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学生,其学生生涯结束后的前途与职业选择尤为重要。如何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如:我毕业后做什么?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我应该注意什么?我应该怎样行动?什么职业有前途?在德国,职业教育为年轻人的未来、为社会的未来提供着保证。
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在学校和企业的双轨制培训,年轻人可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为融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有5个方面的特点。
国家、产业界与社会力量间的合作
国家、产业界和社会力量三方紧密配合,共同保证职业教育前提框架的条件实现。如从筹资、规划并实施教学大纲和颁发文凭证书等各个方面相互配合,这是公共部门与私人机构合作的范例。
法兰克福职业学校贝恩德·尼尔伯尔校长表示:“职业培训显然更接近企业与社会实际。企业培训的任务是传授生产过程中的实用技能,而学校的任务是为青年人走上社会生活做准备。学校着眼于教育,而企业培训的重点是获取技能的资格。”
实践本位的学习与在校学习的结合
德国职业教育的目的是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技能培训,使学生在企业和学校接受到双管齐下的培养,这样不仅能促进他们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使他们在社会适应能力和个人管理能力方面得到培养。
德国职业培训的一大优势即是产业界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西门子职业教育技术部主任乌韦·诺依伯特介绍,德国职业培训的首要目标是培养扶持下一代。德国把培训的过程看做开发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职业教育的学生学满毕业后,在德国企业中得到就业机会的可能性非常高。
法兰克福机场股份公司管理部负责人妮娜·赖茨表示:“对企业而言,这是个优势。新的员工不是仅有理论知识,他们在所从事的职业中更容易适应岗位。”她说:“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然后进行实践的员工是每个企业都最想要的员工。”
入职标准
跨企业的职业标准与统一的考核要求保证了德国教育的高质量,并且促进终身学习事业的不断发展。行业协会负责审查企业是否适合提供职业培训,同时监督整个培训过程,保证培训质量,并组织考试。
固定的研发基地与咨询服务
对劳工市场及职业教育予以持续的调查研究,能够确保职业教育与经济技术进展保持同步。
高质量的培训人员
教师和企业内部的培训师既是教育者也是专业行家。拥有专业知识和资质的合格教师保证了职业教育能够不断调整自我来满足专业技能需求的变化,从而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水平。
德国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培训师资力量,能够培养年轻一代,使他们顺利走向工作岗位。许多企业把这一任务视为自己的使命。为减轻企业负担,联邦政府向中小企业提供特别财政优惠政策,在招收额外的学徒时,他们可以得到低利率贷款。
“培训人员与学生间相互尊重,关系融洽。”培训人员在自身素质与教学方法上自我完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按照开关设备车间主任皮特·博格的说法,他每年会参加2~3次进修,从而保证他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
学生培训场所
近年来,经过联邦和州议会批准,联邦德国职业教育培训学院与社会力量共同创造出40多种新职业,并对120多个现有职业进行现代化阐述。
联邦德国教育科研部国际合作司负责人苏珊娜·比格尔说:“我们面临着两个挑战,一是人口结构的变化,二是经济结构的变化。我们必须储备更多的专业人士。换句话说,为尽可能多的年轻人提供坚实的职业教育。这一切必须在终身学习的前提下进行,使他们不断进修,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我们必须完善职业教育与高校教育系统,使二者相互渗透,使职业教育更具有吸引力。”
德国的职业培训在两个场所进行:职业学校和企业。职业培训需要2年半到3年半。培训名额由经济界和公共行业提供,培训者从培训企业得到报酬。中小企业可以联合起来,通过联合培训的方式提供全面培训。
具有约束力的培训规则保证了在全国范围实行统一的标准来定义每个职业所要求掌握的技能。培训师和教师的优质人格和专业能力是高质量培训的保证。
沃尔夫冈·哈斯是法兰克福机场股份公司人事经理,他表示:“职业教育内容丰富,具有吸引力。我从向年轻人传授知识中也感受到乐趣,使我变得年轻。”HSG电子工程团队队长格哈德·沃尔什图指出:“培训团队努力与培训师及学校保持紧密的联系,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任何弊端。”大型综合服务集团工人委员会主席、培训师阿克塞尔·鲁克谈到:“只在工地上是不可能学到职业培训所要掌握的一切的,其余的内容将在学校和跨企业的时候进行深入学习。”
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培训三方面的能力:个人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包括自我激励、团队能力和决断力;操作机器、设备,按照流程完成工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这样一种双轨制系统中,职业学校是一个独立的学习场所。这一场所既贯彻职业基础教育,也进行深入普通教育。其对学员的要求虽然很高,但是如果这些年轻人能够成功圆满地结束培训,他们将成为劳工市场不可多得的人才。而且,能够在德国职业教育系统毕业也将使学员享有很高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交流
作为出口导向型的国家,德国对职业教育在欧洲及海外的发展状况有着强烈的兴趣。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把自己的学员在培训期间送到国外,以使他们做好准备来适应国际工作环境和国际分工的要求。
实行统一的欧洲标准将有助于在国外学习的学生用欧洲的成绩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成果并获得明确的参照。
提高质量这一目标本身很简单,但是如果想获得高质量就需要依靠更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手工艺协会主席奥托·施利克曼表示:“我想如果某些素质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我们也应该教会学生要具备这些素质。眼下有2%的学生离开德国去国外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准备,市场趋向国际化,如果我们不从年轻人开始又能从哪里开始呢?”
在意大利培训工匠的德国培训师介绍,在手工业和艺术方面,意大利比德国更具竞争力,更能吸引人。正在接受工艺培训的约翰娜·梅宁根则表示:“不同的工作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意味着你需要去国外学习那些在德国不能很容易就学会的东西。”
德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也意味着建立国际职业教育网络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验交流。
(译自http://www.bibb.de)
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在学校和企业的双轨制培训,年轻人可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为融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有5个方面的特点。
国家、产业界与社会力量间的合作
国家、产业界和社会力量三方紧密配合,共同保证职业教育前提框架的条件实现。如从筹资、规划并实施教学大纲和颁发文凭证书等各个方面相互配合,这是公共部门与私人机构合作的范例。
法兰克福职业学校贝恩德·尼尔伯尔校长表示:“职业培训显然更接近企业与社会实际。企业培训的任务是传授生产过程中的实用技能,而学校的任务是为青年人走上社会生活做准备。学校着眼于教育,而企业培训的重点是获取技能的资格。”
实践本位的学习与在校学习的结合
德国职业教育的目的是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技能培训,使学生在企业和学校接受到双管齐下的培养,这样不仅能促进他们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使他们在社会适应能力和个人管理能力方面得到培养。
德国职业培训的一大优势即是产业界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西门子职业教育技术部主任乌韦·诺依伯特介绍,德国职业培训的首要目标是培养扶持下一代。德国把培训的过程看做开发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职业教育的学生学满毕业后,在德国企业中得到就业机会的可能性非常高。
法兰克福机场股份公司管理部负责人妮娜·赖茨表示:“对企业而言,这是个优势。新的员工不是仅有理论知识,他们在所从事的职业中更容易适应岗位。”她说:“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然后进行实践的员工是每个企业都最想要的员工。”
入职标准
跨企业的职业标准与统一的考核要求保证了德国教育的高质量,并且促进终身学习事业的不断发展。行业协会负责审查企业是否适合提供职业培训,同时监督整个培训过程,保证培训质量,并组织考试。
固定的研发基地与咨询服务
对劳工市场及职业教育予以持续的调查研究,能够确保职业教育与经济技术进展保持同步。
高质量的培训人员
教师和企业内部的培训师既是教育者也是专业行家。拥有专业知识和资质的合格教师保证了职业教育能够不断调整自我来满足专业技能需求的变化,从而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水平。
德国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培训师资力量,能够培养年轻一代,使他们顺利走向工作岗位。许多企业把这一任务视为自己的使命。为减轻企业负担,联邦政府向中小企业提供特别财政优惠政策,在招收额外的学徒时,他们可以得到低利率贷款。
“培训人员与学生间相互尊重,关系融洽。”培训人员在自身素质与教学方法上自我完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按照开关设备车间主任皮特·博格的说法,他每年会参加2~3次进修,从而保证他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
学生培训场所
近年来,经过联邦和州议会批准,联邦德国职业教育培训学院与社会力量共同创造出40多种新职业,并对120多个现有职业进行现代化阐述。
联邦德国教育科研部国际合作司负责人苏珊娜·比格尔说:“我们面临着两个挑战,一是人口结构的变化,二是经济结构的变化。我们必须储备更多的专业人士。换句话说,为尽可能多的年轻人提供坚实的职业教育。这一切必须在终身学习的前提下进行,使他们不断进修,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我们必须完善职业教育与高校教育系统,使二者相互渗透,使职业教育更具有吸引力。”
德国的职业培训在两个场所进行:职业学校和企业。职业培训需要2年半到3年半。培训名额由经济界和公共行业提供,培训者从培训企业得到报酬。中小企业可以联合起来,通过联合培训的方式提供全面培训。
具有约束力的培训规则保证了在全国范围实行统一的标准来定义每个职业所要求掌握的技能。培训师和教师的优质人格和专业能力是高质量培训的保证。
沃尔夫冈·哈斯是法兰克福机场股份公司人事经理,他表示:“职业教育内容丰富,具有吸引力。我从向年轻人传授知识中也感受到乐趣,使我变得年轻。”HSG电子工程团队队长格哈德·沃尔什图指出:“培训团队努力与培训师及学校保持紧密的联系,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任何弊端。”大型综合服务集团工人委员会主席、培训师阿克塞尔·鲁克谈到:“只在工地上是不可能学到职业培训所要掌握的一切的,其余的内容将在学校和跨企业的时候进行深入学习。”
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培训三方面的能力:个人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包括自我激励、团队能力和决断力;操作机器、设备,按照流程完成工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这样一种双轨制系统中,职业学校是一个独立的学习场所。这一场所既贯彻职业基础教育,也进行深入普通教育。其对学员的要求虽然很高,但是如果这些年轻人能够成功圆满地结束培训,他们将成为劳工市场不可多得的人才。而且,能够在德国职业教育系统毕业也将使学员享有很高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交流
作为出口导向型的国家,德国对职业教育在欧洲及海外的发展状况有着强烈的兴趣。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把自己的学员在培训期间送到国外,以使他们做好准备来适应国际工作环境和国际分工的要求。
实行统一的欧洲标准将有助于在国外学习的学生用欧洲的成绩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成果并获得明确的参照。
提高质量这一目标本身很简单,但是如果想获得高质量就需要依靠更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手工艺协会主席奥托·施利克曼表示:“我想如果某些素质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我们也应该教会学生要具备这些素质。眼下有2%的学生离开德国去国外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准备,市场趋向国际化,如果我们不从年轻人开始又能从哪里开始呢?”
在意大利培训工匠的德国培训师介绍,在手工业和艺术方面,意大利比德国更具竞争力,更能吸引人。正在接受工艺培训的约翰娜·梅宁根则表示:“不同的工作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意味着你需要去国外学习那些在德国不能很容易就学会的东西。”
德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也意味着建立国际职业教育网络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验交流。
(译自http://www.bibb.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