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文教育为语文点盏明亮之“灯”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yi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首先是人学。探讨挖掘文学价值意义的语文应该发挥基础性载体作用,让学生在自由遨游的过程中感受人类智慧与文明。回归语文本位,应该在关注生活元素的基础上,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人文教育真正与语文教学相融合,在水乳交融中沉淀丰富的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为此,很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都呼吁关注语文与生俱来的人文性,让语文教学在富有开放性、人文化的探究中不断前行,使得课堂富有生气与活力,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以“文”载道,悟人文之魂
  自古以来,“文道合一”是语文教育界倡导的重要教学原则,也是学生感悟人文之美的重要途径。人文教育的关键在于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悟体验机会,让学生在无时不在的教育熏陶过程中明白道义的价值与意义。
  无论怎样的语言文句,都不可过度解读,但隐藏其中的人文之魂则不可不悟。如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我给了学生这样的思考题目:你的梦想是什么?并通过视频资料展现马丁·路德·金于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发表演讲时的情形,让学生透过现场演讲来感受作者表达的平等愿望。我让学生将自己的梦想与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进行比较,让他们通过对比感受其中的深刻人文内涵。有的学生认为,梦想是灯塔,给自己指明了目标方向;有的学生说,梦想是一条船,是到达目的地的需要,等等。这些不一样的见解,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人文体验。
  将“道”融入教材文本中,让学生能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深挖一步,使学生主动发现其中的精妙。从教材文本中摘录一定的语句,引导学生在感受其中多元化美感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真、善、美,在批判假、恶、丑中生成更多的人文情感与价值意义。学生主动和文本中的人物或者情境进行对话,主动接受教育熏陶,在捕捉美感的过程中获得升华。
  二、以“和”为贵,显人文之义
  和谐是建构人文课堂的重要阵地,更是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获得更多的精神依托。走出传统的教师讲解模式,给学生减压,让学生在松绑的过程中主动放下包袱,自由遨游于知识海洋,使课堂更有情境趣味。多给学生尊重与信任,能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越是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越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如在《荷塘月色》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感受轻缓、宁静的氛围,我通过播放凤凰传奇演唱的《荷塘月色》,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描述的景象与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相同吗?你认为作者在开头提出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对本文有着怎样的影响?带着这样的认知感悟,学生借助同伴沟通、小组讨论等方式来探寻其中的意义,摸清作者的写作初衷。在学生相互交流沟通的基础上,我引导他们深思:如果能有时空穿越的机会,你遇到了朱自清先生,你会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和朱自清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从中获得不一样的感知体验。让学生从和谐的环境中带着激情主动探寻文本,在充满人情的氛围中获得不一样的感知。
  和谐的课堂环境能在活化资源和过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主动探学语文。在指导运用中,教师应多给学生关怀 ,建立融洽、平等、宽松的互动交往氛围,让学生获得不一样的感悟。多给学生肯定和表扬,让他们获得更多关怀,主动调整策略方法,让他们在不断展现中增强自信心。
  三、以“读”鉴赏,品人文之果
  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他们获得更多经验的最直接渠道。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人类智慧的结晶无不集中在文学巨库中,尤其值得教师和学生去拜读,需要我们主动感悟获取。
  如在《项链》教学中,我建议学生阅读莫泊桑的其他作品,感受其“19世纪的法国小人物无法决定自身命运的悲剧现实”。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围绕项链,针对小说反映的故事情节、人物思想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帮助学生走进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生活及内心世界,让他们在主动认知感悟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悟体验。
  阅读,让语文更有现实感,让学生在主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探究的原动力与渴望,在主动尝试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不一般的精彩。多读书、读好书应该是其中不变的法则,教师不妨多推荐茅盾、巴金、郁达夫、刘心武、蒋子龙等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和一些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让他们真正适应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指导学生在主动阅读优秀书籍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反思,对帮助他们寻找永恒的精神家园定将起到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离开了人文教育,语文课堂定会黯然失色,死水一潭;离开了人文教育,语文教学就会是水中望月,虚幻一场。走出依赖教师讲解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从人文沉淀中找出精彩,定会使教学更加有滋有味。人文,能在抓住学生所思所感所需的基础上,给他们更多的思维触角,帮助他们获得丰富的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让他们的语文素养更加厚实、更加丰富。
其他文献
古典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公认的难点,同时也是重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营造情境,引领学生还原古诗所表现的生活,走进古诗的情境,融入诗人情感世界,以求既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应对高考,又提高其审美能力和对生活的感受能力,为学生终身幸福打下基础。  教学情境的本质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事物和生动的生活事件,它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古诗教学的教学情境的设置就是要把那凝缩在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逐渐改变,各种知识及思想观念开始逐渐出现在人們视野中,人们对于语文素养越来越重视,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提高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 整合教师资源,提升专业素养  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专业水平,才能够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与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相符合。教师之间虽然也有一定差异,教师团队素质及专业水平也存在不同,部分教师在文言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和智慧传承的重要工具,想要发挥出其作用,我们就必须正确解读文言文,这就是如今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文言文也需要不断改革。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利用好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将其发扬光大,给新一代的年轻人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给现代文化注入新的活力?高中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对文言文进行情感阅读就是一个很好的路径。  一、转变教育理念  在新课程改
文章根据县级电力公司在电压无功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介绍了无功全电网优化控制的设计准则、数学模型、系统组成以及计算流程和其最终实现的功能,通过软件仿真,验证了无功电
在弧形闸门制作过程中,对于低水头弧形闸门制造按照一般制造工艺要求制造就能够满足使用要求,对于高水头弧形闸门制造必须采取特殊的工艺设计方可满足技术要求和使用功能。文
语文学习,是畅游在文学的海洋中,是通过咀嚼文学作品来获得精神食粮的过程。然而,很多学生并不喜欢语文,因为语文无“味”,学语文不是在品尝美食,而是味同嚼蜡。语文是富有人文性的课程,是富有人情味、文学味、艺术味和生活味的课程。语文教学所要做的是要让学生能畅游在文学的海洋中,在文学作品的解读中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语文应该有“味”,如一盘佳肴,能让人垂涎欲滴,这样才能彰显语文课程的魅力,让
近几年,小说标题引起了高考命题者的高度关注,成了小说命题的一个热点。笔者整理了历年关于小说标题的试题,并尝试从中找出命题的规律和答题的方法,以助力于2013年高考小说阅读备考。  一、往届真题回顾  [2009年浙江卷]15.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看法一:以“魔盒”为题更合适。理由: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②作为线索,贯穿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