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承台的水化热分析及温控研究

来源 :混凝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h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某桥梁主塔大体积混凝土承台为背景,采用MIDAS/FEA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通过水化热分析得出大体积混凝土承台浇筑后的温度应力场,同时对比无管冷与有管冷的承台混凝土水化热发展规律,结果表明:合理的管冷设计能够减少大体积混凝土承台内表温差和表面拉应力大小,从而避免混凝土浇筑后早期表面裂缝的产生。
其他文献
为了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不同因素对混凝土内部氯离子纯扩散作用的影响,系统评估了不同内部湿度、水灰比、腐蚀离子及腐蚀时间条件下试件内部氯离子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混凝土内相对湿度增加,纯扩散作用增强,当内部湿度达到100%时试件内的氯离子扩散量及侵蚀距离最大。水灰比越大,扩散作用越剧烈,基体内氯离子的浓度越高,侵蚀深度越大。此外,硫酸根离子能够降低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性能;混凝土内氯离子含量随着腐蚀时间的增加而增多。
分子印迹是一种将模板分子印迹在聚合物结构中,通过除去模板分子产生印迹腔的方法.印迹腔具有形状和化学识别记忆,类似于生物体中抗原抗体的识别机制.由于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具有的独特的结构可预测性和出色的选择性,MIP已成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为生物小分子、大分子、甚至细胞和微生物的分离和识别提供一种解决方法.在这篇综述中,介绍了不同分子印迹构建方法制备的电化学传感器对氨基酸对映体的识别性能,详细展示了不同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如本体印迹,“虚拟”模板印迹等的制备过程和其相应的优缺点;总结了分子印迹电化学
对经过轴向受压循环加载后的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进行了自然吸水性试验研究。试验现象验证了轴压作用下,混凝土试件内部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裂纹稳定阶段(I阶段),裂纹汇合阶段(I阶段),裂纹成核阶段(III阶段);吸水高度h与t1/2的关系近似指数函数;在低载荷等级作用下(第I阶段),粉煤灰对降低混凝土损伤程度和吸水性能影响较大;在高等级载荷作用下(第II和III阶段),粉煤灰的影响效果减弱,载荷等级的影响占主导地位;20%的粉煤灰掺量在第I、II和III阶段内均显著改善了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减小了混凝土在载荷作用
为研究冻融循环对新型高强自密实透水混凝土净水性能的影响,对其进行了快速冻融试验,并针对不同冻融循环次数的透水混凝土进行了静态净水试验及暴雨作用下动态净水试验,分析了冻融各阶段透水混凝土力学性能与透水系数及对锌、铜离子去除率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新型高强自密实透水混凝土在静态净水试验中对锌、铜离子的去除率达到92.4%及97.1%,动态净水试验中则可达到32.6%及42.4%,对重金属离子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新型高强自密实透水混凝土与传统透水混凝土相比,初始强度更高、抗冻耐久性更为优异,在经受冻融循环作
C50海工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一直是工程施工的难点。通过优选原材料,测试胶凝材料水化放热量、混凝土变形以及氯离子扩散系数,选取最优抗裂性能配合比。结果表明,矿物掺合料能降低胶凝材料放热总量,改善氯离子渗透系数,但混凝土自收缩随着矿粉掺量比例升高而增大。综合考量,30%粉煤灰、25%矿粉时的配合比综合性能最优。工程实践应用表明,混凝土在控温及保湿等养护措施下,拆模后表观较好,裂缝情况得到改善。
再生混凝土作为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等的新型建筑材料,它的研究和应用可实现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符合我国资源节省、环境协调、经济循环和可持续绿色发展的战略需求。基于已有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及其影响机理的研究结果,从骨料、水灰比、外加剂、辅助胶凝材料(SCM)、微观形貌等方面探讨和分析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要素和归纳总结其性能发展规律,综述再生混凝土抗碳化、抗冻融、抗氯离子和抗渗等性能的研究现状。通过对近年来再生混凝土研究成果的分析,为后续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的科研提供思路和方向。
基于ABAQUS平台,分别建立了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梁和GFRP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梁的有限元数值模型,对文献中的试验梁进行有限元模拟验证。同时设计了钢筋和GFRP筋混合配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梁的有限元分析方案并建立数值模型,进行受弯性能非线性分析,考察了模拟梁荷载-跨中挠度曲线等模拟结果,对模拟得出的荷载-跨中挠度曲线从4个方面进行分析,并进行模拟梁受力全过程分析研究;基于条带法和共轭梁法编制了钢筋与GFRP筋混合配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梁的计算程序,获得了模拟梁的荷载-跨中挠度曲线图,与ABAQUS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
碳纳米管、碳纤维作为两种可提升水泥基性能的增强材料,能有效改善其界面性能和耐久性能,延长建筑材料的使用寿命,在如今工程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在多项研究和试验中发现,通过对碳纤维表面进行适当改性,并把碳纳米管接枝到其表面,可获得相较单一碳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更优性能的增强体。分别介绍了单掺碳纳米管、单掺碳纤维以及将碳纳米管接枝到改性的碳纤维中的3种材料对水泥基界面性能和耐久性能的研究。
通过拟静力分析,研究混凝土中的碳纤维对于构件的抗震性能方面的影响。首先,对配合比相同但碳纤维长度以及掺量不同的混凝土试件进行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表明:碳纤维掺量为0.24%、长度为10 mm时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提升最有效。基于OpenSees有限元软件,建立数值模型进行桥墩抗震能力分析和抗震需求分析,得出不同碳纤维掺量以及长度的混凝土墩柱在地震作用下底截面的内力、位移以及破坏模式,结果表明:当加载至同样的位移时加载荷载相对较大,加载荷载随碳纤维长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碳纤维掺量、碳纤维长度的变化对开始加载到荷
生物分子(包括核酸、蛋白质、小分子以及离子)在复杂的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效,准确地获取这些生物分子的信息对生物医学,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生物样品复杂且待测物的含量低,常规的检测手段往往受到限制.随着DNA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构建基于核酸扩增技术的目标物转换策略,能够实现对痕量目标物的灵敏分析.该综述总结了近年来核酸扩增技术构建目标物转换策略在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biosensor,ECL biosensor)中的研究进展,分别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