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初中历史“五导”教学模式

来源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19871120w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历史课堂上如何贯彻新课标,如何落实素质教育,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大部分学校“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法仍然流行,因此,对历史教学法的改革、探索迫在眉睫。笔者经过近几年的历史教学探索,试图构建初中历史“五导”教学模式。
   【关键词】历史 教学模式 导读 导思 导议 导结 导练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如何贯彻新课标,如何落实素质教育,是我们历史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目前,在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学校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法仍然流行,故而对历史教学法的改革、探索迫在眉睫。笔者经过近几年的历史教学,尝试采用了“导读——导思——导议——导结——导练”师生教与学双边密切配合这样的五导教学模式。事实证明此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很有帮助。下面笔者就初中历史“五导教学模式”谈点粗浅的认识,以此抛砖引玉。
   1.导读。我这里说的导读不仅仅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而且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自读和课后自学。课前预习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讲授新课前,自己先主动学习新知识,并作一定的预习笔记,如划出重难点、提出有疑惑的问题、解决书上的习题等。随后,带着预习结果听课。实践证明,有备而来的主动接受知识效果明显的优于没有预习的被动接受知识。笔者认为,学习是学以前不懂的东西,因而课堂上着重是解疑解惑的,没必要把书上的东西一古脑全“灌”给学生。学生有准备听课,在教师的帮助下,把疑惑解决了,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课前预习正是要学生先做好准备。课堂自读就是教师讲课时,为了使学生迅速及进一步理解相关内容,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的重要方式。现在历史教材编写的一个优点是图文并茂、补充材料内容多,这些东西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讲述。因此就要求学生自读这些东西,以加深对教师讲述的理解。自读的方式有默读思考、朗读讲述和朗读记忆等。课后自学就是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发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补充一些形式多样的问题,如写小论文、调查当地历史地理的变迁、收集历史老照片,上网查和课本内容相关的资料等。这样既寓教于乐,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导思。这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的有机统一。“主导作用的要害是启发性,即循循善诱;主体地位的核心是独立思考”。这一步可以说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头戏,它要求教师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吃透理解教材,根据教学目标,针对每一课,提出一些层层推进、向教学目标靠近的诱导性问题。以历史人物的评价为例,我在上完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这一课后,为了让学生掌握关于拿破仑的更多知识,便于给拿破仑一个客观的评价,我打破常规,马上把本册第23课〈世界文化的杰作〉的第一个内容“著名音乐家”就提前上了,让学生自学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并回答问题:这首交响曲是专门为谁而写的,后来贝多芬为什么把总谱扉页上写的“题献给拿破仑·波拿巴”改写成“为纪念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作的英雄交响曲”呢?通过前后两课知识的学习,学生就能够比较客观的评价拿破仑了。然后再引导学生得出评价历史人物的三个步骤:①他是什么时候的人;②他做了什么事;③给他一个恰当的结论。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教学任务就在师生交融的氛围中愉快完成,最后使“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旧有教学模式成为历史。
   3.导议。这是发挥教与学两个环节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史兴趣及将一节课推向高潮的关键。在诱导思考阶段,往往会出现教师在重点讲解、诱导学生向教学目标靠近时,同样的问题学生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现象。对这种情况切忌武断的一刀切,不妨让学生各抒己见,亦可展开自由讨论、自由辩论等方式。一刀切既伤害了学生的感情,也伤害了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这是水平和能力的检验,是贯彻素质教育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关键环节。要求教师在学生讨论或辩论时,对学生的看法应及时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和最终的目标靠近。最后,教师对讨论的结果要给予画龙点睛式的总结,对学生的发言也予以适当的鼓励性评价。这一步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工作不断迈向新台阶。对学生而言,课堂讨论或辩论调动了其不断探索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其学史的兴趣,锻炼了其口才,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当然也丰富了课堂气氛。
   4.导结。即教师简明扼要的引导学生将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像过电影一样过一遍。这一步要求教师语言精炼、引导合理、条理清晰、逻辑层次分明和重难点突出。方式可以是教师唱独角戏,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总结或提问学生回答等。以《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的《甲午中日战争》为例,我是这样唱“独角戏”的: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一场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用彩色粉笔划出战争性质)。在战争过程中,虽然一批清军爱国将领,如邓世昌及爱国士兵的奋勇抵抗,但是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使中国战败(划出重要历史人物)。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划出战争结果)。由其四个内容我们可知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巨大危害是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划出《马关条约》的影响)。后来又是什么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呢?下一次课我们再了解(留下悬念,激起其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师总结时应以板书为基准,边总结边用彩色粉笔勾勒出应理解的、应记忆的知识点。这样做既给了学生直观的印象,又使其理清了知识间的因果、逻辑等联系,对知识线索、内容的理解记忆也就加深了。
   5.导练。这是巩固、强化知识的手段,也是检验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能否灵活运用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设计训练时不应局限于课本上的练习题,更不能单一化,对各种训练方法的优化设计,综合运用,以达到对课堂的有益补充,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我在教学中采用的优化训练方法主要有:选择;填空;连线;列举;列表填空;填图;了解图片上的历史;历史人名、地名猜谜;材料分析;问答描述等。实践证明多种训练方法交叉进行,长期坚持则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普遍都在强调一种创业教育的观念。在这样一个新的形势下,作为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的重任,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不言而喻。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炼就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
期刊
【摘要】为了适应士官教育改革需要,改进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对物理教学语言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士官教育 物理教学语言  Research on the physics teaching language   Liu Shuncheng Wu Xiaolu  【Abstract】To meet the need of the NCO education innovation, the
期刊
【摘要】教学提问艺术是指教师以提问为手段进行教书育人的实践活动。教师教学提问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数学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本文结合教育实践,就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浅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提问艺术    1.问题的提出
期刊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学科既是人文学科,又是工具学科,这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审美教育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在中学语文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 审美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期刊
【摘要】作为一名教学副校长我深知:严格执行教研制度,推进教师的教研、科研工作,那不过是一个过程、一种手段。培养一支品质高尚、教学技艺高超、综合素质过硬、敢于实践新课程的教师队伍,才是我们最为关切的。因为它关乎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更关乎到学生的未来。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研科研教师培训  Carry out the teaching research system effectively wit
期刊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了深化阶段。十多年来,语文课改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积累了不少经验,然而语文课改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突显了许多问题。审视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只重视学生应试知识、应试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研究能力的提高;只重视教学模式,忽视教学创新;只重视学生眼前的利益,忽视学生以后的发展。这些问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很有必要矫治。  【关键词】语文教学 突
期刊
【摘要】《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第25课:这是一篇“义包诗”,课文以生动的描写再现了唐代诗人李白创作《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情境。文中第3自然段通过人物对话,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白与盂浩然之间“话别”时的深情。前不久聆听我校两个老师《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教学,有感于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特别是其中的一些教学片断,使我得益匪浅,特作整理,以自勉。  【关键词】黄鹤楼送别 片断 赏
期刊
【摘要】语感是一种立体的感觉,如语音准不准,用词当不当,句子通不通,是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而实质上,语感是心灵的感觉,是社会人的一种丰富、全面而深刻的感觉。培养语感必须以人为本,体验生活,勤思多练。具体来说,要在读上下功夫;加强训练,培养语感分析能力;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要重视读写的结合。这样,由语感到语文能力才能水到渠成。  【关键词】教师 语感 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目
期刊
【摘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和人生教育的永恒内容与最高主题。在历史文化教学中,蕴含着丰富、深厚、具体的爱国主义内容,教学中,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学科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内容上,包括民族自豪感、文化、民族气节、伦理道德、国情、团结统一等多个方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
期刊
【摘要】写作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本文利用语言模因论探索英语写作教学的新思路,指出基于重复与类推这两种模因复制和传播方式,写作教学应充分利用背诵与仿写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关键词】语言模因论 英语写作 仿写    The Implication of Linguistic Memetics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Writing  Chen Caix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