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作为修辞原型在后世文本中的复现

来源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eeeeeddd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传奇《牡丹亭》作为具有多重指涉意义,能够引起读者丰富联想的修辞原型,在后世文艺作品中频频复现。这些作品与原剧构成微妙互文关系的同时,又对原剧中的女性形象、花园意象、爱情模式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引申、反讽和颠覆。《牡丹亭》文本的"复现"使原著负载的语义信息、审美信息在重释中实现了增值或改值,表现了女性意识和爱情观在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嬗变轨迹。
其他文献
林徽因被胡适誉为“一代才女”,被萧乾称为“京派的灵魂”。她的小说目前考证虽仅有6篇——《窘》、“模影零篇”系列四篇《钟绿》《吉公》《文珍粼绣绣》和《九十九度中》。
最近十年,随着文学思潮的弱化和流派的名实分离,代际概念跃出水平线,成为分析、评述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重要概念。代际概念系统中,70后受到了偏爱,重要文学期刊和选刊以及
无论在西方文学还是在中国文学中,“父与子”的关系都是一个古老的母题。这种母题在西方文学的语境下,常常表现为旧秩序与新势力的激烈对峙,而在中国文学的语境下。却更多表现为
高中辍学的80后作家陈再见,用五年时间从农村代课老师成长为打工文学新星,被评论界认为是继王十月、郑小琼后第三代打工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创作以“湖村”为背景,在
高校协同创新是指高校与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围绕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各行业关键技术,投入各自优势资源。力求取得重大科研突破的创造性活动。高校协同创新具有动态性、多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1]是梁漱溟先生的口述历史,他在书中曾谈道: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