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拇长屈肌腱损伤的修复

来源 :中华手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shou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处理晚期拇长屈肌腱损伤48例,随访40例,其中Ⅱ区、 Ⅲ区、Ⅳ区分别为18例、11例、11例,指间关节主动活动度分别为平均38°、36°、31°。采用肌腱断端直接缝合8例, 肌腱移植7例,指浅屈肌腱转移25例,其指间关节主动活动度分别为平均36°、27°、 43°。对晚期拇长屈肌腱损伤修复方法的选择,应根据不同损伤部位选用合适的手术方法。指浅屈肌腱转移代拇长屈肌是重建Ⅱ、Ⅲ区晚期损伤屈拇功能的有效方法。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胸膜上膜覆盖于胸膜顶上方,该处可造成臂丛下干受压,虽是引起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简称TOS)的原因之一,但很容易被临床医生忽视或漏诊。从1987年至1993年6月,我科共收治TOS 39例,发现其中有5例卡压的原因为胸膜上膜,经松解后获得满意疗效。我们认为,当手术探查TOS的常见卡压部位呈阴性时,不要遗漏对胸膜上膜的探查, 并对臂丛下干行彻底松解。
本文报道24例经舟骨月骨周围腕骨脱位的治疗,其中应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和血管束植入术治疗10例,取得3个月内骨折愈合的较好效果。此手术用克氏针内固定对于维持骨折脱位起重要作用,而血管束植入有利于骨折近端血循环的建立、防止骨折近端坏死、加快骨折的愈合。手术适应证是伤后15天内,经闭合整复,舟骨骨折对合不良者;伤后15~21天,试行史氏针撬拨复位失败者;伤后21~45天,瘢痕粘连和肌肉挛缩不严重者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