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应用的误区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ybj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促进了教育改革和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中,日益显示出其巨大的潜力,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动,各学科都在浸透新课改“活动教学”理念,小学数学也不例外。然而从日常公开课、观摩课听课来看,教师对课改内涵与实质还没有完全吃透,只是在走形式。小学数学教学应找准多媒体的作用点,避免“装饰”误区,防止披着多媒体的外衣进行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中心,学生仍旧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换汤不换药”的装饰效果,只不过是掩耳盗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找准多媒体的最佳作用点,通过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演示,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让他们在观察、演示、操作、讨论的过程中思考和交流,以掌握数学知识。
  一、课件的终极目的是为课堂教学服务
  误区一:音乐动画的热闹。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课题“乘加乘减”,教师在大屏上利用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教师通过甩引题、提出问题、学生活动三个环节贯穿课堂教学,引题新颖,提问巧妙,学生活动是“做题”大屏展示题目,“动画米老鼠”手指(小兔子的筐子里有多少个萝卜)习题,教师让学生在作业本上用不同算法完成,限时10分钟,随之欢快的音乐响起。
  此案例中的第三个环节“学生活动”,结果令讲课教师非常尴尬,学生年龄小,不能控制自己,看到大屏上的“米老鼠”动画还添加了音乐,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动画和音乐上,抛锚了做题的程序,经教师再三引导强调,还是有不少同学不时看动画。教师制作课件的目的是很好地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而不是考评本课的重点。有的数学教师在上公开课时,害怕课堂气氛太沉静,不利于活跃新课改课堂气氛,所以在课件制作上不分科目、不分年龄段,插入动画音乐,目的不是课堂教学,而是迎合评课教师的打分心理。其实数学教学中,“一心二用、一心三用”的做法一直是不推广的。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集中精力过程长,受外界干扰强烈等特点。在学生做习题的时候,应尽量保持安静,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数学环境,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特别数学课件讲究“逻辑性思维紧密”,不像语文课件图文并茂,讲究意境、情境。该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候就安静,安静并不代表课堂活动死板。两者不能混淆,案例一中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用动画音乐弥补,反而画蛇添足,起不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结果可想而知。所以设计制作数学课件时,教师要深入反思,同时也应引起考评教师的反省。
  二、课件使用过多过滥
  误区二:环节太多。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课题“角的认识“,这堂数学课教师采用课件进行教学,课件分八个环节“找一找、认一认、辨一辨、做一做、折一折、比一比、数一数、看一看”,八个环节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充分体现了教师在设计“活动教学”方面下了大工夫。
  本课从课件看,制作得是非常有创意,教学过程完整。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就出现了许多疑难,首先日常一堂课40分钟,又是小学低年段,设八个环节明显超多。学生活动有重复现象,如“做一做”和“折一折”完全是同一类内容,可以综合为一个活动。其次教师在充分的准备过程中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时间。听课时最明显的感觉是教师在赶课,为了上完“课件”的课,给学生活动时间太短、太仓促。例如:在“折一折”中,教师让学生用纸学折角,学生正在动手动脑的兴趣上,80%的学生还没有折完,老师为了赶课却用了一句“你们回家自己再折吧”,就强硬地进行下一步。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对角的实际折法,根本没有掌握。新课改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老师一句“回家折”匆匆了事,这不就是传统教学中强灌的教学模式吗?再者就是老师应变能力不强,在学生活动中应循循善诱,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增长知识,由于时间原因,哪怕后面课件的内容不讲,数学课件切忌面面俱到。要做到数学课程目标有弹性,“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三、课件风格与教学方式不协调
  误区三:背课件。
  五年级数学公开课,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堂数学课教师采用课件进行教学,教学过程设计复习、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割补三角形、做一做、想一想五个环节。本课教学中老师给学生的开放时间和空间比较好,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平台。
  课件是从网上下载来的,教师根据课件备课,没有参与课件制作,是全盘的拿来消化,再加上对计算机操作不熟练,教学中顾了大脑顾不了手,课件的精彩与教师讲课方式不融洽,感觉教师成了课件的帮手,而不是课件是教师的帮手,这样教师既没有上好“课件”课,又把自己的优秀教学方法给摒弃。学生对教师的教法,既感到新鲜又感到陌生。像这种完全“拷贝课件”的做法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教法。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学课件,都必须经过教师内化、进一步加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所以,有了教学课件绝不意味着教师课堂教学就真正实行了课改,基础教育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改变观念,大胆创新,而不是把旧觀念重新包装。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数学教学空间,丰富了数学教学资源,促成了教学手段多样化,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面对这些误区,否定之否定,我们只有正视问题,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使课件发挥应有的功能,体现其价值。
其他文献
摘 要: 数学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数学中的函数与几何,在人们生产中有着广泛运用,而这正好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因此,如何提高这一教学效率,成为当前初中数学教學的关键所在。本文介绍了数形结合的概念及其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并对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探讨,以期与同行交流。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数形结合 方法运用
摘 要: 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老师们专业水平的提高,经常听到期中、期末试题出错了,竞赛题出错了,练习册上有错题等声音,还有不少人对教材质疑,甚至还有人对高考题质疑,认为高考题中也有瑕疵。的确,有些差错是题目本身不严谨、不周密造成的,作者结合近几年在教学中的实践,对小学数学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剖析。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实践 新课程  一、生活常识性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
摘 要: 习题设计是巩固复习效果、深化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各项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水平决定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掌握老师所讲的新知识,必须通过做习题帮助小学生巩固理解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创新设计习题,充分发挥习题在小學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创新 习题设计 教学策略
目的:易损斑块的破裂并继发血栓形成是ACS的中心启动环节,炎症反应与之密切相关。通过对血清促炎症介质髓过氧化物酶(MPO)及抗炎症介质白介素-10(IL-1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目的:探讨牛磺酸(Tau)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ECs)凋亡及一氧化氮分泌的影响。 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为对象,研究了ox-LDL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数学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最佳形式。当前小学数学练习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过于注重书面练习,练习内容与形式比较单调导,学生热情不高,缺乏个性化思考,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近年来,小学数学提出一种新型教学法“三导教学法”,即导学、导议、导练,其中尤其重视“导练”。导与练并列关系,导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