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布置的国宾馆给水排水和灭火设计特点分析

来源 :中国给水排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某国宾馆的设计为例,介绍了其给排水和灭火系统设计,以解决分散布置的国宾馆在给排水和灭火系统设计中与常规宾馆不同的问题。总结了国宾馆的给水排水和灭火设计的特点,分析了分散布置的国宾馆的给排水和灭火系统的选择,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作为国宾馆给水排水和灭火的设计,需要结合自然,并与建筑的布局和特点相融合,提出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适宜技术"的概念。详细探讨了给水的卫生性和舒适性、生活热水的热源配置与控制、管道设备布置与环境保护、游泳池的加热与水处理、防涝韧性与雨水利用等问题。
其他文献
膜生物反应器(MBR)在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膜污染的存在仍是制约其发展的障碍。为更全面了解和认识膜污染的过程、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介绍了MBR的主要类型、特点和适用条件,综述了膜污染的机理及控制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膜污染影响因素,尤其是胞外聚合物与膜污染的相关关系,并对膜污染控制机理的研究进程进行了展望,可为开发安全、有效、经济的膜污染控制技术提供参考。
农村面源污染是滇池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之一,环湖截污系统对农村面源径流截留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整个截污系统尤其是东岸部分已基本完善,基于实际运行状态,验证东岸环湖截污系统对农村面源径流的截留功能是否达到设计目标,从而更好地为滇池流域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在前期理论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现场监测获得的东岸环湖截污系统中沉砂截流井处的实际水量数据,分别就单场降雨以及典型降雨年情况下系统对农村面源径流量截留
规划指标作为新时期规划管控和监测评估的重要抓手,在定方向、定目标、定任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城市污水系统规划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随着城市水环境治理进入新阶段,如何构建适应城市发展的污水规划管控指标体系成为新课题。目前城市污水系统相关规划指标的选取较为局限,相关研究也较少。立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韧性规划建设理念,以深圳市为例,对城市污水系统规划指标体系的拓展和延伸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探索,提出了
碳交易市场的建立有效推动了碳减排实践。然而,目前在污水处理行业中碳交易市场似乎仅有化学能(甲烷/CH_4)可被圈定,对含量巨大的潜在污水余温热能还没有涵盖,这就导致污水热能至今在我国还未大面积、大规模被有效利用。实际上,如果以污水处理出水作为水源热泵交换热源,其产生的碳交易额不容小觑。以北京为例,处理规模为100×10~4m~3/d的污水处理厂出水热泵交换1~3次热量,每年可带来的碳额交易利润高达
家庭生活污水是滇池流域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之一,对家庭生活污水特征进行研究是采取有针对性污染控制措施的基础。磷是滇池流域最常见的水质超标因子,也是造成滇池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监测滇池流域城市生活污水水质水量和常见的家用洗涤洗护用品磷含量的结果表明,滇池流域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污水中COD、TP、NH_3-N和T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27、13.586、53.825、82.47 mg/L,人均排污系数分
结合实际工程应用项目,介绍了复合沉淀池的衍变及运行效果。复合沉淀池是平流沉淀池和斜管沉淀池的优化组合,首先在斜管沉淀池前增设一段12~25m长的平流沉淀池,不仅使大量矾花与泥渣在前端平流段沉淀,从而降低斜管沉淀池的泥量负荷,而且使位于复合沉淀池后部的斜管沉淀池前端不再积泥。其次,通过在池底配置刮泥小车、结合上向流排泥管沉淀池技术彻底解决了沉淀池排泥不畅的问题。复合沉淀池特别适用于冬季低温低浊、夏季
各地针对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陆续开展,但对农村饮用水厂(站)的运维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管理,农村百姓饮用水的安全仍存在较大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某市山区农村饮用水厂(站)的运维现状和存在问题,依据相关标准和实际情况,以市场化的运维模式,从水质监测、工艺优化、精细化运维和风险管控等方面,研究探索了一整套较为适合的山区农村水厂(站)运维管理模式,以解决山区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问题。
海绵城市由试点迈向全域推广,必然要由"特事特办"模式转变为常态化推进。基于既有规划管控体系,研究通过前端规划条件设定、中端合规性审核、后端跟踪审查的方式,将海绵理念融入到日常规划管控流程中,并与既有规划管控节点一一挂钩。通过首批国家级海绵试点城市之一——遂宁市海绵规划管控案例分析,得出明晰的流程节点及标准化的技术体系是实现海绵城市常态化管理的关键。
低C/N污水处理厂面对碳氮高标准尾水提标要求时,宜采用异养反硝化与自养脱氮滤池的串级。自养脱氮滤池的脱氮效率易受系统进水水温、DO、NO_3~--N负荷等影响,当进水水温为25~30℃、NO_3~--N20 min时,滤池脱氮负荷达到0.56 kgTN/(m~3·d),脱氮率约60%,对应活性滤料消耗量与TN削减量之比为3.9,进水DO超过2 mg/L时会导致部分硫核滤料被氧化而无效消耗,可辅助投
在经济高速发展和人口高度密集的太湖流域,部分区域水源依然面临着水体富营养化、蓝藻水华季节性暴发的水质问题。梳理了太湖流域高藻水源水质特征以及净水工艺面临的挑战,从消毒副产物控制角度介绍了水厂多点加氯技术原理,从取水口预加氯、混凝池前加氯、砂滤池前加氯、炭滤池后加氯、出厂水补加氯各环节阐释了多点加氯技术在水厂各工艺环节的净水技术内涵。通过近10年长尺度的连续监测评估,验证了多点加氯技术对含碳和含氮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