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坦院士的家国情怀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o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又一次成为关注焦点。作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4岁的他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永瑞基金,用于学校人才培养。
  从20世纪80年代,刘永坦开始带领团队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40年不懈探索,为祖国海疆雷达打造“火眼金睛”,海域监控面积从不足20%提升到全覆盖,更让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之一。
  “不服输,要创新,绝不向外面的封锁低头,做出对国家有意义的成果。”年至耄耋的他用一生践行。
  毅然回国,开展攻关
  1936年,刘永坦在江苏南京出生。1937年,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暴发,他和家人开始了长达数年的颠沛流离之路。国家蒙难,民何以安?从那时起,他便明白了“家国”的意义。
  1953年,刘永坦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经过一年预科、两年本科的学习,他以优异的成绩成为预备师资之一,被派往清华大学进修无线电技术。1958年,刘永坦回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正式成为一名青年教师。1978年,凭着出色的业务水平,刘永坦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并作为国家外派留学生到英国深造。在英国雷达技术知名专家谢尔曼的指导下,他参与了一项民用海态遥感信号处理机的研制项目。其间,他独自完成了其中的信号处理机工程系统。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一个个历史教训,一次次国内外科研实力对比,让刘永坦清醒认识到:没有强大海防,就没有牢固的国家安全。
  1981年秋,刘永坦毅然回国,并带回了一个宏愿——雷达能看多远,国防安全就能保多远。立足自主研发,突破国外封锁,给祖国万里海防装上“千里眼”。开创新体制雷达之路,由于难度太大等诸多原因,久久未获成果。
  他的心中,燃着一把火
  面对重重质疑,刘永坦内心始终燃着一把火:“国外能做出来,我们就一定能,只是时间和实践的问题。”
  1983年,经过10个月连续奋战,刘永坦课题组完成了一份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总体方案论证报告,在理论上充分论证了新体制雷达的可能性,得到了原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员会的肯定。
  从那时起,一场填补国内空白、从零起步的开拓性攻坚战正式拉开帷幕。1989年,他和团队在山东威海,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
  1990年4月3日,一个令人终生难忘的日子——新体制雷达技术探测出海上远距离期待目标,在监视屏幕上清晰呈现——这是他们苦熬八年换来的成果!
  这一刻,他们哭了。一行行热泪,是期盼太久的喜悦,更是一场酣畅淋漓的释放。这项成功让刘永坦斩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当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
  年近花甲,功成名就,刘永坦却没有停,因为他的目标不是出名,不是获奖,是要像一名钢铁卫士般守卫国家。
  在他看来,科研没有止境,国防没有上限。要让新体制雷达走出实验室,走向海洋,成为国家海防重器。随后十余年里,从实验场转战到应用场,刘永坦带领团队开始了更为艰辛的探索。
  2011年,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对海上远距离探测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不仅破解了长期以来困扰雷达发展的诸多瓶颈难题,更让我国海域可監控预警范围从不足20%达到全覆盖。
  他是帅才,更是父兄
  进行雷达研制,研究人员大部分时间都要在现场试验。野外试验,条件恶劣,一干就是几个月,临到春节前一两天才回家,短短几天后又返回试验现场……作为队长,再苦再累,刘永坦总是带头干。在刘永坦心里,解决问题永远是第一等大事。他们每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从系统的每一个程序开始检查,发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一次次保证了系统的稳定运行,推动项目向下一阶段转入。
  刘永坦总是鼓励大家,这些磨难是好事,因为不碰到问题就永远提高不了。我们不能只拥有书本上漂亮的理论,只有让它们在实际中解决问题,才能展现出理论的完美。
  不同于以往的微波雷达,就连航天方面的专家在论证时都低估了其工程化的难度。关键时刻,刘永坦没有退缩:“每一个科研项目的成功,不都是从一次次失败中闯过来的吗?如果没有难点,还叫什么科研?只要齐心协力,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这番话深深影响着团队每一个人,经过反复讨论,他们决定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确保项目开展下去。
  (常朔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其他文献
邻居家的老太太,在房屋后面开垦了一块荒地,有吃不完的青菜,总是喜欢东家送,西家送。早上六七点,便听见她在门口喊:“小希,我摘了一些青菜,挺新鲜的,来送给你尝尝。”我起初过意不去,觉得吃人嘴短,拿人手软,不该欠她的,总是推托,后来婆婆劝我:“她给的你就拿着吧,先收着,咱们以后想办法再还她,你推来推去,反而不容易处理邻里关系。”  想想确实是,老太太原来对我挺热情的,后来因为几次推托,她竟然见了我忽冷
我要写东西时,特别爱去星巴克。这时,有些暖心的服务员会给我端上一杯温水和一份免费的糕点。众所周知,星巴克的饮品定价比市场上的同类产品都要高。星巴克的目标消费人群主要是上班族,但是你会发现,在星巴克的顾客群里,学生也不少。我注意到,很多学生会在星巴克里上网络视频课,还有一些会整理课间笔记。在星巴克,只要不自带食物,或者干扰其他顾客,每个人都有权利在里面找个位置坐下来做自己的事情。  国内大部分咖啡店
网上曾有这样一个提問:“提升幸福感最快的方式是什么?”点赞最高的回答是:“降低对别人的期望值。”没有完美的别人,只有看开的自己,心简单了,人就不累了。  我认识一对夫妻,结婚多年,仍然相看两不厌。妻子说,起初她和丈夫也会有矛盾,只不过后来学会了各退一步。还记得有一阵子,她特别喜欢吃丈夫公司楼下的卷饼,丈夫连续几天下班后都会买一份回来。  可有一次,丈夫因为加班忘了买,妻子就发了脾气,觉得丈夫连自己
生活是一篇赋,萧索的由绚丽而下跌的令人悯然的《长门赋》——  巷底  巷底住着一个还没有上学的小女孩,因为脸特别红,让人还来不及辨识她的五官之前就先喜欢她了——当然,其实她的五官也挺周正美丽,但让人记得住的,却只有那一张红扑扑的小脸。  不知道她有没有父母,只知道她是跟祖母住在一起的,使人吃惊的是那祖母出奇的丑,而且显然可以看出来,并不是由于老才丑的。她几乎没有鼻子,嘴是歪的,两只眼如果只是老眼昏
“父者,家之隆者。”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撑起了兴旺幸福的一片天。  在“父”的字形里,有没有与父亲这个身份匹配的深沉博大的内涵呢?最初的字形,呈现的是一只手把持着类似石斧或骨针的竖形器物,可理解为手持工具劳作。“父”的本义该是“斧”的指称。  在远古蛮荒时代,能使用工具从事狩猎、耕田等生产劳动,具有开创性意义,这样的男子往往特别受尊重。现代如马云,有“马爸爸”之称,这一尊称,恰恰出自和工具有关的创
“小确幸”一词意思是微小而确实的幸福,出自村上春树的随笔,由翻译家林少华直译而进入现代汉语。小确幸的感觉在于小,每一枚小确幸持续的时间3秒至一整天不等。持续短却让你能够在内心里感受到幸福,这是一种很踏实的幸福,是能够紧握在手中的幸福。  就像女儿曾对我说过,她说她能感受到的幸福就是每天我都能陪在她的身边,能够吃到我做的饭,能够与我一起手牵着手往返于学校与家之间。这样的一些小事情,对于我来说似乎算不
当年,孙策临死前对其弟孙权有一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很快到了赤壁之战之际,面对曹操大兵压境,张昭直言相谏:“曹操其势正大,恐难抵挡,一旦硬战,恐怕凶多吉少,不如先送人质给他,以息战火,来日再战!”对于张昭的投降主张,周瑜却坚决反对,痛斥为“迂儒之论”,并在分析了曹操用兵的四大忌之后,十分坚定地对孙权说:“江东拒险,交通便利,兵精粮多,能割据,不必向曹操低头。送人质反而会陷入被动,受到
家住东房,常年不见阳光。  说常年有点苛刻,早晨八九点钟时可见,不过这个时候,家中大多无人;傍晚时可见,夏天西晒,太阳把厨房烤得火热,刀具、炊具烙铁一样烫手。  所以,休闲在家的日子格外珍惜阳光。别人家送来一大盆君子兰,孔雀开屏一样长得高大硕壮,为了不让它冷冷清清地待在阴影里,先生看见阳光好,就会把它孩子一样抱起来,放在一个高度合适的小凳子上,晒太阳。  我端详着阳台上不多的几盆花,吊兰像一条条玉
北宋仁宗时,将军狄青屡建战功,威名远播。  仁宗想要召见他,正赶上敌人侵犯渭州,仁宗取消召见,下令狄青攻击敌人,传旨说:“朕欣赏将军,将军尽可立功杀敌,如有捷报,朕定有赏赐。”  狄青杀退敌人,仁宗立刻任命狄青为真定路副都总管。有的大臣轻视狄青的出身,上奏说:“狄青出身行伍,因罪被充军,至今脸上保留着充军时所刺的字。如此卑贱之人只可利用,不可重用,否则,世人只会议论陛下用人不当。”  仁宗气愤道:
那时爷爷的爹爹在老镇上经营一家烧饼铺子,还是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手艺。那烧饼用的是上好的新面粉,又香又有嚼劲。贴炉子的一面坚实,吃了耐饥;烤的一面焦黄,松脆留香。最让人赞口的是烧饼的馅,似馅非馅,柔绵多味儿。有纯甜的,甜的如蜜,小孩吃了,舔了半晌,嘴角还留着甜味儿;有葱花椒盐的,满口生津,让人久久回味;更有那表面一层烤过的芝麻,香得诱人。  爷爷的爹爹一直想把手艺传给爷爷,然而爷爷想参军,不肯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