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学生课堂绘画兴趣观察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0262214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育教育贯穿九年义务教育全过程,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由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对事物似懂非懂的时期,他们对事物具备较高的评判能力和创想能力,他们接收的信息在成倍增长,不断促进其审美观念趋向整齐、规律、写实等成人化标准。八年级作为一个关键年级,能够潜下心来画画的学生和毛毛躁躁、无所谓的学生都在这一阶段出现。
  在美术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基本美术素养、发展美术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的有效手段。而绘画作为美术课程中“造型表现”中比重很大的艺术形式,正被绝大多数美术教师熟练掌握并应用于教学中。好的绘画作品集中体现了美术课的所有优势,如培养、激励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的手、脑同时得到锻炼,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可以说从构思到选材再到表现,整个绘画过程其实是在不断考查一个画者的多方面素养。作为一名在一线教授美术课的教师,我深感责任不轻,从2001年审定的人美版课本到现在用的2013年教育部审定通过的美术课本,我观察总结了自己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美术课的一些认识,尤其在绘画方面显著。
  2013年教育部审定通过的美术课本中,八年级15册课本与绘画有关的课程就有七课之多,而且其他课程也与绘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16册课本中也有六课之多与绘画相关。在实际教学中,我观察到学生的知识面比较宽,眼界也较开阔,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正是这些特点使得他们总是在课堂上有不同表现。如现下初中八年级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对于美术课的学习也有不同的认识:有些学生绘画能力较好,对于课堂上的绘画不在乎;一些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对低下,“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学生课堂上表现为有想法画不出;有些画不好不如不画,眼高手低;还有一小部分踏踏实实把自己的画画得很有想法。说到底,在课堂上学什么、画什么很重要,不容忽视,学生喜欢的内容也可能在不同绘画课堂上出现,如果不能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失落以至于干脆不画。
  著名的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认为:“初中生处于第五个阶段即拟写实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绘画从自发的活动过渡到理性的活动。”初中八年级学生在绘画时,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力图逼真地表现事物形象,但最终效果并不十分好。画面中开始出现明暗透视,并且能根据远近和心境运用线条甚至色彩。这个阶段学生开始审视成人或者艺术家的美术作品,并且能够较为完整地临摹一些简单的艺术作品。在16册课本中,有一课是《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空间的表达》,在学生做练习时,我发现有位学生在画自己的文具袋侧面,那其实是上个学期另一课《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的多视角表达》中的基本课程要求,我问他为什么选择文具袋,他解释说:“好画呀!”是的,他平时的表现也在告诉我他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属于慢热型,好吧,孩子,只要你喜欢就画吧;还有位学生拿着尺子、三角板不停地比划、擦去、再画、再擦,往返很多次依然是张白纸;有一位学生在画漫画人物,而且是很变形的漫画人物,看完我默不作声地走开了;还有位学生画了教室一个墙角的三根墙角线后开始东张西望,当我问为什么不画了?他回答不会画。“你可以慢慢试试,加点东西进去不是更有前后关系了,不是更有空间延伸感了么?”“嗯,不想画,太难了”。可以说课堂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而这些表现的背后我想更多地体现的是学生的家庭教育。班级学生多,情况就多,会有很多时候感觉自己力不从心,也会感觉父母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毕竟父母的作用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甚至是决定性的,即使在美术学科中也能将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学校,在美术课堂中我尽作为美术老师的所能,传道授业解惑,同时尊重学生的喜好和他们的思维习惯,肯定他们的进步。但是兴趣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时间和精力的结晶。不干涉学生对美术的学习,不试图教学生如何画画,而按照其发展阶段及年龄特点,为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选择适当的表现主题与材料,引起并维持学生自己创作的动机,让他们自由自在地以自己的速度、方式表现自我,发展美术能力。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不可能全部一致,也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表现的画面多半是自己熟悉的内容,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主动地再创作作品。因为,总有一天他会在自己的空间里形成自己对于绘画的理解。
  “静等花开”,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做些简单的娱乐活动。在整个变化过程中,教师应主动把握学生的发展变化,尽自己所能进行引导,做到“润物细无声”。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师维护学生隐私,维护学生尊严是素质教育在课堂中的情感体现。课堂教学中存在学生隐私被触及和侵害的可能性,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保证课堂教学开放性的同时,采取各种有效策略保护学生隐私,并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隐私意识,同时维护学生尊严,帮助他们学会自尊。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隐私尊严 情感体现  一个拥有良好氛围的课堂应当具有几种特质,如尊严、活力、隐私保护、集体感和互动等。学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时俱进产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各学科教育中。音乐教育则是通过艺术形象,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活泼乐观情绪、坚强的毅力和豁达大度的个性,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我谈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营造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音乐教室是学生的音乐殿堂,整齐、幽雅、美观、富有音乐艺术
摘 要: 机电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对他们的学习具有重大意义。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极为关注的一个课题。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对如何激发和培养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问题作探讨。  关键词: 机电专业 学习兴趣 培养方法  机电专业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传统专业。现如今,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却不尽如人意,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不浓厚,学习动机淡薄,成绩较差。心理学研究表
摘 要: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而识谱是学琴的第一步,正确的坐姿是弹好钢琴的基础。初级阶段的钢琴学习必须注意少儿的表现能力培养,音乐感受能力与科技同步发展,才是学习钢琴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少儿钢琴 入门训练 准备 基本训练  一、入门前的准备  1.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而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催生巨大动力,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尤其在钢琴学习中至关重要。兴趣的激发
摘 要: “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是新课改倡导的重要教学原则,平时音乐教学中应以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和积极实践探索为基础,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重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打造出属于学生的美好音乐世界。  关键词: 音乐教学 学生为本 重视兴趣 重视交流 重视参与  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是新课改的重要教学原则。在小学音乐
摘 要: 有效,即实现预期目标,有效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有所进步、有所提高。所以每位教师都必须潜心研究、探索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教学准备、教学策略、课堂反馈、作业批改四个方面阐释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课堂教学 有效性 策略研究  无效的课堂徒劳无益,误人子弟。有效的课堂让人受益,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基。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