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与”笼”之博弈与平衡——里尔克《豹》的形象隐喻分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l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里尔克《豹》中”豹”的形象所蕴含的丰富的隐喻意义可从不同方面解读.本文从”豹”的形象特点及其所处环境出发探索诗中场域之间的不同关系:”豹”的”力之舞”背后所体现的”灵”与”肉”的博弈以及”豹”与所处之”笼”之间的平衡,并论述了通过诗中这二层关系的阐述后体现出来的里尔克的诗学、人性以及哲学性深层思考.
其他文献
自先秦起,”植物”作为意象便广泛运用于诗赋中.为探究诗赋中植物意象的嬗变、各时期植物意象所呈现出的特点,本文以文献综合法进行研究.以各时期植物意象的演变特点为划分依据,划分为了即物起兴的《诗经》阶段、已具深意但意象散碎的先秦至两汉阶段、深刻凝练并基本定型的魏晋阶段,进行研究与论述.
本文旨在对伊丽莎白毕晓普的诗歌进行写实意义以上更高层次创作观的赏析和挖掘.通过对《北与南》的举例,从毕晓普诗歌的超验主义思想,透视的角度以及隐喻的使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从而准确地为理解其诗艺提供新路径.
神话原型理论作为从西方引进的文学批评理论,为中国古典文学提供了不同角度的研究方向,其原因是中国古代神话对于古典文学的深刻影响.古典小说如《红楼梦》当中的三个明显神话痕迹,体现了古神话根深蒂固的生命力,通过对神话原型的探讨,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红楼梦》文本内容.
东方文学是世界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东方古老各国的文献典籍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像是一个个熠熠生光的钻石光彩夺目,给予我们很多人生的启迪,而东方波斯文学最有价值的诗歌创作部分,无疑是这些钻石珍宝中的明亮的一颗.本文赏析的著作是波斯诗人海亚姆的诗集《鲁拜集》,将从思想内涵、艺术特色这两大部分对其进行介绍.每个时代每个地域都会产生独特的文学作品,而在历史中沉淀下来的则是那些在现代人读来依然会对人生产生指导、给予我们心灵的震撼的作品,在笔者看来,《鲁拜集》就是这样的珍宝.
侗族作家苗延秀的创作题材大多数来源于民间.他对民间文学的吸收使其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本文主要以苗延秀的长诗《大苗山交响曲》中的体裁、人物形象和题材受民间文学的滋养进行研究.研究其如何对民间文学中的体裁、人物形象和题材进行加工,从而创作出被称为其代表作的《大苗山交响曲》.对《大苗山交响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苗延秀创作的了解以及民间文学是如何影响着作家文学.
生态翻译学作为中国本土衍生的翻译理论,近年来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对此理论研究的学者层出不穷,也不乏运用此理论对译本进行比较分析的学者.该文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两个译本的特点,并分析在翻译生态环境下,译者如何进行适应和选择以及哪个译本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上更贴近原文.
仕宦是中国读书人所追求的道路.在《红楼梦》中,有三类读书人,对仕宦道路有着自己独特的态度.分别以钻营求进的贾雨村,正统平实的贾政,仗义疏财的甄士隐为代表,这三种读书人形象,恰恰是我国封建文化中,三类读书人的典型形象,通过探究《红楼梦》中的三重读书境遇,也可以看到作者对于仕宦士人以及皇权的真实态度.
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因而叙述呈静态(static);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因而叙述呈动态(dynamic)”1”.对于这一中英语言差异,采取一定的动词化策略是英汉翻译时比较常见的翻译思路和策略.本文以潘文国先生翻译的《论平实之体》为例,从静态词类动词化和静态结构动词化两个主要方面来研究译者翻译时采用的动词化策略.
本文以川端康成代表性作品《雪国》为例,对原著文本进行统一整合,以HTML标记方式,将文本中的章,节及段落内容进行细致划分后,采用文本分析软件KH Coder对标记后的整篇文本文档进行相关系列数据挖掘.在挖掘出的相关文本数据的基础上,计算出高频词汇,再以共起网络效果图的形式,展现出彼此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各自所对应的文本内容,进而对文本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数据化实证分析.
空间叙事是科幻电影一个重要的维度,电影的空间叙事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电影《流浪地球》不仅在叙事文本上打破了传统的国产科幻电影叙事范式,而且在叙事的整体策略中更加注重空间叙事的运用.”1”本文以电影《流浪地球》为研究对象,从叙事空间建构的角度切入,对电影中的叙事空间类型进行大致的划分,从中总结出电影空间叙事的规律以及其在电影中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