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增材再制造20G/Incone1625复合板工艺研究

来源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yun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激光增材再制造技术,在垃圾焚烧锅炉水冷壁钢板表面激光熔覆一层Inconel625合金覆层,形成20G/Inconel625复合材料,研究了激光功率对Inconel625合金复合层稀释率、宏观形貌、微观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 表明,采用双层激光熔覆方式,底层和面层的功率为5000 W,扫描速度为5000 mm/min,送粉速率为40.3 g/min,搭接率为60%时,复合层Fe稀释率低于5%,表面平整、无气孔.复合层结合区的组织主要是胞状枝晶和次生枝晶,层间重熔区主要是柱状晶,柱状晶周围分布着网状二次枝晶,面层一次熔化区主要是等轴晶.
其他文献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Al-Ce二元金属间化合物的稳定晶体结构、形成焓、结合能、弹性性能、态密度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形成焓和结合能的计算结果表明,Al2 Ce-Fd3m具有最好的化合物形成能力,而AlCe3-P21/m具有最好的结构稳定性.同时弹性性能的计算结果表明,只有Alu Ce3-Immm、Al2 Ce-Fd3m、Al4 Ce-I4/mmm和AlCe3-P21/m这4种化合物能稳定存在,且Al11 Ce3-Immm、Al2 Ce-Fd3m结构抵抗体积变形和剪切变形的能力较强、刚度较A
Mn是商用铝合金中最为常见的合金化元素之一,但其会显著降低铝合金的导电性能.通过添加B和Y对含Mn的Al-7Si-1Fe合金进行变质处理,揭示其对合金电导率的影响规律和内在机理.结果 表明,B和Y能有效提高合金的电导率,其中,Y可将粗大的板条状共晶Si转变为细小的珊瑚状,同时细化合金中的长针状富Fe相,并促进固溶的Si以Al2 Si2Y形式析出;而B则通过硼化处理,将固溶在Al中的Mn吸附在AlB2上,并形成相应的硼化物析出.当B和Y复合变质时,AlB2吸附Mn和Y并形成Al10 Mn2 Y吸附层,同时富
对60%轧制变形量的氮间隙固溶CoCrFeMnNi高熵合金分别进行800、900、1100℃下的热处理,研究了回复再结晶温度对高熵合金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对合金进行不同温度的回复再结晶热处理后,合金的相结构没有改变.随着热处理温度增加,合金的硬度下降,塑韧性提高.当温度达到900℃时,晶粒发生再结晶,生成细小等轴晶粒,第二相弥散析出,此时合金具有较正的自腐蚀电位和较低的腐蚀电流密度,耐蚀性最好.
在Gleeble-3800型热模拟试验机上进行SP700钛合金的等温恒应变速率压缩试验,对变形温度为700~950℃、应变速率为0.001~1 s-1的条件下得到的流动应力曲线进行摩擦修正和温度修正,并分析热压缩试验过程中摩擦效应和温度效应对材料流动应力的影响.结果 表明,摩擦修正系数受变形温度及应变速率的影响显著,但其受影响的变化规律不明显.此外,摩擦效应和温度效应对SP700钛合金热压缩流动应力都有显著影响,并有明显的规律,且在该热变形参数条件下摩擦效应的影响比温度效应要大.
研究了B化处理工艺(B加入量、B化处理温度及静置时间)对工业纯铝中杂质元素含量和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采用Al-3.04B中间合金,对含过渡元素含量(Ti、V、Cr、Mn)>0.01%(质量分数)的工业纯Al进行B化处理,电导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B能够与过渡元素反应生成块状的含Ti、V、Fe的B化物和团絮状含Ti、V、Fe、Zr的B化物,B化处理使得Ti、V元素脱离固溶状态,形成B化物析出最终沉至炉底,从而显著改善熔体的纯净度,有效提高铸锭的导电性能.此外,综合考虑性能和成本,得到试验纯铝最优的B
将铸态含铌Cr17不锈钢在1100℃保温2h,进行均匀化退火,然后分别在1000、1050和1100℃下保温30 min后水淬,进行固溶处理,最后部分试样进行700℃×1h的时效处理,对试样显微组织、硬度、力学性能等进行测试与分析,并选择最优方案对其组织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 发现,经1050℃固溶后时效的试样综合性能最佳.固溶处理后的含NbCr17钢组织为铁素体和少量TiN,经时效处理后析出了σ相,使碳化物含量降低.
AZ系镁合金薄板广泛应用在汽车和航空等行业中,其强化相Mg17 Al12的形貌及数量对板材的成形性能有重要影响.对轧制的AZ31、AZ61和AZ91镁合金板材分别进行300℃×5h退火、6h液氮深冷处理、160℃×18 h时效以及不同的复合热处理.结果 发现,轧制态AZ系镁合金的主要强化机制为固溶强化和位错强化,材料的强度高、塑性差;经退火十深冷处理,合金中第二相析出较少,大晶粒或细长晶粒在深冷处理的温度应力作用下破碎,材料的屈强比降低,应变硬化指数增大,但塑性提高不明显;经退火十深冷十时效热处理后,应变
基于铝液夹杂物分析方法而建立的超净化处理技术可有效去除再生铝液中的夹杂物,提高铝液品质.通过添加少量RE、Zr、Cr、Mn、Sr等元素可改善再生铝合金的微观组织,提高其力学性能.比较不同再生铝添加量的车轮铸件在超净化处理和微合金化前后的性能变化.结果 表明,经过超净化处理和微合金化处理后的再生铝制车轮性能与电解铝制车轮性能差异较小,能满足乘用车轮产品要求.
采用真空下引连铸加电磁搅拌工艺铸造φ15 mm的Cu-2Ag合金杆坯,分别研究了电磁搅拌参数和拉坯速度对Cu-2Ag合金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着搅拌频率的升高,合金凝固组织晶粒尺寸逐渐减小;在电流为280 A时合金组织的细化效果较为明显,且合金硬度随着频率改变有明显变化.相对于拉坯速度为6 mm/min,4 mm/min时合金硬度有所提高,在不同的拉坯速度和电流强度下,搅拌频率为50 Hz时其硬度均达到最高.
制造了半固态流变成形AZ91D汽车轮胎主动安全装置零件,进行“疲劳试验”、“25000 km路试试验”和“乘用车突然放气继续行驶50 km路试试验”,研究了剧烈滚动摩擦对半固态流变成形AZ91D汽车零件表层微裂纹的影响.结果 表明,其表层微裂纹根据形成机理可分为塑性应变萌生微裂纹和疲劳微裂纹两类.剧烈滚动摩擦引起零件表层温度剧升而塑性增大,且受较大外载荷作用,引起局部发生剧烈塑性应变不协调是表层塑性应变萌生微裂纹的重要因素.距零件基体表面距离大于20 μm的表层微裂纹,主要以微裂纹群分布,大部分微裂纹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