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及应对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m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采访对象作为采访活动中信息的重要提供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采访对象了解到的内容直接关系到新闻的信息含量和可信程度。为了在有限的采访时间里最大限度的获取新闻信息,了解采访对象的心理是十分必要的,不同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到新闻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笔者通过对采访对象心理影响因素的分析,希望能够找到应对的方法,从而更好的完成采访任务,为受众还原新闻事实。
  【关键词】采访对象 心理 记者
  一、采访对象的心理表征
  采访对象是新闻线索、新闻消息的提供者,但有的采访对象不一定会成为新闻信息的讲述者,或者他们讲述的内容是不真实的。另外,对待同一件事,不同的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时,表达的内容也会有差异。个人的心理因素是产生这些情况的不容忽视的原因。
  1、动机
  动机: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
  采访对象受到自身的特定身份的制约,在提供相关的信息的时候会有种种不同,差别各异的动机。比如有一些记者会提前预约邀请采访者提供相关的信息,有一些采访对象则是主动向新闻记者提供相关的新闻信息。无论何种方式,采访对象都有不同的动机,甚至有人为了达到个人的利益目的,会提供虚假信息,误导的信息来掩盖事实,甚至是歪曲事实,攻击他人。
  (1)主动和被动提供信息的动机。按性质分一种是真心实意地向媒体提供所知的情况,其起因,是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公民的义务的需要,另一种是出于其他的需要。当然这里所指的主动提供信息的动机,不包括主动提供虚假信息的动机。
  (2)采访对象提供虚假信息的动机。主动提供虚假信息和无意提供不实信息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前者明显是报有某种动机的自觉行为,而后者则无动机可言。提供虚假信息的动机概括地说,是为达到宣传自己的目的,或庇护被报道的人,出于友情为亲友开脱,存在对相关人报恩心理,贪图个人利益,接受相关人的好处。故意提供虚假信息也存在情面上的问题,不便于实话实说,伤及相关人,出于自身安全需要,以及出于报复心理,故意说谎;出于对批评对象的同情,有抵触对抗情绪,不满记者的采访方式和态度,产生对立情绪,从而违心地提供虚假信息。
  2、情绪
  情绪是人对事物和他人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各种心理状态,如喜与悲、爱与恨等。采访对象的情绪对其被采访行为的影响是直接的,是可以被观察到的,比如采访对象情绪不好时,他会心灰意冷,冷漠无趣,对记者要了解的情况漠然视之,此时接受采访,往往会表现出冷冰冰的态度,不能提供丰富的信息。另外,当采访对象心情舒畅时,又会言欢语快,情绪积极,不停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宣传心理学有一种观点,在“情”与“行”和“理”与“行”两对关系中,对人类行为影响最大的是情感而不是理性。
  3、主观意识
  人不可避免地受主观意识的影响,人生经历、日常接触到的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判断。采访对象提供的信息也同样是经过主观加工的,提供的信息是不客观的、不经意的。很可能是由于自己的生活常识或者是惯性思维产生的。新闻信息应该是客观的。但会有记者在提问后,采访对象除了表达一些个人观点外,对待客观事物也会提出“我觉得……”“我认为……”等,这是明显能判断出来的信息,另外还有一些并无明确的标志。
  4、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拥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们会有不同的行为。
  二、影响采访对象心理的因素
  无论是采访对象的动机,情绪还是主观意识、价值观等都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心理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1、政治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们的价值取向都受到一定的政治因素影响,都无法逃脱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深深影响着人们的言行,在特定的时代或者社会环境下也会对采访对象的心理产生影响,在特殊历史时期或者特殊政治时期,人们都会在面对记者采访时“谨言慎行”。
  2、经济利益的影响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旦出现失衡,经济学特性就会呈现出来。一是人在将政治特性作为根本特性之外,其价值取向取决于经济的利益,能给自己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就会顺应他、同情他、服从他,甚至屈从他。反之,对其没有经济利益关系的,他就会漠然处之,或远离,或否定。二是人们的行为选择,会从最经济的角度考虑,哪件事省钱有利,就会干哪件事。这就是经济利益对人的行为的驱动。
  3、记者对采访对象心理的影响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是与采访对象联系最紧密的人,记者对采访对象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采访对象的表达能力不同,为了让采访对象能够流利的表达,有时会遇到一个记者把自己“想的话”当成采访对象“说的话”,强加于采访对象。特别是广播报道,电视报道,为了表现出流利的录制效果,会把记者的话变成采访对象的话。记者自问自答,既是提问者,又是回答者,一人分饰两角。
  记者的提问用词有时也会影响到采访对象的心理。在伊丽莎白·洛夫特斯的实验中,人们的回忆受到了不同提问方式的影响,出现了偏差,偏离了事件的真相。实验首先是给被试播放了一段有关交通事故的电影,然后再就他们的所见所闻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被试对车速的估计在很大程度上会受问题呈现方式的影响。具体说来,如果问题表述成“当这些小车完全被撞毁时其速度有多快?”被试往往会做出更高的估计;而如果问题表述为“小汽车相撞时的速度有多快?”被试的估计则相对较低。一周后,当研究者再问及“车窗玻璃是否被撞碎?”时,那些做出肯定回答的被试同样也受到了提问方式的影响。即,如果问题是“汽车完全被撞毁时是否有碎玻璃”,则做出肯定答案的被试人数要比对“汽车碰撞时是否有碎玻璃”多两倍。事实上影片中根本没有出现碎玻璃。当观看车祸故事片的观众被问及某个误导性问题时,他们回忆的车祸会比实际的目击情况更严重。提问中用词的不同影响到了被试的反应。①   当然,无论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都不是完全独立的。往往都是多种因素共同对采访对象产生心理影响。
  三、获得有效新闻信息的方法
  所谓“三分写,七分采”,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的第一步,记者有时无法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除了自己的观察之外,采访他人是非常必要的。面对毫不相同的采访对象,采取适当的办法抓住重点,挖掘事实,应对瞬息万变的心理状态。
  1、了解采访对象
  记者与很多采访对象都是第一次见面,如何让他们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与记者产生良好的互动,需要记者做好充分的准备。1994年5月中央电视台有一位年轻记者到上海采访病榻上的周谷城。96岁的老人表示只能讲一句话。这位记者不慌不忙,他以叙旧似的口吻问道:“听说在‘五·四’运动的游行队伍里您曾经跑掉过一只皮鞋?”老人一听感到很是吃惊,面对眼前这位如此了解自己的年轻人,他一下子来了谈兴,于是谈话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②除此之外,记者要了解采访对象的个性特征,与事件的利害关系,与新闻事件当事人的关系。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具有一定的质疑精神,可能采访对象透露的信息也是经过他刻意删减的,因此,记者要根据自己的采访经验做出判断,听取多方的观点,全面了解事实。
  2、辨别真话和假话
  我们所说的真话,是一种自愿进行的有意切合实际的传播。真话不是个人的冥思独想,而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生的;真话是一种符合实际的传播,以主观和客观相吻合为特征,这种吻合不是在酒后、服用药物或在被催眠情况下吐实,而是在清醒的理智的支配下有意讲出真情;它是一种自愿进行的传播,不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招认。
  人们之所以讲假话的原因大致说来,有六种可能的情况:从传播主体看,可能有人格、角色等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在特定情境下自感缺乏理直气壮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的条件;从传播手段看,可能是由于话语被特定社会集团所改写,形成了系列化的假话,或者是缺乏可靠的证据所致;从传播方式看,可能是正言其事难于达到预期的目的,只好出以诳言;从传播对象看,可能是由于传播主体过分迎合属于同一隶属群体的成员的需要,或者不愿向并非与自己隶属于同一群体的人吐露实情;从传播内容看,可能是因为对传播所涉及的事实了解不深入,以主观想象来代替脚踏实地的调查研究;从传播环境看,讲假话也可能是出自特定个人或群体的要求。
  3、提高提问技巧
  记者通过提问来获得信息,究竟能否全面的得到新闻事实,除了采访对象提供的信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记者的提问。面对相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记者会有不同的提问方法,从而也会获得不同的新闻信息。提高记者的提问技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采访对象对新闻真实的限制。通过记者提问,来层层接近新闻事实,挖掘新闻故事。面对一些沉默但对新闻事件有重要价值的采访对象怎么让他们打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媒体记者要不断提高的能力。□
  参考文献
  ①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②林如鹏:《新闻采访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硕士)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关键词〕教育模式;心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一、“心理-道德教育”的内涵  心理-道德教育是在我国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班华教授首先提出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心理-道德教育是在中国文化和教育土壤上形成的一种新的心理教育形态,也是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  班华教授认为,心理-道德教育是具有“现代性精神”的主体-发展性教育,心理-道德教育的宗旨或目标是人的精神建设,包括优化心理机能,
(X/A-267-93) 云南省造纸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于一九九四年一月十八日至廿日在昆召开。中国造纸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造纸开发公司董事长顾民达、省科协副主席孙
【摘要】城市建筑尤其是历史建筑记录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是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城市改造与扩容,不应以牺牲历史建筑为代价,而应高度重视与保护历史建筑。在保护优秀传
一、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在我校实施的背景(一)学校背景我校在2011年引入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当时就读学生人数8000余人,其中,初中1700余人,高中6000余人。当年这项技术只在高三
本文对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进行研究,认为向农业深度和广度进军、发展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建设小城镇、向非农领域转移都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
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让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觉得"乐在其中",并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前题条件,教师时常鼓励学生,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保
上个世纪20-40年代教育家雷沛鸿在推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教育法治.这与他试图以教育改造为手段,进而实现社会改造的政治理想相关,也是他长期从事的宏观教育改革事业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设施利大于弊,因此如何优化语文多媒体教学,解决运用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使之扬长避短是语文教师要努力做的事。
普通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大都采用"个体学习"的方式。21世纪社会呼唤具有团体合作精神的人才,社会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
2011年11月8日,《宿迁晚报》迎来了自己10周岁生日。为了总结过去的办报历程,谋求新的发展,宿迁晚报编委会围绕"风行十年"这一主题,以读者为中心,举办了"感谢有你"系列评选、首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