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担忧中学校长推荐制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8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多年来,人们之所以老在争论中国为什么不得不搞一考定终身的制度,就是因为在中国不把这个事情搞得那么僵化的话,不知道有钱或有权的人会怎样地滥用(大学招生制度)。
  
  
  北大宣布将推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给被所在中学校长推荐的、有幸成为高校自主招生直接候选人的学生降30分录取;同济大学也将在2010年自主招生中引入“中学校长直荐制”。“中学校长推荐制”率先面对的即是公众质疑。
  近日,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在其香港办公室接受了《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探讨香港、美国与中国内地本科招生制度设计的比较。丁学良教授于1992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丹尼尔·贝尔,对大学制度多有研究。
  
  “往上”而不是“往下”
  
  《新民周刊》:对于北大、同济等高校推行的“中学校长推荐制”,你怎么看?
  丁学良:我对国内这些大学、中学的具体操作细节没做过调研。我最了解的就是美国和香港的情况。迄今为止,香港8所公立大学在招生方面,主要是“往上走”的自主性,而非“往下走”的自主性。这几年我在香港倒没有看到哪些学校尤其热门专业要降低自己的录取标准吸引考生,我没听到过“往下走”的具体案例。
  按香港延续的英国式教育制度,本科生招生没有面试环节,由考生在高中的好几次考试成绩决定。以前香港的优才生首先考虑赴英留学,所以实行A Level考试(简称A考试),即英国式的中学为英国式的大学招生服务的统一考试,学生在至少一年里要考完数学、中文、英文、历史、科学等6门课程。A考试的学生基本上没有推荐信,完全看6门课成绩。
  但现在香港最优秀的学生首先赴美念书,这就迫使香港将原来英国式的A考试转到现在美国式的IB(InternationalBachelor)考试。过去两年来,香港引进了一种新制度IB系统,现在只在少数最好的中学施行,未来将成为主导方式。
  IB考试比较科学,是在高二、高三两年之内考完数学、科学、中文、英文,历史和socialstudy(社会研究)这5门科目,每门科目都有两次考试,取两次考试中的高分,如果你第二年考得还不如第一年,至少取个平均线。除累积的考试分数外,还要加上给你授过课的授课老师及你的班主任给你写的推荐信,但通常中学校长不会写推荐信。香港跟国内考试制度的最大区别就是:学生不是一考定终身,而是通过多次考试累积的分数决定。
  假如你讲北大招本科生,就要对比美国前5名的大学招本科生的制度。美国所有比较好的大学的招生标准也是“往上走”,而不是“往下走”。
  如果你要进美国最好的5所大学,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加上麻省理工学院或加州理工学院,通常你的SAT至少要考到2360分以上;此外你必须在其他方面有非常多的additional(额外)的东西,来说明你有比2360分高得多的才能,包括你以前做的实验、社会服务、你的推荐信、你在学生团体中担任过领袖式人物的经验及你的特殊才能,不存在国内高校那种降多少分录取的情况。
  近五年才受到重视的一个指标是学生的最终选择率(指考生,而非大学),即一名优才生同时得到所申请的一所以上名牌大学的offer,他最终选择上哪所大学。这个最终选择率是最硬的,也是美国比较好的大学的招生领导团体最关注的数据。2005年在美国《高等教育纪事》上发表的文章统计了2004学年美国顶尖大学学生的最终选择率,哈佛是78%,第二名普林斯顿是73%,第三名耶鲁是67%,第四名哥伦比亚大学是62%。当年SAT满分是1600分,哈佛录取本科生的平均分数最高,是1590分,普林斯顿是1560分,耶鲁是1540分,哥伦比亚是1510分。而acceptance rate(大学接收报考学生的比率)在历年下降,考上名校难度越来越高,2004年,哈佛是10%,普林斯顿是并列,耶鲁是11%,哥伦比亚是11%,斯坦福13%。最近刚发表的2008年美国顶尖大学学生的最终选择率显示,第一名哈佛是79%,斯坦福是70%,麻省理工学院和耶鲁并列第三,是69%,普林斯顿是68%。这时有两个重要变化,一是在全美最有名的常春藤学校中,哈佛放弃了优先录取政策,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改革,次年普林斯顿跟上了;二是SAT总分变成2400分。2008年的acceptance rate中,哈佛是9%,斯坦福、耶鲁和普林斯顿并列,是10%,哥伦比亚是11%,麻省理工学院是12%。
  
  推荐信的份量
  
  《新民周刊》:在美国,中学老师的推荐信对于该生最终被大学录取,占多大分量?
  丁学良:我不觉得美国中学老师的推荐信占的分量是决定性的,我认为它的作用是陪衬性的,绝对不是雪中送炭。老师的推荐信很多方面判断有些主观。而如果你在考分方面很硬,又有非常好的推荐信,中学老师的推荐信就是锦上添花了。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中学老师的推荐信才能起决定性作用?比如,你申报的是美国排名第20名到第30名的大学,这些大学不指望能招收到SAT满分的本科生,而招收2300分到2200分档次的学生,恰好你的分数属于2200分这档,你中学老师的几封推荐信又写得非常好,说明你考2200分具有很大的偶然因素,你在中学几年的各方面表现都非常优秀、非常具有潜力……给你撑上一把。
  至于全美前四五名的大学,中学老师的推荐信绝对是锦上添花,除非这个推荐信将你写到了这种程度——“这个学生是我过去教书30年来在好多国家、好多中学教过的最优秀的学生,我一生中没有教过比他更好的学生”——那对你确实有很大帮助。因为英文很讲究在什么样的context(场合)下做比较,而且你的成绩也不能太差。但这在中学里是很少有的情况。
  《新民周刊》:美国有没有中学校长写推荐信或直接推荐学生上大学的?
  丁学良:我想也是在极罕见的情况之下才有。更多的是两种情况:一是,你的授课教师对于你在这个科目上的推荐,属于academic(学术性)的推荐信;二是,你的班主任可能对你的人格、社会服务、EQ做非学术性的推荐,comprehensivepersonality(综合人格)的推荐信。这两种推荐信只是锦上添花,帮助学生往上走,而不是把标准往下降的。通常都是学生满足了入门需要,推荐信才能起到衬托作用,如果你连门槛都进不去,推荐信就很难对你起到改变你命运的作用。
  
  美国TOP大学的招生
  
  《新民周刊》:现在中国有人大代表提出废除高考的建议,你怎么看?
  丁学良:全世界在高教方面做得最好的英国、美国也并没有废除考试,只是改革考试方法,除了将考试成绩作为一个重要参照以外,还得有其他东西。你总归要有一些录取学生的客观标准,这个标准不应该太僵化,但不可能没有。在中国这个社会不可能废除高考,只能改革高考,考试的标准应该变得越来越合理,但废除考试没有说服力。中国“文革”时不就废除了考试吗,虽然口号最好听,但搞得一塌糊涂!
  《新民周刊》:你指的是,从国内高校本科生招生的制度设计看,从高中阶段开始我们就要有规划?
  丁学良:这在香港争论了好多年,为什么香港的大学老觉得招收来的学生中有些人那么差,后来发现,一天到晚改革大学是不行的,还得改革我们的中学教育。一环套一环。
  《新民周刊》:如果国内高校要实行“中学校长推荐制”,你认为哪些有效的制度环节必须被纳入?
  丁学良:我特别强调的是,国内这几所最好的大学要想走出完全看考试分数、一榔头定终身的僵化模式,要做两种制度设计:首先,要做好严格意义上的admission policy(招生制度)设计,你可以看看人家美国最好的五六所大学是怎么招生的,它们的招生制度是“往上走”而非“往下走”,这是最基本的;其次,即便像美国这样的招生制度要拿到中国来,在中国社会还需要有其他一些surpporting(支持性的)制度环节,使得在国内比较好的大学里实行的这个有灵活性的admissionpolicy不要被权力和金钱所滥用,我觉得这在中国就更难了。国内最好的大学选择学生时,如果想既给学生多种潜力提供很好机会,又给社会公正,就要把这两个制度结合,才能改革原来的那种一榔头定终身的僵化模式,才能朝上、朝进步的方向走,而不是往退步的方向走,才能改出来后不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滥用的机会。否则就更糟糕了。
  对中国大学的“中学校长推荐制”,实际情况、效果怎样,我并没有做过调研,但我们要提出严重的担忧。过去多年来,人们之所以老在争论中国为什么不得不搞一考定终身的制度,就是因为在中国不把这个事情搞得那么僵化的话,不知道有钱或有权的人会怎样地滥用(大学招生制度)。特别中国的大学都是公立大学,都是纳税人的钱办的,还不像美国那些私立大学,这个公平性就更重要了。
其他文献
只是近些年我才发现,学生出身的公务人员,参加.工作时的年龄有个大体的层次可分。  比如说“三八”式的,一般而言,如今在75~80岁之间;“四九”式的也过了退休年龄,而以65~70岁居多数。对此。我有亲身体会。  我1949年从公,刚刚大学毕业。24岁。这个年龄偏大了些。按常规,6岁上小学,12岁入中学,大学毕业时应为22岁。抗日战争期间四处流亡,读书有过两次中断,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也不独我为然。我
扫 墓 记  我们逮住了一个姑娘,终于可以上路。昏暗的天穹、灰蒙蒙的雾气,各处弥漫着故乡的斑斓色彩。细微的太阳光哗啦哗啦往下落,让人怎么也数不清身边到底有多少游魂。  我们的万年历上长满了狗尿苔,而我们的王,如今已去死人的国度作诗。离开前他换上一颗黑犊子的心脏,这样重生时就会变身为一头火牛。他以葵花青铜修建了一座城市,以番瓜白银铸造了一面镜子,他在永夜居住的大河上淘洗秋季黄金,并使大街小巷充满窒息
暑假里去乡间探望姐姐。在“接风洗尘”的餐桌上,外甥女小娟把一盘形似油氽果肉的冷菜推到我面前说:“舅,尝尝这个!”  品尝之下,果然不错。香气幽幽,细嫩酥脆。不禁食指大动、筷头连夹。边问:“这是什么东西?这么好吃!”  “蝉蛹,油炸的。”她见我不明白,补充说:“就是知了的幼虫。我们这里叫知了猴,也有叫爬爬的。捉它们的本事我才学会不久呢。”  记得法布尔说过,知了的幼虫是在树边的地下生长的。难道这一盘
《列子》记载:黄帝与炎帝战,以雕、雁、鹅为旗帜。鹅作为崇高的形象存在于古代社会,至少已有好几千年的历史了。  鹅本雁属,古称家雁,有苍白两种。白鹅身架略小,苍鹅略大,今称雁鹅。因其行动舒缓,《礼记·内则》称之为舒雁。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时,祝英台对梁山伯百般比喻,而梁却启而不发,祝便揶揄梁为“呆头鹅”。其实,鹅并不呆,它举止庄重,体态伟岸,羽毛丰洁,声音宏亮,颇有点鸟中丈夫的君子气概
明仁天皇是裕仁天皇的长子,然而明仁天皇却和父亲不同,他敢于面对历史,并没有逃避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所作所为。当地时间2016年8月7日,日本明仁天皇发表讲话表示,由于身体原因,很难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暗示他可能提前退位。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天皇8月8日下午3点通过视频表达了作为象征天皇关于公务的想法,显示出想要实现生前退位的强烈愿望。  天皇“表明心情”  在这个名为“表明心情的讲话”中,
今夜,我恭敬地把中国地图捧放在桌前,请辛苦了一年的祖国,接受我虔诚的礼拜。这一年,祖国是蛮拼的,人民是值得点赞的,梦想在多彩的版图上绽放。西域的长歌东海的舞,北疆的风情南国的鼓,宽宽的掌声为今夜的中国响起,一个七彩霓裳里的新娘,袅袅娉娉地走向新的一年。  我祝福我的祖国,永远是鲜花的世界、色彩的海洋。  中国的地图,是缤纷的世界。山川岛屿、草地高原,我的祖国一年四季花开不敗。一夜花千树,十里不同香
传说上帝为了阻止人类建造巴别塔,让人类讲不同的语言,相互隔绝。可事实上,两千年前,丝绸之路就连接了不同的文化;五百年前,地理大发现让世界各个地区或主动或被动地连接起来。今天,世界各国更是以多种方式在来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有交流,就有碰撞。全球贫富差距加大,国际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一直存在,全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局部军事冲突时有发生......这背后,都有一个理念作祟:零和博弈。中国提出构
不少男士到了中年,肚皮就会圆滚滚地凸出来。这种肚皮,美国人叫“将军肚”,欧洲人叫“啤酒肚”,我国人给它的美称为“弥勒佛肚”。  您看这些肚子挺得高高的;摇摇摆摆地行走在马路上的人,好像有点“小风度”,但是要在上海这样的城市乘公共汽车,却又有点小麻烦,在拥挤的车厢里肚子贴在别人身上,自觉尴尬……怨哉!  那女士们又怎样呢?不少女士步入中年后,也会迅速地长起“肉”来,可这些“肉”偏偏长在臀部,形成了如
艾灸是我国传统的医疗方法之一,属自然疗法的一种。它不仅能治病疗疾,且能防病强身、美容健体,对机体无任何毒、副作用。加之本法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经济安全,尤其适合于家庭保健。为此,越来越多的人喜用此法防治疾病。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此法,使古老的方法为今人服务,在此就艾灸的治病、保健、美容的三大作用方面,一一举例介绍。    胎位不正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可分娩常因种种原因而引起难产,甚至出现悲剧
摘 要:通过对中国篮坛和足坛前掌门人李元伟与阎世铎的传记(《李元伟篮坛风云路》和《忠诚无悔:我与中国足球》)从上任与卸任、与媒体打交道、外教及执教环境以及危机处理4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民间传言 私露口风 正式委任”的任命机制,存在太多主观因素,从长远看不利于篮球、足球发展;2)“管办不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篮、足球职业化改革进程;3)篮、足球管理仍以“人治”为主,缺乏“法制”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