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类整本书阅读教学建议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ang0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普类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笔者以语文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所推荐的科普类整本书《十万个为什么》为例,从“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过程中方法的引导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三个方面谈科普类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科普类整本书阅读;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
  一、 科普类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现状
  整本书阅读被写入了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温儒敏教授也将整本书阅读编入了统编版教科书,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快乐读书吧”等栏目,有序地安排了整本書的阅读教学。但纵观1~6年级“快乐读书吧”的推荐书目,大部分是文学作品,科普类作品只出现在四年级下册一次。科普类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资料比较匮乏
  在“中国知网”输入“科普类作品整本书阅读”可检索到的词条只有三条。百度搜索中相关的论文和教学案例也是少之又少。可见,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可供查找和借鉴的教学资料也有限。
  (二)关于科普类整本书阅读,师生相关阅读经验不足
  文学类的整本书阅读占据了大半江山,科普类作品则更多局限于碎片化阅读和实用类科普文阅读,教师和学生在科普类整本书的阅读方面经验不足。
  (三)市面上好的科普类读物少
  市面上整本书阅读的读物以文学类为主,且倾向于中高考名著作品。科普类整本书名著少之又少。
  基于以上科普类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现状,笔者根据自己在执教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为例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二、 科普类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建议
  (一)依“标”定教,目标明确
  这里所说的“标”指的是2011版新课程标准里的学段目标和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单元目标。两者兼顾,为科普类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方向,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通过梳理学段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我们知道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策略的运用。例如:学段阅读目标中所说的“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本单元阅读科普作品时,就是指“筛选并整合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能利用文本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因此,这项内容就可以定为我们这本书的教学目标之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题目找关键词提取信息后,设置了根据关键词连起来说一说的环节,落实利用文本重要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的教学目标。
  (二)过程有“法”,由浅入深
  科普类整本书不同于文学类作品会有清晰的情节、完整的故事,它往往显得较为零碎,每个章节之间的联系也比较少。这时,就要发挥教师的作用,在确立教学目标后,可以以此为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落实阅读方法的具体指导。
  1. 运用思维导图理清内容
  笔者认为对于科普类整本书来说,思维导图可以十分具体形象地把零碎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建构清晰而完整的知识网络,让作者的写作思维可视化。例如,笔者在教学这本书的第一章——屋中漫游时,就让学生画出思维导图,梳理了每一站的内容,就这样,“屋中漫游”这一章的框架就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
  2. 提问题并试着解决
  统编四下“快乐读书吧”编排在教材的第二单元,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方面)为“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要在语文实践中不断地运用、实践,从而转化成一种阅读能力。执教时,当学生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适当指导。关注学生所提问题的质量,是否从多角度进行提问,是否从此类文章的内容到文章的表达方式进行提问。当然,更要关注学生是否落实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本单元交流平台告诉我们可以从联系上下文、查资料、请教别人等途径试着解决问题。
  笔者在布置学生自主完成米·伊琳《十万个为什么》全书阅读一遍之后,设置如下表格让学生完成第二遍阅读,边阅读边思考。
  这样,学生在一次次的阅读实践和交流讨论中,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建构自己的知识网,对作品的理解越来越深入。
  3. 由单篇到整本,循序渐进
  笔者认为,学生第一次接触科普类整本书阅读,不但需要教师有具体的指导方法,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例如,笔者在执教米·伊琳《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章中的“第一站——生活中的水”时,先从“板块一:读一篇”入手,设计了解密卡。学生经过交流和教师引导后提炼出解密妙招为:锁定区域;找关键词句提取信息;把关键信息联起来说一说。接着,笔者让学生运用以上的解密妙招自主学习“第一站——生活中的水”的其他篇目,就是“板块二:由一篇到多篇”。在学生交流后过渡到“板块三——由一章到一本”的教学,笔者设置了第一个问题:“站在水龙头前,你产生了什么关于水的问题?”学生一下子能联系生活实际提出各种问题:水有什么成分?纯净水是如何过滤的……把书中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的小脑袋里充满了问号,激起对科学知识探究的欲望。接着,笔者又设置第二个问题:“观看房间图片,六个站点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生活中的水——火炉——餐桌和炉灶——厨房——碗柜——衣柜)写?”这是一道开放题,没有既定的答案。学生在认真看完图片后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各种奇思妙想纷至沓来,课下也沉浸在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中……最后,“板块四——由一本到多本”的设置让学生了解多译本的米·伊琳版《十万个为什么》和其他系列的《十万个为什么》。
  从板块一到板块四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炼妙招,运用方法,提升阅读能力。同时,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继续阅读和探究的欲望。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把学生引向深度学习。
  4. 关注写作特点,提升语用能力
  关注科普类书籍的写作特点,对于提升学生语用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在执教时,笔者设置了:“这本书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在看目录后知道了作者米·伊琳对生活中看似寻常的事物进行探究,本书的写作特点之一就是“探究平凡事物中的科学”。   接着,学生在“为什么用水来洗涤?”“人为什么要喝水”等内容中发现了作者米·伊琳在写作时每个大问题下都设置了好几个小问题?这些小问题是围绕着大问题层层深入进行提问的。学生了解到作者在写作上环环相扣,能不断地引发读者思考,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更加吸引读者阅读。此为本书的写作特点之二。
  此时,执教者再次抛出问题:“为什么不直接写出答案,把书名改为《十万个我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火花再次被点燃。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学生发现这样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通过一个个的问题,一次次的讨论交流,学生探究到了越来越多的写作密码,了解了科普书籍的写作特点,为科普文的写作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 搭建平台,多元评价
  科普类整本书的阅读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激励学生完整地读几个来回。这就需要设计各种交流活动和展示平台,从而促进对科普阅读效果的多元评价,让孩子保持持续阅读的兴趣。
  (一)定期组织交流
  教师可以以一周为时间单位,在充分了解学生阅读情况下,精心设计交流话题,定期开展讨论。例如: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最喜欢的章节,找准学生阅读的共振点,以“水龙头”为话题,让学生交流相关收获。并及时地进行资料的补充和归整。也可以对大部分学生认为有疑惑点的地方进行展开讨论,教师先让学生把困难处、疑惑处罗列出来,再让学生各抒己见,共同解决。
  (二)多种方式展示成果
  学生有了阅读收获后,教师可以设置成果展示,为学生搭建平台,培养热爱科普阅读、持续阅读的好习惯。
  1. 知识大闯关
  教师设置以小组来单位的知识闯关比赛,检查学生对作品的阅读程度。还可以评出“科普小达人”“科普作品朗读之星”等。
  2. 科普手抄报或者画画展示
  有的学生喜欢画画和做手抄报,教师可以在班级里开展此类活动,并进行评比,把好的作品挑选粘贴上墙。
  3. 科普实验
  也可以鼓励活泼好动的同学做做实验,记录过程,验证书本内容。比如:阅读完书目后有的同学对“为什么面团里放上酵母就会发起来”之类的问题感兴趣,那就可以动手做实验。这些小实验取材相对方便,操作过程简单。既可以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又可以激发学生探究乐趣。
  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和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教师要引导多读书,读整本的书。不可偏頗于文学类整本书的阅读指导,也要引导学生多多进行科普类整本书的阅读。文章建议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上兼顾全局、统筹考虑,合理科学安排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发展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沈丽君.让学生成为积极的阅读者[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0(6).
  [3]余琴.如何理解统编教材倡导的课外阅读课程化[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9(7-8):23-26.
  作者简介:
  李晓红,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泉州开发区校区)。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新课改推进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劣势也逐渐突出。所以为了能够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就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对初中数学学科来说,逻辑推理能力是构成其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获取知识以及构建完整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手段之一。除此之外,对初中生的思维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也
摘要:在把握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关键点的基础上,以核心素养新课标为依据,设计《城市化过程和特点》教学案例,大胆创设开放课堂,课前小组自主学习、课堂上展示学习成果,挖掘学生资源,注重课堂质疑、生成的时机,引导深度教学。  关键词:自主—探究;案例教学;核心素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近几年,高考试题倾向于核
摘 要:教育的最根本原则是遵循学生的心理及认知发展规律,这样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会更有效。文章以皮亚杰阶段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以期能够在深度学习理念下,贴合新课标,遵循学生感知和思维的特点,统整教材,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帮助学生完成小学阶段数系的最后一个数——“分数”的扩充。在学生自主概括分数概念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分数的意义,为后面分数的继续学习夯实基础。  关键词:认知发展;数
摘 要:因高一新生难以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进行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十分必要。初中教师应通过寻找衔接的突破口,对症下药,对学生适时适度地进行高中知识渗透,培养学生必备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教学衔接;策略方法;专业化成长  中学化学课程体系是一个整体,不同学段和模块间存在着联系。现行高中化学教材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了合理的延伸与拓展,化学知识趋于系统化、理论化。部分化学知识要求学生既要知其然,更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文字数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难度,尤其是在低年级,长课文通常与信息量大、知识点多等同,许多小学生在接触篇幅较长的课文时会首先产生畏难心理,人为设置学习障碍。在教习过程中,想要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快速掌握长课文,教师必须改变方法,充分结合长课文各方面特征选择教学方法,并对“长文”进行巧妙优化,对“短教”进行细化琢磨,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长文短教;思考 
摘 要:新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旨在使学生在任务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探究中,完成化学基础知识的主动学习,并实现学生自身能力和素养的提升,真正落实化学学科素养下的教学目标。文章结合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化学教学需求,对任务教学法的具体应用展开了简要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任务教学法;应用路径  高中化学是高中阶段较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高中化
摘 要:从2017年开始,越来越多的省份进入新高考模式。新高考改革最大的变化是如何让学生“会选择”“能选择”和“愿选择”,由“被动选择”变成“主动选择”。因此,对高中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對于高中阶段教育,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和学业方面的指导。  关键词:高中;教育;历史;教学  受课时限制,仅仅开
摘 要:文章借鉴运用数学建模思想,以培养计算思维的六种子能力融入教学活动中,构建了基于发展计算思维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以“枚举算法”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运用该模式进行教学的实施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思维;数学建模;教学模式;枚举算法  一、 引言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把计算思维列入学科的核心素养。如何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值得一线教师进行更深入的教学
摘 要:翻开部编版语文教材,精心编排的内容、精致的插图让人赏心悦目、赞赏不已。文章以实际教学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例,分析插图教学的实践意义,了解其现状,从而阐述如何更好地进行插图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部编版语文教材;插图教学策略;小学中段语文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的课文插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加强对读者的感染力,加深读者的印象,使读者认识得更清楚,而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在教师日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两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阅读是学生开展写作活动的基础,而写作则是学生对阅读活动的升华。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看,还存在阅读写作相互分离的情况,这不仅影响到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同时也制约到学生综合发展,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增强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联,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写作;融合  一、 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