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2016年洞庭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来源 :湖泊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Y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其水文条件对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维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水环境恶化日益威胁湖区水生态系统健康.然而,有关底栖动物水生态健康评价的研究仍然停留在物种群落结构方面,缺乏底栖动物群落功能对水污染响应的研究,尤其在较长时间尺度上.因而,本研究分析了19882016年近30 a来洞庭湖的水质和底栖动物群落数据,探寻底栖动物群落功能对水环境恶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洞庭湖水体总氮浓度是威胁底栖动物物种和功能群落变动的主要因素.此外,不断恶化的水环境驱动底栖动物物种和功能群落结构改变,表现为敏感水生昆虫的比例下降,寡毛类、小型软体动物比例的上升,并伴随着体长为1.00~1.99 cm、背扁型、侧扁型、不移动等功能性状类别比例的下降.同时,水环境恶化降低物种丰富度、功能丰富度和劳氏二次熵多样性.基于距离的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水体氮营养盐、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共同驱动底栖动物物种群落结构的变异,而营养盐类与无/有机污染物决定着其功能群落结构的变异.鉴于洞庭湖水质不断恶化的状况,本研究建议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合理管控湖区周边废水直排入湖、取缔湖区内的非法采砂以及调控枯水季洞庭湖水位等.生物监测和评价方面,建议将底栖动物物种和功能群落一并纳入评价体系,且优先选用物种丰富度、功能丰富度和劳氏二次熵指数评估换水周期较短的大型浅水湖泊水质变化对底栖动物物种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其他文献
[摘 要] 贵州省印江自治县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2011年工程项目位于缠溪镇的苗王山打杵坳,项目区范围40平方公里,涉及17个村,人口1.36万人。工程施工具有以下特点:分布面广,不集中,单点工程量小,战线长,作业面多,可安排平行施工,机械化设备难以展开,人力施工较多。  [关键词] 小型农田水利 渠道与U型槽 PE管安装 施工组织  印江自治县2011年中央财政小型农
选择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以不同富营养化水体中生长时期为6月(生长旺盛期)和8月(暴发高峰期)的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富营养化条件下水葫芦的生长
据专家介绍,雾霾看似温和,里面却含有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细颗粒、有毒物质,种类有20多种,包括酸、碱、盐、胺、酚,以及尘埃、花粉、螨虫、流感病毒、结核杆菌、肺炎球菌等,其含量是普通大气水滴的几十倍。现在,灰蒙蒙的大雾天气经常出现,如果不注意预防,雾霾中的污染物就会刺激呼吸道,诱发上呼吸道感染、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及心脑血管疾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为防止雾霾天气的危害,除了出门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