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对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影响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k819508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种新型工具和创作手段,计算机技术被纳入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后展示出了巨大的影响力,它改变了传统的视觉语言,使视觉传达设计的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潮流下,在视觉传达领域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技术与艺术面临的挑战与冲击,从而正确运用计算机技术是当前设计界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 视觉传达设计 数字化
  
  一、概述
  
  计算机作为现代人类最尖端的技术之一,它把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生存”时代,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交往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正非常深刻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使人们直接面临“数字化生存”。计算机技术所提供的思维方式、理论模型、实验成果、特殊效果不仅沟通了科学与艺术,也联系起设计的传统与未来,它融入传统的设计方式又展现了电子世界独特的魅力和视觉语言,它使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并导致设计的重构。
  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Design)是一门新兴的、自成体系的学科,它是在20世纪工业化和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是科学、经济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的标志之一。从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进程来看,它是兴起于19世纪中叶欧美印刷美术设计(GraphicDesign,译为“平面设计”、“图形设计”)的扩展与延伸。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以电波和网络为媒体的各种技术进入信息传播领域,给人们带来了革命性的视觉体验。传统“平面设计”表现的内容已无法涵盖一些新的信息传达媒体,在概念的表述上也显示出局限性,因此,“视觉传达设计”这一学科名称便应运而生,它更能体现设计的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视觉传达设计是科学、严谨的概念名称,蕴含着未来设计的趋向,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与现代高科技信息传播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计算机语言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1 电脑代替传统设计工具
  现代平面设计以电脑作为主要创作工具,既结合了各种传统绘画工具的特点,又能体现多种新的艺术风格,使创作技法不断推陈出新。计算机软硬件都在高速发展,尤其是一系列崭新的、功能全面的设计软件如Photoshop、llrustrator、PaqeMaker、Adobeindesign、Freehand、CorelDraw、Painter等的问世,提供给设计师前所未有的方便和快捷,替换了设计师手中原有的绘图工具,并极大地推动了摄影业、印刷业、出版业的发展。平面设计应用软件在形象创意、图像扫描、文字录入、图像编辑、图文组版、特效处理等方面具有超强的处理能力,在图文混排、图像输出等方面的操作也更加方便快捷,缩短了原来手工设计中如文字排版、插图、字体的选择和改换等方面所耗费的时间。此外,电脑设计者通过运用电脑技术能够随心所欲地拼合各种形象,达到摄影和手绘无法表现的超现实效果。
  
  2 开辟了视觉传达设计的新领域
  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或传播手段被纳入视觉传达领域。并展示出无穷的拓展魅力,它改变了传统的视觉语言,引发了艺术观念与视觉形式的革命,使视觉传达设计的面貌焕然一新,洋溢着一种时代气息和活力。计算机语言使视觉传达设计的形式日趋多元化,比如,视觉传达方式从单一体跨越到多媒体,从单向信息传达向交互式信息传达发展:视觉形式符号由以往的平面化、静态化向立体化、动态化转变。从二维平面延伸到三维立体和空间:从传统的印刷设计产品更多元化到虚拟信息形象的传播,等等。
  21世纪的视觉传达设计新范畴,不仅仅是处理平面的问题,它还必须同时处理声、光、动画形象,设计的对象也不仅仅是报纸、杂志、包装、海报,而更包括了电脑网络(Internet),激光资料影碟(CD ROM)上的平面视觉传达形式等。视觉传达设计已经超越了平面的范围,向更为纵深的现代科技领域寻求发展,主要表现为基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新媒体设计的出现,它包括交叉界面设计、数字动画、数字摄影、交互电影,电视、网络游戏、多媒体艺术、远程信息艺术、虚拟现实艺术、机器人艺术、交互电视,电影、生物技术艺术等。总之,视觉传达设计在新精神、新艺术、新工具、新空间、新媒体空前发展的形势下,能够展现出神奇的风貌,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3 促进设计创意,丰富表现技法
  计算机技术促进了创意的萌发机制与深化过程,许多以往想得到做不到的事现在都能通过电脑完成。电脑替代设计师完成大部分处理性工作,使设计师更多地致力于概念分析、创意构思、选择评价等方面的工作,构思成熟之后,由电脑去修饰、扩展、试验,最后以确定的形式来表现。换言之,电脑使设计师更多地工作在较高的层次,突出了创意表现能力。
  电脑技术革新了设计师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同时也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利用电脑从事创意设计的天地。无所不包的网络资源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开拓出设计创意的新视界。专业电脑及相关软件的功能简直达到无所不能的地步,能够创造出令人难以想象的视觉效果。运用图形处理软件可灵活地加工各种图片,对各种素材进行有机组合,任意裁切、拼接、变形、改变其色调,或用不同滤镜制作各种奇妙的特技效果。诸如3DMAX、CG(Compute r G raphics:计算机图形)等设计软件使视觉传达设计在二维(平面)、三维(空间)的基础上,增加了时空的维度,走向四维。诸如此类新媒体技术将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有机结合为一体,来进行各种信息的处理、传输和存储,从而使视觉传达作品的表现手法更丰富、更逼真、更富有视觉冲击力,信息传达效果也更加准确、快捷。
  
  4 促成视觉传达设计传播方式的新飞跃
  在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信息已经不能只靠文字形式呈现,而是需要靠其它视觉画面、音效以及其他表现形式来加强其传播效果。运用数字计算机的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影像、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整合,再通过网络把各种媒体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无所不包、空前壮观的电子信息网络系统。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帮助人们迅速且有效地进行信息的传达与交流,即使足不出户人们也能随时随地互通信息。人们在这样的网络之中紧密联系,彻底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的地域限制,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快捷。网络多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传媒形式,具有迅捷、方便、价廉、交互性好、传播面广等特点,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视觉传达设计师们提供了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
  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促成视觉传达设计传播方式的新飞跃。视觉传达设计从二维、三维向四维时空不断超越,传播方式从静态传播走向动态静态相结合的视觉整合传 播方式,由单向线形沟通向互动沟通进行飞跃,从而使信息的传递越来越精确、丰富、完整,,信息不再是大众传播单向的灌输,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获取真正所需的信息,主动地参与到信息的交流和接受的过程中去,这样就造就了人们对于交互性的追求。互动’性这种特征允许设计界面本身与受众进行即时的交流与对话。界面则随受众的反馈智能地变化或改进,又即时反馈给受众。这也使交互设计成为一种有趣的个性化的艺术设计形式。
  
  5 创造出视觉传达设计新风格
  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将声音、图像、数字、语言、文字、虚拟空间等结合起来,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传达形式和特征、电脑设计创造出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拓展、延伸了视觉传达的新领域,促成了新设计风格的出现。例如有的电脑设计作品,体现了摄影和电脑技术的合成效果,超现实主义的怪异形象和幻想色彩给观者以前所未见的视觉诱惑和心理感受,有的作品则充分表现出数学和图形的关系,亮丽的色彩和玄妙的图形,这是传统绘画甚至摄影也无法与之媲美的。必须承认,电脑图形语言千变万化的风格,对于设计者和观赏者审美观的影响也是显著而深远的。
  
  三、理性认识、正确运用计算机语言
  
  时至今日,在计算机数字技术的支撑下,视觉传达设计更是如虎添翼,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但客观地说,计算机技术对于视觉传达设计带来的结果是优劣参半设计者充分体会到计算机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所显现的神奇力量,认为电脑是设计的唯一工具。正因为此,越来越多的设计者过分地依赖电脑语言,只注重电脑工具的使用技术而忽视了视觉传达设计的根本目的。有些平面设计作品对视觉元素的处理粗枝大叶,杂乱无童,视觉效果令人眼花缭乱,而缺乏设计作品应有的思想性和深度。有些作品直接运用网络提供的矢量图,或拷贝模板,导致作品缺乏创意,有模仿、抄袭之嫌。幸而国际设计界已经出现了对于电脑的功利和缺点进行重新审视的情况。如何更加合理地运用计算机语言,提高设计品质,如何突破电脑设计千篇一律的单调手法,达到更加具有个人品位的水准,这些都是当前设计界面临的问题、
  随着电脑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普及,其对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影响必将进一步突显。数字化技术时代更需要清晰而独创的视觉传达设计,新技术呼唤的是借以传达新思想和新观念的新形式和新方法,并以此弘扬时代的科技人文精神。因此,出色的设计家要在熟练掌搌计算机设计工具的基础上,更要在创意、观念和使用技术的潜力上比高下。
  
  四、小结
  
  总之,计算机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无疑给艺术设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可以说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联姻。在当前数字化信息时代,电脑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一种工具还有不可限量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划时代的数字化大环境下,视觉传达设计的本质并没有遭遇质的变化,即以视觉形式赋予思想、概念和信息以清晰的秩序,这依然是设计师们责无旁贷的使命。无论以电脑作为设计工具,还是以电脑技术拓展视觉传达,都应明确电脑只不过是人脑的延伸。掌握工具和技巧,并不意味着就能够成为卓越的设计师。设计师要利用电脑技术使自己的设计构想表现得更趋完美,通过非凡的创意思想来打造作品由内而外的魅力,进而提高视觉冲击力,形式化的视觉语言唯有通过人性化的传达和理解才有意义。
其他文献
【摘要】在《死亡诗社》中,尼尔因为无法抗争旧的束缚,选择了死亡。但他带来的却是无数人的新生,自由、快乐,人类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一一这才是真正的真理。人们为了这样美丽的感觉而活着,为了那一瞬间心灵的震颤而活着。对美的欣赏,对爱的渴望,它们支撑着我们活下去。而不是什么几何、三角、数字、定义、工程。  【关键词】《死亡诗社》 死亡 新生 生命体验    我此时写下这两个拉丁字母,就像我无数次看到托德、尼
[摘要]在新世纪十年来的华语影坛上,一直存在着两条清晰、同时彼此独立的线索。一条是以贾樟柯电影为代表的,纪录片式的影像风格。另一条是《英雄》以来的中国式大片为代表的奇观影像。随着影像时代的到来和电影产业的全面发展,两者开始呈现出由对立到互补牵手的趋势,一种弥合了两者优点的深度影像时代已经到来。  [关键词]华语电影 电影影像 奇观    电影究竟是一种纪录现实的工具还是一件美轮美奂的造梦机器,对这
【摘要】电影《盲井》对小说《神木》的改编,是底层叙事跨媒介转换的突出代表。二者在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介质上存在这诸多差异,从而使故事主题产生延异,更加突出地反映了当下社会大众的文化心理状况。  【关键词】小说 电影 改编 底层    刘庆邦小说《神木》获得老舍文学奖,导演李杨据此改编的电影《盲井》同样取得了成功,这两个文本可以说是底层叙事跨媒介转换的突出代表。本文比较《神木》和《盲井》叙事结构
【摘要】加拿大土著女导演阿兰尼斯·奥勃萨维(Alanis Obomsawin)用摄像记录了加拿大土著人的生活与斗争的经历,让世界众多的人了解加拿大印第安人的生存状况。奥勃萨维的影片都是对历史的一种记录,她的影片不但改变了人们对土著人的观点,而且对于民族历史的记录有着宝贵的价值。  【关键词】阿兰尼斯·奥勃萨维  纪录片  土著人    “土著人制作影片很重要因为加拿大有如此多的社区、如此多的文化、
【摘要】在日本电影中,无论是早年宣扬战争的国策电影,还是当下倡导和平的反战片,无不巧妙地向日本民众灌输忠君爱国理念。甚至在深受人们所喜爱的宫崎峻动画电影中,都无法摆脱其阴影。  【关键词】战争电影  宫崎峻  《再见萤火虫》  叙事    1904年,日本创立战争电影会,明确提出战争电影要成为向青少年灌输军事思想的一环,煽动观众民族感情,树立忠君爱国思想。1939年,岩濑亮借浅冈信夫编写的《电影国
摘要 从“第五代”确立影坛地位到现在,一直注重对电影形式艺术的探索,其作品因创作的时期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当第五代导演从事商业片的探索之后,他们对影片形式、技术的探索走向极端。电影是叙事的文本,只有符合影片内容呈现的形式才是成功的并且是最美的。因此,在指出“第五代”形式探索的意义的前提之下,对其缺陷进行一定程度的指正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 第五代 后第五代电影 商业片    所谓,第五代
【摘要】传统手绘动画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显得举步维艰,而现实数码艺术教育过程中过于强调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而忽视文化价值观的吸收,造成了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把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简单的技术的层面,这属于培养目标的偏移,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数码艺术 传统动画 新媒体 教育    概念识别    数码艺术是指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以数字化方式和概念所创作和表现的艺术形式。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将
[摘要] 俄籍美国人布罗德斯基是第一个在中国拍摄故事片的老外,但是长期以来此人在中国的电影创作历史模糊不清,作为电影史学研究工作者,我们特地翻译这篇文章,以供国内同行学者们参考。本文原文发表在美国电影研究学术刊物《亚洲电影》2009年冬季刊上。  [关键词] 布罗德斯基 早期中国电影创作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2.017  F、1909-1911年
[摘要]“后现代”是个新奇的字眼,它起源于西方国家,是—种新兴的文化思潮。电影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在发展沿革的过程中也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作为中国新兴电影的代表人物一用星驰的电影具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气息。他以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叙事模式和手法,从深层次去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很恰当地展现了人物的思想状态和情绪领域,在世界影坛上树立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周星驰 颠覆    引
[摘要] 作为摄影师出身的导演张艺谋,一直致力于电影艺术的探索与发展。早期成功导演了《红高粱》,技术手段和电影内容结合完美,开启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之路。然而,一味强调技术手段的使用却在《英雄》的拍摄中表现偏颇,对电影制造追求技术至上的策略,使《英雄》思想空洞苍白。技术手段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得与失可以给我们以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 张艺谋 电影技术 《红高粱》 《英雄》 成功与片面  doi: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