊断作为自动编码组,比较2组间的人均每月人工编码总数,应用完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对照组和自动编码组病案首页各1000份,比较2组编码总错误率.结果 自动编码组平均编码成功率为8
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和/或尿道功能障碍而产生的下尿路症状及并发症的总称,引起神经源性膀胱的原发病很多,按照原发病所累及的解剖部位进行分类及对应的ICD-10编码分别为:脑桥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N31.0;骶髓以上、脑桥以下脊髓损害G95.8或N31.1或N31.2;骶髓及以下脊髓损害G83.4或N31.2;周围神经系统损害E14.4?G99.0*或N31.8;多部位的混合损害N31.9.编码员在进行神经源性膀胱编码工作时,应仔细阅读病案,找到导致神经源性膀胱的病因,按照不同病因和神经损伤
脊柱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脊柱疾病,治疗原则主要是恢复脊柱稳定性、纠正畸形和解除神经的压迫.对于不稳定的脊柱骨折应及时采用手术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脊柱骨折的手术方式包括经典的开放切口手术和微创手术,针对不同的手术方式编码员应给予不同分类的手术编码.本文通过列举常见脊柱骨折手术治疗方式的案例,对脊柱骨折手术的编码进行查找和分析,其常见手术编码主要有脊柱骨折复位术03.53、经皮椎骨成形术81.65、经皮椎体增强81.66、脊柱融合术81.0等.在遇到脊柱骨折手术病例时,临床医师需要明确手术部位、使用耗材
先天性耳廓畸形指由于遗传基因异常等原因导致耳廓发育异常的畸形,耳廓整形手术是根据耳廓畸形塑造协调而符合自身特点耳廓的手术.根据ICD-10编码规则,对临床常见先天性耳廓畸形给出准确编码十分重要.无耳廓编码为Q16.0,小耳畸形编码为Q17.2,招风耳编码为Q17.5,杯状耳、猿耳编码为Q17.3、巨耳编码为Q17.1,隐耳、无耳垂编码为Q17.8,副耳编码为Q17.0.根据ICD-9-CM-3编码规则,对临床常用耳廓整形手术给出准确编码,包括耳廓再造术编码为18.71,副耳切除术编码为18.29,招风耳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