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改善子痫前期中的内皮损伤的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jie99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对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患者胎盘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的Notch信号通路配体Delta样配体4(Delta-like ligand 4,DLL4)表达的影响,及其对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早发型重度PE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PE组(单用硫酸镁)与低分子肝素组(联合使用硫酸镁与低分子肝素),各30例.选取同期正常妊娠剖宫产妇女30例为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对比3组产妇胎盘组织中DLL4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3组孕产妇外周血中内皮损伤相关细胞因子内皮素-1(endothelian-1,ET-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的表达;体外培养脐静脉内皮细胞,预先应用低分子肝素进行干预,再应用PE患者血清进行刺激,TUNEL染色,内皮细胞通透性检测观察低分子肝素对PE血清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内皮细胞完整性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低分子肝素对PE血清诱导的内皮细胞中凋亡蛋白Bcl-2、Bax、Cleaved caspase-3表达的影响,并使用Notch信号通路阻滞剂MK-0752进行干预,观察低分子肝素是否通过Notch/DLL4信号通路抑制PE血清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结果 DLL4主要表达于胎盘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中,且与对照组(63.5%)相比,PE组及低分子肝素组的胎盘组织中DLL4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4.7%、36.9%)均明显更低,而低分子肝素组较PE组中DLL4的表达明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PE组及低分子肝素组产妇血清中ET-1、sVCAM-1表达水平明显更高;与PE组相比,低分子肝素组产妇血清中上述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明显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先使用低分子肝素处理可显著抑制PE血清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并改善PE血清对其的通透性影响,从而保护内皮细胞的完整性.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低分子肝素能够通过促进抗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抑制促凋亡蛋白Bax、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来改善PE血清对内皮细胞损伤,而使用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MK-0752能显著逆转低分子肝素对凋亡相关蛋白的上述影响.结论 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能够通过促进胎盘组织内皮细胞中DLL4的表达,其可能通过Notch/DLL4信号通路抑制内皮细胞的凋亡,从而保护内皮细胞的完整性,改善PE的临床预后.
其他文献
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是建立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和首要任务.2020年9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修订后的《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辐射事故应急预案》,通过解读此次预案修订
为了研究老化引起的核级浸渍活性炭性能、结构上的变化,对现场应用老化及同批次自然老化后的浸渍活性炭,开展了吸附效率、关键物理性能、微观结构、热稳定性等变化特征的实验分析。研究发现,自然老化54个月的浸渍活性炭各性能指标变化不显著,但对于现场老化后吸附放射性甲基碘效率降至不足60%的浸渍活性炭,其CCl 4吸附率由初始的近60%显著下降至15%,pH值从9.7下降至7.2,碘吸附值下降至新浸渍活性炭的3/4,与除碘效率的下降趋势一致;SEM、N 2吸附测试表明,现场老化后的样品微观孔结构变化显著,孔道堵塞、磨
目的 探讨新冠疫情期间远程胎心监护和传统胎心监护两种不同模式对高危妊娠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广东中山市博爱医院接受检查的单胎妊娠孕妇5 352例,按照
为提高配电网络中故障区段定位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基于馈线终端单元的配电网区段定位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在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中用鲸鱼优化算法实现故障区段定位的方法。通过MATLAB对支路矩阵、电源接入情况进行编程,创建含多电源的IEEE33节点的配电网模型,完成配电网故障信息编码方式、开关函数和适应度函数的构造。对发生单点故障、多点故障,以及存在信息畸变的情况下发生故障的定位结果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鲸鱼算法能实现准确定位,其收敛性、准确性和高效性均优于传统粒子群算法、遗传算法以及最近的蝠鲼觅食算法。
目的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更易发生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又可导致患者病情恶化,两者形成恶性循环。营养不良是影响MDR-TB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就MDR-TB患者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评价方法、干预对策及措施等进行综述,旨为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能力,提高治疗效果,有效防控结核病流行提供参考。
为解决智能防水透湿膜材料温敏响应度低和温敏透湿通量不足的问题,将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通过涂覆的方式复合于具有多级孔结构的聚氨酯(PU)梯度膜上,通过调控PNIPAM的涂覆量制备PNIPAM/PU梯度复合膜,并对复合膜的结构、温敏亲-疏水性和温敏湿热传递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NIPAM温敏层的构筑不仅没有改变膜材料的多级孔结构,还赋予了梯度复合膜材料温敏亲-疏水转变性能,即低于转变温度(30℃)时表现为亲水性,高于转变温度时表现为疏水性;PNIPAM的引入提高了梯度复合膜的温敏透湿通量,5
虚拟冲击器能够吸入空气中的气溶胶并收集特定粒径的颗粒。一般来说,常用的虚拟冲击器的切割粒径较大,工作流量也较大,对于某些限制流量的工况可能不适用。在本研究中,开发了一种新型多缝虚拟冲击器,且喷嘴附近注入清洁空气,能够减小气溶胶在冲击器内的损失。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该虚拟冲击器的性能,结果表明,即使总流量为36 L/min,也能获得0.08 atm的低压降,利用具有清洁空气的狭缝喷嘴虚拟冲击器,可将切割粒径降到0.2~0.4μm,并以1.8 L/min的流量收集起来。
目的 评价孕中期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相关指标在预测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妇并发重度子痫前期(severe preeclampsia,sPE)中的诊
为促进智能纤维材料和智能可穿戴纺织品的发展,对智能可穿戴纺织品用电活性纤维材料进行了全面的陈述。总结了近几年纤维基和织物基智能可穿戴纺织品的发展现状;介绍了电活性纤维材料的定义、常用制备方式、发展过程以及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领域进行系统分类与性能探讨,包括应变传感、电致变色、智能调温、能量收集与存储等领域;讨论了目前电活性纤维材料用于智能可穿戴纺织品的发展潜力和面临的问题;最后指出其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电活性纤维材料在智能可穿戴纺织品中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夜间高血压属于非生理性24小时血压模式之一,是指夜间血压与白天血压(非杓型和反杓型)相比下降不足,甚至异常升高,目前对其诊断、发病机制和治疗仍存在争议。美国和欧洲指南对夜间高血压的定义并不一致,夜间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动态血压监测显著提高了我们对其的认识,并揭示了其对靶器官的损害。许多因素如糖尿病、代谢症候群、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肾脏疾病等均与夜间高血压有关,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并不明确,目前对其也没有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就夜间高血压的定义、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等进行综述,旨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