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极端案例引发的口水仗

来源 :家用汽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qi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的3·15晚会,有许多不可思议引起争议之处,其中汽车就有两个案例,一个是江淮和悦车体外壳鼓包腐烂,一个是历时一年多的大众DSG动力中断问题终于正式在央视爆光。可是引起的反应却大出人们意料之外,特别是何润东的“大约8点20发”,成为笑柄的同时,更成为央视“黑”企业的铁证。
  在信息爆炸互相矛盾调侃恶搞成风的今天,要看清事物本质,就抓住最主要的东西好了。比如说汽车行业两个案例。有问题被爆光,江淮汽车接着就发布召回新闻,大众倒是扭扭捏捏一天后,在质检总局发文要其召回之后,才联合旗下南北大众,宣布召回。至于召回细则,还在制定之中。与此同时,咬文嚼字地说,自己是“主动召回”。哈哈。
  不论如何,大众还是召回了。这就是央视爆光的“正能量”。就事论事,一码归一码。我们一众评论员,媒体记者为此努力了一年多才终成正果,我是要感谢央视给力的。
  言归正传。两个案例很有意思,恰好代表了中国汽车的两极:一个是如日中天的大众,A级车销量占比21%,而全体自主品牌A级车销量也不过占全部A级车销量的27%;一个是素来弱小,几乎被边缘化的江淮。江淮员工几乎在微博里哭诉:自主太不容易了,被合资挤压得没办法,只能减成本,所以,就出了问题,引得大家一片声的同情:大众还是那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但是,再高高在上,也不免看出心虚:DSG的问题,也许还没有找到解决办法,就算召回,也未必就能解决问题。包括江淮在内的自主品牌会迎来一场硬仗,大众也回避不掉一个长期的大量的征战。
  就江淮来说,还得就事论事。机械产品,特别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汽车产品,安全性上容不得一丝马虎,所以,就危机公关来说,以情动人是个好办法,但是,产品质量还是硬功夫,还得你去一步一个脚印地做。被合资公司挤压不是你产品不好、车壳腐烂的理由,钢板可以采购好的,可以说跟成本有关系,但是江淮随后晒出的证据说明,自己采购的钢材没问题。在随后的微博询问中,江淮汽车官博如此答复:江淮同悦是江淮汽车2008年底推出的一款经济型轿车。当时因经验不足,由于车身模具涂装工艺孔设置不合理,致使车身侧围外板(门槛区域)处内腔表面涂装质量未达到工艺标准要求,导致部分车身侧围外板(门槛区域)处出现生锈。
  这个解答非常诚恳及时。一般来说,车辆出现批次问题,除了材质,技术,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自己承认自己没有经验,直面问题,好态度。唯有正视问题,才是根本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再来说大众。就汽车产品来说,工艺相对技术来说更重要。比如,就算合资产品与进口产品一般无二,如果不考虑价格的话,相信人们还是会选择进口产品,所谓的原汁原味,就体现在装配工艺这里。
  大众DSG的问题,就技术层面来说,也许问题不致命,只是一个新技术的市场化时间太短,投放过快所致,据明华有道咨询公司调研,进口车DSG故障率1%,认为DSG设计可能有缺陷,而国产化则加重了故障机率。这个问题,说起来就让人恨得牙根发痒。中国人信奉中庸之道,“差不多就行了”,岂知在精密的机械问题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当然不是说,大众DSG设计上没有问题。
  另外,大众一直是态度倨傲,引发了更大的不满。两种态度,两个结果。人们必欲灭大众而后快,一定程度上,是大众自己造成的。
  其实,大众可以做得更好,无论是技术质量层面还是危机公关层面。大众敢于采用新技术,这一条,无论如何不可抹杀。只是,一码归一码,出了问题你要勇于承担,要敢于负责任。无论自主还是外资,市场面前一律平等。
  事情本来可以不是这个样子的,DSG可以是另外一种局面,大众也可以是另外一种态度。
  两个案例,是中国汽车不可多得的两个教材。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