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如何写好记叙文和议论文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写文章要体现文体特征。记叙文要交代清楚记叙的六要素,要有人物的言行描写,事件要写的生动具体中心才能突出;议论文观点要正确、鲜明,论据要充足,论证要严密文章才有说服力;多用修辞,多变换句式,多用文学手法文章才有文采。
  【关键词】高考 文体特征 记叙文 议论文
  根据高考命题大纲要求,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分三类:一是话题作文;二是材料作文;三是命题作文。这三类作文虽然范围要求不同,但共同的特点是文体不限(除诗歌外)。而考生绝大多数都写的是记叙文或议论文。又从近几年高考学生作文来看,很多考生写出的文章既不像记叙文又不像议论文,更不是其他题材的文章,是记叙文与议论文平分笔墨的杂糅。文体特征极不明显,严重影响作文的得分。所以,我在这里针对我们的学生,对怎样写好一篇文体特征鲜明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记叙文
  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文章。它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记叙文的总体特征应是具体生动。而议论只是在叙事基础上发几句,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写好一篇记叙文:要交代清楚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经过、结果六要素;要有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要有典型的环境、细节描写。要达到字里行间有情感,叙事结束主题凸显的效果。切忌全篇作者一言到底的叙事,没有场景、情景描写;或者大篇幅枯燥说教,空泛议论。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堪称记叙文的典范之作。下面我们赏析以下这篇文章,希望同学们学习到一些使记叙文具体生动的方法。
  《背影》表现的是父子深情,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但全篇没有一句着深情、思念之词,只是着力对往事的记叙描写上。从具体生动的叙事中我们的情感也随作者的感情波动,感受到了浓浓的父子深情。
  其次,文章对父亲的语言、动作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第一次语言描写,是在我看到满院狼藉,又想起已故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对“我”劝阻、安慰。第二次语言描写,下午我上车北去,父亲本已托好茶坊陪我去,但在我动身时,他却要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表现父亲怕脚夫对孩子照顾不周。第三次语言描写,我一坐上车让爸爸回去,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表现父亲对孩子不放心,在分别之际想为孩子做点什么的关爱。第四次语言描写,父亲为我买了橘子,离开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现对孩子一路的担心、挂念。第五次语言描写,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面没人。”表现父亲担心“我”不细心丢了东西而路上吃亏。从这五次语言描写使我们读者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但还不足以凸显主题,作者还在文中进行了生动的动作描写。父亲穿铁道爬月台的动作描写,用了“探、攀、缩、放、爬”等动词把这一过程写得形象生动。使父亲这个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爬月台的瞬间背影,在“我”脑海中变成了永恒的形象。照应了题目,凸显了主题。
  文章还描写了我四次流泪,其中后三次都是由于看到父亲的背影而情不自禁的留下来的。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我”感情的波动,由不理解到深深地爱与思念之情,体现了主题的另一面。
  另外,文章还有对“我”的心理描写,父亲的肖像描写等,这些都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
  总之,《背影》就是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细节的描写,使文章具体生动,从而凸显主题。议论只是在具體叙事之后,最后一段阐发了几句,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
  所以,我们要写好记叙文,笔墨主要放在对事件具体叙写上;要有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场景、细节描写。字里行间渗透感情,通过具体事件凸显主题。点睛之议论应在事件叙述具体基础之上。切忌枯燥说教,空泛议论。
  二、议论文
  议论文是阐明自己观点、主张的文章,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议论文是考生最青睐的文章。在给定作文范围的情况下,议论文较记叙文更容易写。那么,如何才能写一篇特征鲜明的议论文呢?
  俗说“文无定法”。但我认为一个初写议论文的人,一定要有可以效仿的一个固定思维结构模式,这样才能感受到议论文的结构特征。通过感受、模仿写渐渐地才会写出特征鲜明的议论文来。议论文的一般模式应为:提出论点——分析论点——论证论点(举例、引用)——得出结论(中心论点)——号召(联系实际)。
  有了行文思维模式,但要写一篇特征鲜明的议论文,还需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拟好标题。议论文的标题要醒目、凝练(十字以内为宜), 而且一定要隐含中心,甚至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如:谈“恒心”,“梅花香自苦寒来”等。
  第二、观点提出要鲜明,并且一个中心论点要贯穿始终。
  第三、体现文体特征:语言论证性,逻辑的严密性。
  这一特征的体现,苏洵的《六国论》是很好的范例。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分析了原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再接着从反面提出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观点,也进一步论证了“弊在赂秦”的观点。第二段总述因赂秦使秦国不断强大,而诸侯各国相对不断弱小。第三段,照应开头从正面论证“赂秦”诸侯国为得“一夕安寝”的短见,但却增大了秦国的欲望,使其不战而亡的结局。段末引用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进一步论证了“赂秦”的危害。第四段也照应开头,从反面论证“不赂秦”的诸侯国灭亡的原因。主要用了摆事实的论证方法。第五段总述,作者感叹,六国灭亡都是因“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以亡”的实质;接着进行了“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讽今。第六段,作者总结了历史教训,希望当今执政者引以为戒。是文章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价值。
  从全文来看,文章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一泻而下,逻辑极其严密。议论的表达方式,论证性的语气,即使是摆事实的内容也是论述性的语言。这就是论证性极强的议论文。
  第四、论证过程要举例(2——3个)和引用。
  事实论据最具说服力。但举例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1、典型,即名人名事,与中心论点要一致;2、概括,找准切入点,用极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能证明论点的内容,其它一概不要。3、概括事例的语言尽量是论述性的语言。4、事例顺序应为:古-今-中-外。5、每一事例后面要进行分析论证把事实和观点糅合起来,做到有理有据、浑然天成。
  总之,只要考生按照前面的思维模式行文,做好上文的四点要求,就会写一篇特征鲜明的议论文。但要使文章成为上乘之作,还要观点论述的深刻,语言富有文采等因素。
其他文献
【摘要】纵观整个美术发展史,美术创作中情感的表现贯穿了整个创作体系,也可以说,美术作品是画家情感的载体,情感是美术作品的灵魂所在。画家通过独特的形式来表达自身的情感修养,创作者只有真正感受到强大的情感体验,才能将这份情感传递在作品里,成为震撼或抚慰人心的力量。我们在研究美术创作中的情感问题时,必须谈及的是美术作品中画面语言和创作情感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美术作品 情感 画面语言 联系  在艺术
味精,是人类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调味品。目前,国内生产味精的工艺水平还主要靠操作人员的经验对生产过程进行生产控制,但随着味精生产工艺的逐渐复杂,连续性的批量生产越来越多
本文利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技术对位于苏鲁地区郯庐断裂带的布格重力异常资料进行了场源分离,同时结合功率谱并与地质构造环境相联系,深入研究了郯庐断裂带苏鲁段的地壳深部空间展布.研究发现在布格重力场和区域场中郯庐断裂带苏鲁段总体表现为一条明显的重力异常梯级带,而这条梯级带又具有分段性排布的特点;在局部场中反映莫霍面深度的5阶小波变换细节的重力梯度带边缘和大的构造带边界基本吻合;麦坡地震断裂带至今仍然活跃着.
摘 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最好的阶段,数学学科作为重点学习科目,要从小学开始就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数学是一门思考的学科,是锻炼逻辑思维的学科。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把“基本思想”作为“四基”之一这就明确了数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出有数学的思想,因为数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尤其在建筑行业的设计工作中,计算机辅助设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运用,大大简化了施工作
【摘要】数学教学只有与生活紧密相连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數学的价值,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走出教教材的误区,加强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发、利用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引导学生自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 联系生活 教学尝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超过了以往任何一部大纲或标准,因为无论是数学的产生,还是数学的发展,都与现实生
近些年来,热电联产在城市集中供热的方式中所占比例逐渐增长,为了进一步提高热电联产机组在冬季供暖期间的经济性,提高供热机组的供热能力,加强节能减排效果,在现有热电联产
如果诗歌是窗,那么散文则是门。学生写日记、读书信、作笔记等,几乎每天都在与散文打交道,然而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在散文的门前徘徊,摸不着走进散文的门径。为何?那是因为,我们对散文的特点认识不足、理解不够。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其次是“情与景的交融”。“形与神”的关系、“景与情”的关系,就是散文家向读者阅读理解散文敞开的两扇大门。只要把握住散文的“形与神”、“景与情”的关系,就找到了进入散文的
作为建筑历史文化遗存,同时又是广大乡村地区居民的居住现实,传统民居在近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使许多传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