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同党校一位教授交流时,听他谈起一个事例:他们每年都对新入校的中青年干部搞党史入学测试,连续测试了几年,平均分数在40多分左右(满分100)。一次学习讨论中,学员们就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是哪里发生争论,一说是井冈山,一说是遵义,其实都不对。再举一个事例:一新任政协秘书长到任后,看到政协会徽上有四面旗帜,便问政协机关干部,这四面旗帜代表什么意思?一连问了好几个干部,竟然没有人能说得很准确、很清楚。现在的年轻同志学历都很高,但对自己所在的组织、所从事的工作,连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不知道,而且不仅仅是个别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和担忧。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盛衰兴亡的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是一部“百科全书”。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以增智慧,可以树品德。正因如此,古今中外的伟人先哲大都注重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毛泽东在青年求学时期就曾说过读史是智慧的事,他一生酷爱读书,阅读书籍中历史方面的著作占80%以上。一部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他反复阅读,直至逝世;一部300万字的《资治通鉴》,他读了17遍之多。他不但爱读历史,而且善于运用历史,堪称全党学习和运用历史知识的典范。在2011年9月中央党校秋季班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同志发表《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的讲话,强调“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2013年6月25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前夕,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学习时再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回顾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认真学习和总结历史,善于运用和借鉴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的做好工作的思想和方法,也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
“述往事,思来者”,“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中有经验、有教训、有智慧、有规律。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过,欲灭其国,必先去其史。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的要求,振聋发聩,令人警醒。在倡导全民学习的时代,“读点历史”不应成为少数人的事,而应成为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时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沉下心来读点历史,用好历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从前人那里汲取经验和教训,更好地把握现在、开创未来。
以敬畏之心读点历史著作。记述历史的书籍浩如烟海,正史野史演义错综复杂。如何透过迷雾,看到历史的本来面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当前浮躁已成为一种通病,各种电子媒体充盈的“浅阅读时代”,只有塌下心来读点经典历史著作,读点正史、信史,我们才能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把握历史的原貌,领悟历史的真谛。司马迁用了整整13年时间,发愤写作,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其中的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涵盖百代,创立了贯穿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通史先例,树立了正史的典范。《资治通鉴》《万历十五年》《古代法》《旧制度与大革命》《现代世界体系》等一大批中外历史名著,为我们从不同侧面研究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成为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对于这些,我们不可能全部仔细阅读,但应当怀着一颗敬畏的心,认真阅读其中一些相关的经典,这对于增强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提高历史文化素养,大有裨益。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几年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社科院等组织一批历史学家,相继编著出版了《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中华史纲》《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等一批通俗易懂的党史、国史读物,为广大群众实现“读点历史”的愿望提供了方便。我们相信,“大家”的力量,一定会让读者更好地拨开历史烟云,进一步接近真相和真理。
以理性眼光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从昨天来,联系着今天和明天,是不可割断的。可以说,历史上任何一个横断面都是波澜壮阔的,都是一件件、一串串的历史事件的生动展现。我们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认识历史的复杂,抽丝剥茧,才能够深刻了解历史,掌握历史原貌。任何孤立地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1942年,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提出了“古今中外法”,对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他主张不要下简单的判断,而要全面辩证地加以分析。他曾经提出,“把商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完全错误的”,认为纣王经营东南,秦始皇统一中国,曹操统一北方,这些行为对中华民族是有大贡献的。当然,史书也不可能绝对真实地记载历史的全部,当年我们曾经堂而皇之在国家媒体宣传亩产万斤,在教科书中高呼领袖万岁,在冤假错案中伪造历史。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要认清历史的真相、克服历史的局限,不但要多看书,更要多思考,坚持自己的思想和信念。不经过思考,不敢质疑,就容易陷入把历史人物脸谱化、历史事件阶级化的迷途,就难以接近历史的真相。我们要深入研读史籍,但不迷信史籍,更不能拘泥于前人的结论,而是把人物、事件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另外,读历史,如果仅仅看到帝王将相的勾心斗角、才子佳人的恩怨情仇,或者仅仅把历史当作职场的“厚黑教程”,那只能说是明珠暗投、误入歧途了。
以唯物主义方法把握历史规律。学史的最终目的是学方法、理思路、找规律,掌握科学思维,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指导工作。我们必须把学习历史与当前正在做的工作连接起来,着力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共同点和相似处,尤其要从前人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教训中举一反三,学习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开创未来而不重蹈覆辙。大家都知道,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民生活水平较富裕的朝代,按现在的核算方法,宋朝的GDP占全球的50%,可以称得上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国。但《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为什么无法持续,宋朝为什么会灭亡?如果对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对社情民意、民族矛盾、周边关系和国际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就会明白,繁荣并不是社会稳定的天然代名词,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无论多发达,也不会自然而然地消除内忧外患。相反,如果统治者处置不当,社会财富的增加甚至会成为分配失衡、官场腐败、社会奢靡、招引外侵的诱因和温床。宋代出现的这种“繁荣中的危机”同样值得今天的中国人引以为戒。纵观中国近代史,同样可以看到,人民也曾经选择国民党,否则它的北伐就不会成功,它就不会在全国掌权。可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不要和平、发动内战,将腐败进行到底,它让人民彻底失望了,人民终于抛弃了它。中共则高举反内战、反饥饿、反腐败的大旗,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历史选择只是过去式,而人民选择则不仅是过去式,还是现在式、将来式。
党史、国史是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中国梦的探索史、奋斗史、创业史和发展史,蕴含着立党、兴党的精神瑰宝,蕴含着立国、兴国的政治智慧。我们每一位中国公民特别是共产党员,都要珍惜这份历史遗产,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认真学习党史、国史,以史为鉴,总结历史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看清一个大问题——中华民族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3年第8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盛衰兴亡的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是一部“百科全书”。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以增智慧,可以树品德。正因如此,古今中外的伟人先哲大都注重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毛泽东在青年求学时期就曾说过读史是智慧的事,他一生酷爱读书,阅读书籍中历史方面的著作占80%以上。一部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他反复阅读,直至逝世;一部300万字的《资治通鉴》,他读了17遍之多。他不但爱读历史,而且善于运用历史,堪称全党学习和运用历史知识的典范。在2011年9月中央党校秋季班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同志发表《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的讲话,强调“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2013年6月25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前夕,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学习时再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回顾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认真学习和总结历史,善于运用和借鉴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的做好工作的思想和方法,也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
“述往事,思来者”,“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中有经验、有教训、有智慧、有规律。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过,欲灭其国,必先去其史。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的要求,振聋发聩,令人警醒。在倡导全民学习的时代,“读点历史”不应成为少数人的事,而应成为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时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沉下心来读点历史,用好历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从前人那里汲取经验和教训,更好地把握现在、开创未来。
以敬畏之心读点历史著作。记述历史的书籍浩如烟海,正史野史演义错综复杂。如何透过迷雾,看到历史的本来面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当前浮躁已成为一种通病,各种电子媒体充盈的“浅阅读时代”,只有塌下心来读点经典历史著作,读点正史、信史,我们才能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把握历史的原貌,领悟历史的真谛。司马迁用了整整13年时间,发愤写作,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其中的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涵盖百代,创立了贯穿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通史先例,树立了正史的典范。《资治通鉴》《万历十五年》《古代法》《旧制度与大革命》《现代世界体系》等一大批中外历史名著,为我们从不同侧面研究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成为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对于这些,我们不可能全部仔细阅读,但应当怀着一颗敬畏的心,认真阅读其中一些相关的经典,这对于增强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提高历史文化素养,大有裨益。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几年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社科院等组织一批历史学家,相继编著出版了《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中华史纲》《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等一批通俗易懂的党史、国史读物,为广大群众实现“读点历史”的愿望提供了方便。我们相信,“大家”的力量,一定会让读者更好地拨开历史烟云,进一步接近真相和真理。
以理性眼光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从昨天来,联系着今天和明天,是不可割断的。可以说,历史上任何一个横断面都是波澜壮阔的,都是一件件、一串串的历史事件的生动展现。我们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认识历史的复杂,抽丝剥茧,才能够深刻了解历史,掌握历史原貌。任何孤立地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1942年,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提出了“古今中外法”,对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他主张不要下简单的判断,而要全面辩证地加以分析。他曾经提出,“把商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完全错误的”,认为纣王经营东南,秦始皇统一中国,曹操统一北方,这些行为对中华民族是有大贡献的。当然,史书也不可能绝对真实地记载历史的全部,当年我们曾经堂而皇之在国家媒体宣传亩产万斤,在教科书中高呼领袖万岁,在冤假错案中伪造历史。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要认清历史的真相、克服历史的局限,不但要多看书,更要多思考,坚持自己的思想和信念。不经过思考,不敢质疑,就容易陷入把历史人物脸谱化、历史事件阶级化的迷途,就难以接近历史的真相。我们要深入研读史籍,但不迷信史籍,更不能拘泥于前人的结论,而是把人物、事件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另外,读历史,如果仅仅看到帝王将相的勾心斗角、才子佳人的恩怨情仇,或者仅仅把历史当作职场的“厚黑教程”,那只能说是明珠暗投、误入歧途了。
以唯物主义方法把握历史规律。学史的最终目的是学方法、理思路、找规律,掌握科学思维,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指导工作。我们必须把学习历史与当前正在做的工作连接起来,着力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共同点和相似处,尤其要从前人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教训中举一反三,学习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开创未来而不重蹈覆辙。大家都知道,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民生活水平较富裕的朝代,按现在的核算方法,宋朝的GDP占全球的50%,可以称得上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国。但《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为什么无法持续,宋朝为什么会灭亡?如果对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对社情民意、民族矛盾、周边关系和国际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就会明白,繁荣并不是社会稳定的天然代名词,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无论多发达,也不会自然而然地消除内忧外患。相反,如果统治者处置不当,社会财富的增加甚至会成为分配失衡、官场腐败、社会奢靡、招引外侵的诱因和温床。宋代出现的这种“繁荣中的危机”同样值得今天的中国人引以为戒。纵观中国近代史,同样可以看到,人民也曾经选择国民党,否则它的北伐就不会成功,它就不会在全国掌权。可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不要和平、发动内战,将腐败进行到底,它让人民彻底失望了,人民终于抛弃了它。中共则高举反内战、反饥饿、反腐败的大旗,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历史选择只是过去式,而人民选择则不仅是过去式,还是现在式、将来式。
党史、国史是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中国梦的探索史、奋斗史、创业史和发展史,蕴含着立党、兴党的精神瑰宝,蕴含着立国、兴国的政治智慧。我们每一位中国公民特别是共产党员,都要珍惜这份历史遗产,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认真学习党史、国史,以史为鉴,总结历史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看清一个大问题——中华民族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3年第8期,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