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带动了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师开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较普遍的是在结题课上教师忽略了自身的指导作用,本文试就此问题进行探讨,从关注课堂,发现资源两方面论述教师在结题课堂上应扮演的角色。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一个主题活动进行到一定阶段,达到了研究的预期目的,基本就可以进入结题阶段,但是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在上结题课时,没有清楚自己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忽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普遍存在以下的情况:
1.教师成了前期导演。为了做好成果总结汇报,许多教师呕心沥血,如果成果汇报课有学校领导或者家长、同行参加的话,任课教师就更加任重道远,由整个科组安排不同的老师对各个汇报小组的资料先进行统计汇总,然后由教师就各自负责指导的小组如何进行汇报进行详尽的安排,由汇报的内容到汇报的讲词、图片、歌舞等等材料,教师们都一力承担了,每个环节怎么衔接,每句话怎么讲,教师们都煞费心思帮学生思考、安排,学生则反反复复地演练教师给他们准备好的材料,成了教师们手中的木偶,教师成了名副其实的导演。这个阶段,老师的指导作用成了包办代替,其实,“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应取决于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
2.教师做了旁观者。成果汇报课上,笔者发现,任课教师除了在上课时、下课前出来讲一两句话以外,就基本上一直站在讲台边或是坐在电脑平台前,成了名副其实的旁观者。课堂上每一个环节都由小主持来控制,小主持又指挥着每个小组上台汇报,还有由学生组成的评委团评价每个小组的表现,教师或坐或站,欣赏自己一段时间以来的劳动成果。其实,教师的指导渗透到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总结交流的基本任务是整理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资料、经验、结果和感受,形成对问题的基本看法、问题解决的基本经验,发展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课堂成了“集市”。汇报课的课堂由学生组织,各个小组只要轮番展示自己的成果,汇报时把早就操练好的台词、资料用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课堂成了由几十个学生组成的“集市”,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生成性的课堂资源,更谈不上教师的因势利导。其实,“在学生活动的不同阶段、不同任务,指导教师应做到指导方式的不同”,汇报成果的过程也会生成各种各样的课堂资源,教师一定要正确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结题课上,教师应该如何发挥指导作用呢?
教师应该关注课堂,关注学生
即使是在前期与学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汇报课堂上,教师也应该以一个伙伴、导师、帮助者的角色进入课堂,发挥平衡、导向、帮助的作用。
1.要关注学生是否能顺利把准备好的材料以预先设计的方式呈现出来。许多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来课前训练学生,为的是在汇报课堂上可以顺顺利利,而事实上笔者发现,不少教师认为的“顺顺利利”就是在结题课堂上,自己可以藏身于课堂后,充当一个完全的看客。我认为这样的安排非常不科学,学生不是工具,课堂也不等于舞台,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在课堂上犯一点点的失误,不必为了过分追求所谓的课堂完整,而花费大量的课余时间排练,本末倒置。我认为,只要教师能够在结题课堂上关注学生,关注事前准备的材料是否充足,展现的方式是否合理就可以“上战场”了。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调控课堂,灵活地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要关注学生群体的反应感受,注意帮助汇报者调控课堂氛围。笔者发现在不少结题课上,教师也只是关注汇报的小组表现如何,至于作为观众的学生群体是否感兴趣,甚至是否守秩序也不大在乎。虽然在结题准备阶段,各小组在表现方式上都会考虑到别人是否对自己的汇报感兴趣,但和实际课堂效果还是会有区别的。而当观众(学生群体)对汇报的内容不产生兴趣时,课堂氛围肯定就不好。一切都说明,教师在结题课堂上决不能当一个看客,教师应该密切关注课堂,根据各方面反馈的信息,灵活调动各种课堂资源,把握调控课堂,保证活动顺利完成。
3.要关注整堂汇报课各个环节是否能顺利进行、顺利衔接。虽然汇报前各小组都会进行排练,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没有必要集中所有学生进行反复排练,所以教师在结题课堂上,要关注各个汇报环节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出现特殊情况教师要马上帮助学生进行处理,在环节之间的衔接上,教师也可以直接充当主持人,用流畅的语言使整个汇报活动显得随机、轻松而又自然。那些经过太多人工雕琢演练,没有一丝一毫生成惊喜的课堂是死板的,是没有创造力的。教师要把握好整堂课的大方向,然后以帮助者、引导者的角色进入课堂,关注学生,关注活动的整个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倡导的,教师的综合能力也会在一次次实践中得到锻炼提升。
教师应发现资源,利用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特殊的课程,综合性、实践性与生成性是它的课程特性,与其他课程最大的区别是它所具有的生成性,在任何阶段,综合实践活动都可以生成出新的资源,这些资源经过开发研究后,也都可以成为新的课程资源,所以,教师在结题课上,决不能自视为一个旁观者。
1.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活动结果。在汇报课堂上,教师通过课堂上发生的情况作为指导的依据,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活动的结果。活动结果有成功的也有不是很成功的,教师只有亲身参与其中,用心聆听学生的汇报,才可以及时发现资源,利用资源。笔者曾听过一节汇报课,有的学生看见别的小组汇报得有声有色,轮到自己小组汇报了,完全没有了冲劲没有了信心。如果教师此时仍置身事外,很有可能会影响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此时能够及时地把控课堂,通过适当的言语激励,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自活动的结果,强调过程的重要性,认可有收获就是成功的结果,学生必然会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这样的及时调控引导,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师要指导学生共同参与讨论、与他人共享成果。在汇报课堂上,不是单纯的单向汇报,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组织双向互动的汇报方式展示成果,因为小学生的阅历、能力还都稚嫩,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帮助他们,指导学生共同参与讨论、指导学生与他人共享劳动成果。首先,在汇报交流前,教师可向学生明确总结交流的目的和原则。为什么要对活动进行总结交流——一方面是通过总结与交流,验证自己的观点或设计;一方面是展示成果的有效性,与他人分享成果;要遵循真实性原则,学习性原则,结果与过程相结合原则。教师通过观察汇报者和观众的反应,可以随机组织学生双向互动的环节,比如在一节《关注食品安全》的结题课上,教师发现一名女同学在汇报的时候,谈到当初分组时没有人愿意要她,她内心的那种委屈时,班里忽然变得安静了,有几个学生还低下了头,教师马上调控课堂,问“当初拒绝她的同学有话要说吗?”马上有几个组长举手了,很真诚地说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教师再问“现在这位同学的组长有什么话要说吗?”……短短两分钟,生成了一段精彩的学生之间的内心独白,那堵无形的墙被瞬间融化了,教师的预案上没有这个环节,只有用心关注课堂,发现资源的教师,才能很好地利用随时生成的资源。
3.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他人,评价自己。教师要了解评价的目的,淡化评比,强化诊断与调整的功能。但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在课堂上过分注重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评价仍停留在评比阶段,而且评委主要由学生担任,评价的诊断与调整功能得不到体现。教师必须在课堂上随时发现资源,指导学生客观地进行各种评价。学生可以当评委,但不代表教师就可以完全放任自流,评价是学生活动能力发展的“向导”。因此,评价的内容教师应与学生一起确定,评价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医生”,评价是促进活动的“激励者”,在评价中被肯定的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肯定度,适度的否定性评价往往能引起学生一定的焦虑感,激励学生更加投入到活动中来。所以,教师在结题课上,应该参与整个课堂活动,随时关注,随时发现,随时引导评价。此外,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是非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处于形成阶段,对于事物的评价只能凭借自己的好恶。因此,教师在结题课堂上,一定要注意聆听,注意发现,给予正面引导。例如在主题活动《关爱老师》的结题课上,小主持人让评委们给各个汇报小组评分时,有个小评委给了歌舞组满分,理由是觉得很好看。而同样一个评委,给调查了解老师一日工作的小组最低分,理由是觉得没有上个小组好看。这时候,教师能够站出来,先肯定小评委能够根据自己的看法进行评价,然后对两个小组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示和分析,引导学生根据评价内容对各组的评价进行终审。因为有了教师的及时引导,学生对刚才的评价结论在小组内进行了第二次商讨,给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课堂是灵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更是瞬息万变,教师要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结题课堂上以丰富的知识,艺术化的教学手段,灵活把控课堂,关注课堂,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到进一步深化。
(作者单位:江门市蓬江区江华小学)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一个主题活动进行到一定阶段,达到了研究的预期目的,基本就可以进入结题阶段,但是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在上结题课时,没有清楚自己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忽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普遍存在以下的情况:
1.教师成了前期导演。为了做好成果总结汇报,许多教师呕心沥血,如果成果汇报课有学校领导或者家长、同行参加的话,任课教师就更加任重道远,由整个科组安排不同的老师对各个汇报小组的资料先进行统计汇总,然后由教师就各自负责指导的小组如何进行汇报进行详尽的安排,由汇报的内容到汇报的讲词、图片、歌舞等等材料,教师们都一力承担了,每个环节怎么衔接,每句话怎么讲,教师们都煞费心思帮学生思考、安排,学生则反反复复地演练教师给他们准备好的材料,成了教师们手中的木偶,教师成了名副其实的导演。这个阶段,老师的指导作用成了包办代替,其实,“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应取决于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
2.教师做了旁观者。成果汇报课上,笔者发现,任课教师除了在上课时、下课前出来讲一两句话以外,就基本上一直站在讲台边或是坐在电脑平台前,成了名副其实的旁观者。课堂上每一个环节都由小主持来控制,小主持又指挥着每个小组上台汇报,还有由学生组成的评委团评价每个小组的表现,教师或坐或站,欣赏自己一段时间以来的劳动成果。其实,教师的指导渗透到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总结交流的基本任务是整理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资料、经验、结果和感受,形成对问题的基本看法、问题解决的基本经验,发展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课堂成了“集市”。汇报课的课堂由学生组织,各个小组只要轮番展示自己的成果,汇报时把早就操练好的台词、资料用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课堂成了由几十个学生组成的“集市”,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生成性的课堂资源,更谈不上教师的因势利导。其实,“在学生活动的不同阶段、不同任务,指导教师应做到指导方式的不同”,汇报成果的过程也会生成各种各样的课堂资源,教师一定要正确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结题课上,教师应该如何发挥指导作用呢?
教师应该关注课堂,关注学生
即使是在前期与学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汇报课堂上,教师也应该以一个伙伴、导师、帮助者的角色进入课堂,发挥平衡、导向、帮助的作用。
1.要关注学生是否能顺利把准备好的材料以预先设计的方式呈现出来。许多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来课前训练学生,为的是在汇报课堂上可以顺顺利利,而事实上笔者发现,不少教师认为的“顺顺利利”就是在结题课堂上,自己可以藏身于课堂后,充当一个完全的看客。我认为这样的安排非常不科学,学生不是工具,课堂也不等于舞台,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在课堂上犯一点点的失误,不必为了过分追求所谓的课堂完整,而花费大量的课余时间排练,本末倒置。我认为,只要教师能够在结题课堂上关注学生,关注事前准备的材料是否充足,展现的方式是否合理就可以“上战场”了。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调控课堂,灵活地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要关注学生群体的反应感受,注意帮助汇报者调控课堂氛围。笔者发现在不少结题课上,教师也只是关注汇报的小组表现如何,至于作为观众的学生群体是否感兴趣,甚至是否守秩序也不大在乎。虽然在结题准备阶段,各小组在表现方式上都会考虑到别人是否对自己的汇报感兴趣,但和实际课堂效果还是会有区别的。而当观众(学生群体)对汇报的内容不产生兴趣时,课堂氛围肯定就不好。一切都说明,教师在结题课堂上决不能当一个看客,教师应该密切关注课堂,根据各方面反馈的信息,灵活调动各种课堂资源,把握调控课堂,保证活动顺利完成。
3.要关注整堂汇报课各个环节是否能顺利进行、顺利衔接。虽然汇报前各小组都会进行排练,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没有必要集中所有学生进行反复排练,所以教师在结题课堂上,要关注各个汇报环节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出现特殊情况教师要马上帮助学生进行处理,在环节之间的衔接上,教师也可以直接充当主持人,用流畅的语言使整个汇报活动显得随机、轻松而又自然。那些经过太多人工雕琢演练,没有一丝一毫生成惊喜的课堂是死板的,是没有创造力的。教师要把握好整堂课的大方向,然后以帮助者、引导者的角色进入课堂,关注学生,关注活动的整个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倡导的,教师的综合能力也会在一次次实践中得到锻炼提升。
教师应发现资源,利用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特殊的课程,综合性、实践性与生成性是它的课程特性,与其他课程最大的区别是它所具有的生成性,在任何阶段,综合实践活动都可以生成出新的资源,这些资源经过开发研究后,也都可以成为新的课程资源,所以,教师在结题课上,决不能自视为一个旁观者。
1.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活动结果。在汇报课堂上,教师通过课堂上发生的情况作为指导的依据,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活动的结果。活动结果有成功的也有不是很成功的,教师只有亲身参与其中,用心聆听学生的汇报,才可以及时发现资源,利用资源。笔者曾听过一节汇报课,有的学生看见别的小组汇报得有声有色,轮到自己小组汇报了,完全没有了冲劲没有了信心。如果教师此时仍置身事外,很有可能会影响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此时能够及时地把控课堂,通过适当的言语激励,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自活动的结果,强调过程的重要性,认可有收获就是成功的结果,学生必然会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这样的及时调控引导,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师要指导学生共同参与讨论、与他人共享成果。在汇报课堂上,不是单纯的单向汇报,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组织双向互动的汇报方式展示成果,因为小学生的阅历、能力还都稚嫩,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帮助他们,指导学生共同参与讨论、指导学生与他人共享劳动成果。首先,在汇报交流前,教师可向学生明确总结交流的目的和原则。为什么要对活动进行总结交流——一方面是通过总结与交流,验证自己的观点或设计;一方面是展示成果的有效性,与他人分享成果;要遵循真实性原则,学习性原则,结果与过程相结合原则。教师通过观察汇报者和观众的反应,可以随机组织学生双向互动的环节,比如在一节《关注食品安全》的结题课上,教师发现一名女同学在汇报的时候,谈到当初分组时没有人愿意要她,她内心的那种委屈时,班里忽然变得安静了,有几个学生还低下了头,教师马上调控课堂,问“当初拒绝她的同学有话要说吗?”马上有几个组长举手了,很真诚地说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教师再问“现在这位同学的组长有什么话要说吗?”……短短两分钟,生成了一段精彩的学生之间的内心独白,那堵无形的墙被瞬间融化了,教师的预案上没有这个环节,只有用心关注课堂,发现资源的教师,才能很好地利用随时生成的资源。
3.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他人,评价自己。教师要了解评价的目的,淡化评比,强化诊断与调整的功能。但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在课堂上过分注重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评价仍停留在评比阶段,而且评委主要由学生担任,评价的诊断与调整功能得不到体现。教师必须在课堂上随时发现资源,指导学生客观地进行各种评价。学生可以当评委,但不代表教师就可以完全放任自流,评价是学生活动能力发展的“向导”。因此,评价的内容教师应与学生一起确定,评价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医生”,评价是促进活动的“激励者”,在评价中被肯定的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肯定度,适度的否定性评价往往能引起学生一定的焦虑感,激励学生更加投入到活动中来。所以,教师在结题课上,应该参与整个课堂活动,随时关注,随时发现,随时引导评价。此外,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是非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处于形成阶段,对于事物的评价只能凭借自己的好恶。因此,教师在结题课堂上,一定要注意聆听,注意发现,给予正面引导。例如在主题活动《关爱老师》的结题课上,小主持人让评委们给各个汇报小组评分时,有个小评委给了歌舞组满分,理由是觉得很好看。而同样一个评委,给调查了解老师一日工作的小组最低分,理由是觉得没有上个小组好看。这时候,教师能够站出来,先肯定小评委能够根据自己的看法进行评价,然后对两个小组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示和分析,引导学生根据评价内容对各组的评价进行终审。因为有了教师的及时引导,学生对刚才的评价结论在小组内进行了第二次商讨,给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课堂是灵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更是瞬息万变,教师要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结题课堂上以丰富的知识,艺术化的教学手段,灵活把控课堂,关注课堂,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到进一步深化。
(作者单位:江门市蓬江区江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