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红军,走的是二哥的“后门”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xiaofei3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由鄂豫皖经陕北转战到达四川巴中,开始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我的父亲苏明德(原名郑仕金),时年11岁,感觉到了世道发生的变化,跟着身边的人闹起了革命,从此,也改变了他的一生。

“我参加红军,走的是二哥的‘后门’”


  1921年12月24日,父亲出生在四川巴中县(今巴中市恩阳区)尹家铺村一个极为贫困的农民家庭,由于贫困和疾病,其父也就是我的祖父郑夫万、祖母蔡氏,在他8岁那年相继去世,留下他们兄弟姐妹7人,相依为命。父亲在家排行老五,上有三哥一姐,下有一弟一妹,一家子,缺父、少母,可想日子之艰难,为了生活,父亲小小年纪就到地主家放牛。
  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到达巴中,开创了新的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苏维埃。
  父亲的二哥,也就是我的二伯父郑仕友,成了村里苏维埃政權的领头人,刷标语、发动群众开会,忙得团团转。年少的父亲感觉到很新奇,时时追在他二哥的屁股后面看热闹,听着一些新名词,他似懂非懂。问,什么是革命?二哥答:革命,就是让我们穷苦人有衣穿有饭吃。
  父亲后来给我们回忆:“听你二伯说,革命就是有衣穿有饭吃,我可高兴了。一定要革命,因为我常饿肚子,穿破烂的衣裳,能不想革命吗!”于是父亲后来成了村中儿童团的一员,父亲的二哥后来也当上了村里苏维埃的主席。
  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扩红运动。红四方面军由进入川陕根据地前的15000余人扩充到近8万人。我二伯父郑仕友带领他任苏维埃政府主席管辖区内的200多名青年参加了红军,这200多名青年后来被整建制编成了一个红军营。二伯父也由村苏维埃政府主席转换成红军营长,父亲跟着他二哥,闹着要参加红军。可他时年还未满12岁,红军首长说,年龄太小,等几年再当红军吧。
  当时,二伯父非常喜欢这个小他9岁的二弟,也就是我的父亲,并且也不想让他参加红军,毕竟年龄太小,可敌不住弟弟的执拗,便利用自己当红军营长的职务便利,做主同意二弟当上了红军,让二弟在身边当勤务兵。
  事隔多年,父亲用他非标准也完全失去四川乡音的东北话说:“我参加红军,走的是二哥的‘后门’。”

长征路上的“红小鬼”


  当上红军,就有了出操、训练这些活。父亲后来时常给我们描述:家乡有一棵大黄葛树又称大叶榕,一树分成3个大枝杈,大枝杈上又分小枝杈,枝繁叶茂。
  在这棵大榕树下,父亲时常挎着小马枪每天出操、训练,十分卖力,也十分的神气。小红军呢,想法天真,好玩,完全没有料到后来的革命道路上,会吃那么多的苦、遇那么多的难。
  1934年,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军事“围剿”,调集百万军队进攻中央苏区。被毛泽东称赞的、排名中央苏区之后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在博古、李德错误军事思想指导下,继中央苏区之后也被捣腾丢了。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1935年5月,未满14岁的父亲跟随他的二哥离开川陕革命根据地,离开大巴山前,喝了口家乡水,踏上了长征之路。
  后来我有一个朋友在旧书摊上淘到一本1961年第5期的《诗刊》。在上面,一个署名陆棨的作者刊发了一首诗,写的是红四方面军北上长征集结出发地——大巴山中的旺苍。他知道我父亲是从大巴山走出的小红军,就将这首诗抄写给了我:
  通(江)、南(江)、巴(中),
  红军老家,
  家门口,
  就在旺苍坝。
  万里长征,
  从此出发,
  百丈关前杀白匪,
  旺苍河下饮战马。
  喝口门前水,
  万里不忘家,
  马蹄印里,
  丛丛杜鹃花。
  我将这首诗念给父亲听,父亲听完神色庄重,好一阵儿还没回过神。我猜想,父亲又在回忆过去了。过了许久,父亲说了句:“是那么回事。”
  非常痛心的是,我的二伯父郑仕友,投身革命、追求革命,却未能盼到革命胜利的那天。在红军过草地时壮烈牺牲,时年23岁。
本文口述作者的父亲苏明德

  长征的艰难,不是今天的人们所能想象的,有人坚持下来了,也有人坚持不下来。父亲回忆说,晚上睡一觉,第二天一早醒来,可能就会有哪位战友坚持不住而离队了。二哥的牺牲,让不满14岁的父亲感到了孤独,不由想念家乡的亲人。他当时产生了回一趟家乡探望亲人的想法,于是父亲找到首长。面对这位小红军,讲革命前途、理想,定是似懂非懂,于是,首长说出了下面一段话:你不能回去,你是小红军,你哥是红军的营长,如果回去万一被白匪抓住,是要杀头的。道理非常的直白,父亲听的也明白,回家乡探望亲人的念头,就这样埋进了父亲的心底,事隔多年才冒出来。
  父亲曾给我们讲过一件事,1971年夏天,父亲身体欠佳,组织上安排他住进了湖南医学院附二院十四病室(今湘雅二医院十四病室),即老干病室,同期住进了一位还在湖南株洲某部服役的胡伯伯,也是一位老红军。两人一交谈,原来也是四川巴中的老乡,家乡村庄甚至相距不是太远,同年参加红军,只是部队不同,没有产生交集。
  胡伯伯说,当年那么艰苦,哪有不想家的,不过我没向首长提回家乡探望亲人的要求,暗地里嘀嘀咕咕,可这暗地里嘀咕反倒坏了事,被认作有逃兵嫌疑,五花大绑押到了首长面前。当时,当逃兵是有可能要杀头的。首长旁边还有一位首长,我很熟悉,便大声抗辩:我没想当逃兵,只是想回乡探望一下亲人。那位首长趁机说,这小子我了解,不会当逃兵。胡伯伯这时指了指脖子上的脑袋,望着我父亲笑了笑:“老苏,这事我还真不该跟旁人嘀咕,应当像你一样,直接找首长说,也就不会受到五花大绑、差点掉头之惊吓。”   父亲所属的部队,为红四方面军第九军。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从强渡嘉陵江西进开始,到1936年10月,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结束。历时一年零七个月,途经4个省,行程10000余里。父亲这位年纪小小的红军,与那些红军大哥、大姐、叔叔、伯伯一道,翻过4座雪山,走过两回草地。这万余里的行程,父亲的步幅小,体力消耗自然也要大些。那种艰难、困苦,在父亲的记忆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迹。

一路乞讨,寻找党组织


  1936年10月10日,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红军主力在西北集中,形成了横跨黄河两岸发展,雄峙西北的战略态势。
  10月下旬,父亲所在的红四方面军第九军,在军长孙玉清的率领下,渡过黄河。此时,中共中央决定,河西部队改称西路军。
  众所周知,接下来,西路军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同军阀马步芳部进行了4个多月的浴血奋战。到了1937年3月中旬,父亲所在的第九军已被敌人打散,军长孙玉清在酒泉南山不幸被俘,后在西宁英勇就义。部队被打散后,父亲就踏上了逃亡之路。在路上,他有幸遇上两位年长的红军,于是3人结伴开始了逃亡、同时寻找党组织的艰难路程。
  白天,3人不敢外出行走,怕遇上搜捕的敌人,只能选择夜行。可他们也不能完全昼伏夜行,还要想办法填饱肚子,年长的红军外出找吃的,容易引起外人的注意,于是父亲主动承担起这个任务。白天,父亲扮成叫花子外出讨饭,讨得食物带回躲藏地;夜里,3人再结伴而行。
  很多年后,父亲跟我们讲起这件事总是略显遗憾,因为当时也没有问问那两位叔伯姓甚名谁。我们插话,也许是当时残酷、险恶的环境,谁也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份。
  后来,3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驻兰州的八路军办事处。办事处又用汽车将3人送往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很快,另外两人被送往延安。父亲明白,这两人一定是首长,他壮着胆子想问个究竟。办事处的同志笑答:“小同志,你只要知道他们是首长就行了。”
  父亲不能像那两位首长一样去延安,而是留在了西安办事处,工作是印刷书刊、文件。1938年下半年,父亲被派往延安抗大政治部工作,随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组织上又将他送往抗大陆军中学,后转入抗大七分校继续学习。1945年至1946年,父亲又被派到延安中央特别党训队学习。
  记得1991年,我工作的单位从外地调来一位领导。一个星期天,他带着8岁的儿子到湘潭市青少年宫玩,前坪有一架退役的周恩来总理坐过的飞机,看完飞机,他们又登楼参观了湘潭市健在老红军图片展。后来,当他听别人说我父亲也是老红军时,连忙问我,那个展览,怎么没见姓郑的老红军?
  于是我跟他解释,这个中央特别党训队,是专门培养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人员的机构。为了工作需要,父亲由郑仕金改名为苏明德,此后一直延用此名,这就是展览里没有郑姓红军的原因。

听党指挥,征战四方


  在中央特别党训队学习结束后,组织上计划将我父亲派往重庆从事地下工作,可是,因父亲离开家乡太久,本该有的四川口音,变得“面貌全非”,组织上出于安全的考虑,取消了原计划,另做安排。
父亲苏明德(二排左二)参加湘潭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座谈会

  这时,抗战已取得胜利,国共两党在东北开始了角力。党中央决定,派出大批干部挺进东北。父亲当时正生病拉肚子,首长指着我父亲对调遣干部工作的人开玩笑:“这里有个病号,要不要,别看年纪小,可是个走过长征的年轻老干部。”就这样,父亲到了东北齐齐哈尔,在西部护路军司令部警卫连任政治指导员。1948年,四野成立铁道兵团,父亲又被调到铁道兵团一师二中队,任政治教导员(营级),后任加强营中队政治教导员、铁道一师材料处政治协理员、器材处代理处长(团级)。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父亲是第一批入朝参战的后勤保障人员。为了保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后勤供应,保障铁道线的畅通,作为师军械科科长的父亲,因战场生活条件艰苦,工作繁忙,患上了疾病,组织上为此曾替父亲申请回国治疗,由于战事紧张未获批准。父亲带病坚持工作,有时不得不由警卫员搀扶到前线参加被毁铁道的抢修战斗。
  1953年7月,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父亲回国。1954年8月,父亲转业到河北省石家庄运输公司,任党总支书记、副经理。1956年,父亲调河北邯郸峰峰基本建设局,任器材处副处长;后又任人民检察室主任、武装部部长等职。1960年,父亲又调到煤炭部第四工程处,任副处长。后响应毛泽东主席“要迅速改变北煤南运”的号召,南下到湖南湘潭市,担任湖南省煤炭四处副处长,湘潭煤机厂副厂长,1981年离休,享受厅级干部待遇。

魂归故里


  父亲离休后,就其安置问题,组织上曾提出两个方案:一是在煤机厂旁找块地,建个小院;二是回四川,由组织上在父亲老家帮忙砌个房子。
  父亲召集我们子女,征求意见。说是征求我们的意见,但他先发言定调:“第一,(煤机厂旁)砌个小院,是组织上给我的待遇,我不在了,你们的妈可以享受,你们的妈不在了,你们不能享受,应该搬出去,我看就算了;第二,我的意见还是回老家去。”可我妈,生、长都在辽宁沈阳,是城里姑娘,嫁给我爸时在沈阳市电话局工作,是由组织出面介绍的,自然难以适应老家大巴山区的生活环境。我们子女都在湖南长沙、湘潭工作,父亲母亲回老家,路途遥远,如何照顾父母也成了问题。
  父亲发言定下的两条意见,第一条,我们拗不过父亲;第二条,父亲妥协随了我们。
  2010年1月,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時年90(虚)岁。
  2015年8月18日,大哥,小妹,我及我爱人4人开启了大巴山寻根之旅,在巴中市火车站,我们见到了前来接站的两位堂兄和一位堂弟。回到家乡尹家铺村,我们远远就望见了父亲常提起的那棵大榕树,心中一阵酸楚,仿佛见到了儿时的父亲在大榕树下挎着小马枪操练的身影。走近大榕树,看到几片落在大榕树下的落叶时,我更是明白了父亲召集我们就其离休安置之事的家庭会的感受,也许,我们子女过于考虑自己,没有考虑父亲的感受。
  从这一刻,我们才明白了父亲常说的魂归故里,可怎么回?
  世上有很多难题,但终有破解之道!堂兄在招待我们的家宴上说,你们回来,应到那个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看看,那里葬着许多你父亲当年的红军战友。
  第三天,我们一行到了位于巴中市城南南龛山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参观了将帅碑林长廊,长廊嵌碑全都是当年红四方面军的将士。我爱人提议说,常听爸爸说要魂归故里,不如就在碑林里给爸嵌一块碑,也算是完成了他老人家的遗愿嘛。
  我们兄妹三人一听,茅塞顿开。待向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说明来意后,博物馆方面当即要我们提供父亲的生平资料,并特别告知,嵌碑的一切费用由博物馆负责。最终,在博物馆领导的关心下,父亲的英魂以碑的形式进入红四方面军将士碑林,回到曾经养育过他的大巴山。
  当年为了革命,父亲离开了家乡,现在这位游子,终于叶落归根。
  (责任编辑:齐风)
其他文献
毛病,多指器物发生的损伤或故障,也比喻工作上的失误。其实,最初“毛病”是指牲畜(尤其是马)的毛色有缺陷。古人看马好不好,要看毛如何。马身上的毛旋儿有好有坏,位置生得不好就是毛病。古时,马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对马的要求特别严格。相马首先就是看马的毛色如何,有没有不足的地方。明代的徐咸在《相马经》中说:“马旋毛者,善旋王,恶旋十四,所谓毛病,为害者也。”意思是说,卷曲的马毛,有好
第一任中共湖南宁乡县委书记是谁?很多人不知道。他是宁乡龙田扶王山下的一个大英雄。在其短暂的27个春秋里,这位毕业于黄埔军校的早期共产党员,相继参加了北伐战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担任过国民革命军第八军营指导员、团党代表,中共湘东南特委书记,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1931年被叛徒出卖,受尽酷刑,不屈不挠,最后英勇牺牲。这位英雄就是夏尺冰烈士。  2018年10月,笔者经过多方努力,联系到了夏尺冰的亲侄
人一生总会经历和见证一些事情。97年前,何叔衡和毛泽东一起,代表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去往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大会,完成的是一场红色的伟大见证。  建党几近百年,何叔衡身后嫡亲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怎样的记忆呢?走进湖南沅江老街一隅,推开那扇斑驳的木门,何叔衡嫡孙何海文回忆起祖父带给他一生的教诲。  50多年了,何海文的住所依旧还在这座城市最不显眼的老街角落,古河改道后那里几乎成为死水断路。笔者是在几经问
秦朝在始皇帝统一中国15年后就走向崩溃。但是,秦所建立的大一统帝国模式却成了之后两千多年中国社会的主流历史形态,即使是南北朝时代的长期分裂和儒学式微也未能彻底打破这一状态。中国的大一统局面是怎么得以维持的呢?  古代帝国统治始终面临着一个共同困境——有限的运输能力和交通手段与辽阔的统治地域之间的矛盾。为提高对帝国辽阔国土的管理能力和降低控制代价,古代帝国的下一步发展就是形成统一的精英文化,以文化的
闲翻《现代汉语大词典》,见有“新雨”“今雨”和“旧雨”词条,分别指新朋友和老朋友,究其由来,“今雨”和“旧雨”缘自杜甫的《秋述》。  唐玄宗天宝十年(751),39岁的杜甫到京城长安想求个一官半职,恰遇李林甫当政,仕进无门,旅居长安,愁肠百结,写了散文《秋述》,开头一句是“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塌,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后半句的意思是旧时宾客遇雨亦来,而今遇雨不来。后人把“
《现代汉语词典》对“黑马”的注释是:“比喻实力难测的竞争者或出人意料的优胜者。”这个注释得从英国人本杰明·迪斯累利(1804-1881)说起。  迪斯累利是英国保守党的领袖,又曾两度担任英国首相,但他早期却是以一个颇有建树的小说家而闻名于世的。  1831年,迪斯累利出版了一部小说《年轻的公爵》。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精彩的赛马场面。比赛刚开始,两匹夺冠呼声最高的良种马一路领先,眼看其中一匹胜券在握。
1930年8月,我出生在四川开县(今重庆开州区)。在开县读完小学、中学后考入了省立万县高中。1949年高中毕业时,正值新旧政权交替,社会动荡,没有大学可考,我只有回到老家当了一名小学教员。  1950年8月,在区妇联工作的姐姐回家告诉我:西南军区军政干校正在招生。听到这个消息,无大学可读的我,当即前往报名,并顺利地被录取,分到驻扎在江津(现属重庆)的15军44师随校。  在15军随校仅学习了几个月
一、FTIR简介    红外辐射一般是指大约在14300~20cm~1,0.7~500微米之间的电磁辐射。在此频率范围内,当简正分子(或晶格)在振动、转动、振—转过程中偶极矩发牛变化或由于简正分子在振动中产生合频,差频和泛频时,化合物即可吸收红外辐射。红外光谱是根据物质吸收辐射能量后引起分子振动的能级跃迁,记录跃迁过程而获得该分子的红外吸收光谱。每一种化合物都有自己特有的红外吸收潜带的频率和强度,
“我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可是在古代,“百姓”一词并不代表普通老百姓,而是專指奴隶主,或是有钱有权有势的贵族。  上古时代,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等几个部落连年征战,最后,黄帝族、炎帝族和夷族联盟,打败了九黎族。黄帝族、炎帝族、夷族等形成的部落联盟大约有100个氏族,每个氏族以地名或封号都有一个姓,故称“百姓”;抓获的九黎族俘虏则被称作黎民。这个时候的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讀书日。读书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项优良传统,一直被很好地保留到今天。这组照片展现的是人民子弟兵在不同时期读书好学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