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王国,中国文化正在逐渐被世界接受,汉语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笔历史财富,也在逐渐的被其他国家接受.在全世界范围内,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浪正在蔓延.然而,作为汉语的发源地中国,初中生对于汉语的那颗热忱的心却似乎沉睡了.
本文通过分析初中生对于语文的冷漠态度及原因,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
一、对语文的态度
1.漠视语文
或许是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所以大多数学生会认为语文的学与不学无所谓,认为语文会随着自己的阅历而不断进步.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
有些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许会有这样的经历,自己即使再怎么努力,语文水平也不见明显上升,自己偶尔对语文冷漠,成绩也不见得下落.这样他们就会认为,与其在语文上浪费时间,倒不如把这些时间分配到其他学科上.于是,语文就被学生打入了“冷宫”.
2.漠视老师
由于有家长及升学方面的压力.这些学生对语文的态度比较积极,但是也只是迫于压力,并不是真正地认知到语文的重要性,只是为了完成学习,写作业,考试这样的一个流程.他们从不会自觉地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归纳或求助老师,更不要奢求他们自己去读一些课外读物,以扩展视野了,这样一来,他们始终处于学习语文的被动地位.
3.漠视自己
这类同学虽然认识到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认识的稍晚并且学习方法不得当,尽管会全力的进行语文学习,但是成绩仍然靠着半模糊状态的猜题来支撑,所以成绩也总是忽高忽低,自己心里都没有把握.于是他们开始忧虑,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怕碰课本,怕考试.这种忧虑使得他们在考试的时候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发挥正常水平,情绪慌乱,思维刻板.这使得他们会更加一筹莫展,更加的迷失自我.
4.漠视事物的基础性
这类同学不是不知道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而是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中招是不可能考书本上的东西的.这样他们就抱有一定的投机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买许多试题猜想资料,总想着碰上一两道试题.对老师日常强调的语文基础更是充耳不闻.
5.漠视一切,唯相信自己
这类同学更是不可思议,他们忽视一切,只相信自己的直觉,甚至是第六感,相信自己的聪明,总感觉自己能在考场上超常发挥.
二、学生心态的成因
1.对语文学科的特点不理解
语文学科的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慢慢的积累,正所谓:“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然而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所以仅仅在课堂上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与其他学科不同,中考语文更侧重于考察学生的能力,而能力的高低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谓的“渐进性”.同时,语文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付出很多收货很少的情况,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
2.学生自我调整能力不强
学生之所以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比较稳定,答案标准,而文科的题目则比较难把握,答案模糊.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徒劳无功,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这样,许多文科同学也花大量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这样一来,相比之下即使本来对语文感兴趣的同学也会慢慢地失去兴趣.再加上在考前背政、史、地的加分效果远远大于语文.所以更多的同学则在关键时候选择放弃语文.
三、措施
1.适当让学生自卑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需要是人们进步的动力.学生之所以会漠视老师,完全是一种自大心里.老师应适时施展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对老师充满羡慕及崇拜.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一些话剧或者可以改变为话剧的文章,在讲解时,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学生表演出来,这样每个同学才会完全集中注意力.对于文言文的讲解,要尽可能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出来,并且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答案.
本文通过分析初中生对于语文的冷漠态度及原因,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
一、对语文的态度
1.漠视语文
或许是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所以大多数学生会认为语文的学与不学无所谓,认为语文会随着自己的阅历而不断进步.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
有些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许会有这样的经历,自己即使再怎么努力,语文水平也不见明显上升,自己偶尔对语文冷漠,成绩也不见得下落.这样他们就会认为,与其在语文上浪费时间,倒不如把这些时间分配到其他学科上.于是,语文就被学生打入了“冷宫”.
2.漠视老师
由于有家长及升学方面的压力.这些学生对语文的态度比较积极,但是也只是迫于压力,并不是真正地认知到语文的重要性,只是为了完成学习,写作业,考试这样的一个流程.他们从不会自觉地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归纳或求助老师,更不要奢求他们自己去读一些课外读物,以扩展视野了,这样一来,他们始终处于学习语文的被动地位.
3.漠视自己
这类同学虽然认识到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认识的稍晚并且学习方法不得当,尽管会全力的进行语文学习,但是成绩仍然靠着半模糊状态的猜题来支撑,所以成绩也总是忽高忽低,自己心里都没有把握.于是他们开始忧虑,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怕碰课本,怕考试.这种忧虑使得他们在考试的时候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发挥正常水平,情绪慌乱,思维刻板.这使得他们会更加一筹莫展,更加的迷失自我.
4.漠视事物的基础性
这类同学不是不知道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而是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中招是不可能考书本上的东西的.这样他们就抱有一定的投机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买许多试题猜想资料,总想着碰上一两道试题.对老师日常强调的语文基础更是充耳不闻.
5.漠视一切,唯相信自己
这类同学更是不可思议,他们忽视一切,只相信自己的直觉,甚至是第六感,相信自己的聪明,总感觉自己能在考场上超常发挥.
二、学生心态的成因
1.对语文学科的特点不理解
语文学科的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慢慢的积累,正所谓:“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然而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所以仅仅在课堂上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与其他学科不同,中考语文更侧重于考察学生的能力,而能力的高低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谓的“渐进性”.同时,语文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付出很多收货很少的情况,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
2.学生自我调整能力不强
学生之所以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比较稳定,答案标准,而文科的题目则比较难把握,答案模糊.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徒劳无功,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这样,许多文科同学也花大量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这样一来,相比之下即使本来对语文感兴趣的同学也会慢慢地失去兴趣.再加上在考前背政、史、地的加分效果远远大于语文.所以更多的同学则在关键时候选择放弃语文.
三、措施
1.适当让学生自卑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需要是人们进步的动力.学生之所以会漠视老师,完全是一种自大心里.老师应适时施展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对老师充满羡慕及崇拜.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一些话剧或者可以改变为话剧的文章,在讲解时,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学生表演出来,这样每个同学才会完全集中注意力.对于文言文的讲解,要尽可能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出来,并且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