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香港电影中的“大陆”表征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9206448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大陆、英国、香港三者的在场或缺席造就了复杂的香港历史与文化。正如周蕾所言,“后殖民混杂成为香港文化独特性的存在”,这也恰恰是了港人身份模糊化的根源。而这种身份的书写存在于众多表征之中,香港电影就是其中之一。它以影像的方式记录了香港的社会变迁,以“想象共同体”筑造了他者的“大陆”形象——从“异己极端”到交流与融合,体现了港人在回归后对于自我身份的构建。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香港电影;身份认同
  一、前言
  从香港殖民历史维度考察,香港文化具有“半唐番”特色,是一种新的“杂交”文化。面对回归后双重文化的压抑,不少学者都表达出焦虑感,其中涵盖着港人身份的认同问题。香港电影作为表征的媒介之一,集中地记录了港人身份的转换、迷惘与构建。例如,新怀旧电影《金鸡》、《岁月神偷》等通过对历史的书写构建主体香港。相比较于新怀旧电影中主体身份构建的自觉性,香港电影中大陆“他者”形象的流变可以说是香港身份认同的不自觉表征。霍米巴巴在身份问题表述上也强调身份“存在在与一个他者的关系中呈现出来,呈现其面貌和位置。”①“香港电影中的内地人形象”是不少研究者的考察对象,其中关于身份认同问题的更是数不胜数。但是不少研究者只专注于香港电影中的“大陆”形象,而较少对香港电影中“自我形象”塑造,没有深入地比照、寻求二者对话的可能;而本文聚焦于香港电影中,寻求大陆与香港对话的可能性,分析其背后的身份认同问题。同时,笔者参考了学者李道新②对于“香港电影”的指称,选取了《省港旗兵》系列、《香港有个荷里活》等作为研究文本。
  二、身份问题与认同
  文化认同又称身份认同,斯图亚特·霍尔在论文《文化身份问题》中,把人的身份分为个人的身份和群体性的身份,而群体性的身份又可以称为社会的或文化的身份;他强调:“后现代的主体没有固定的或永久的身份,主体在不同时期会采取不同的身份。”③也就是说“在他看来,身份决不是固定在某一本质化的过去,而是屈从于历史、文化和权力的不断‘嬉戏’……过去的叙事以不同方式规定我们的位置,我们也以不同方式在过去的叙事中给自身规定了我们的位置。”④因此,只有否认文化身份的本质论,强调文化身份的破碎性、流动性与多重性,才能明白港人的“九七情结”以及探析其身份认同问题;而主体对自我身份的塑造往往离不开“他者”。因此本文试图从“主体/他者”的分析中寻求回归后港人身份的认同问题。
  三、香港电影中“大陆”形象流变
  (一)自我的殖民化
  回顾20世纪80年代的早期的香港电影,我们可以看到“内地形象”的展影:“北佬”“北姑”“阿灿”“大圈子”等等,他们都离不开“穷”“土”“猥琐”等。这段时期,“内地形象”常常冠以奇观、极端化的异己出现,而香港本土则倾向于西化的殖民者的高度“凝视”着中国大陆,凸显其在政治、经济的优越性。实际上,香港在构建大陆这些他者时候也参与了自我的构建,并陷入了“自我殖民化”⑤,即参与了西方对“自身东方化”话语构建。1984年到1990年的《省港旗兵》系列,作为80年代经典香港电影的代表之一也较好地体现这种倾向。
  “省港旗兵”原意指的是在文革中广州的一派红卫兵自己起得名字,而《省港旗兵》利用其身份特殊指涉,塑造了从内地偷渡到港的非法人士。《省港旗兵》主要塑造的大陆形象有:冷酷、残忍的亡命之徒“大圈仔”大东等人、舞女阿嫦、无牌医生等。香港形象以是金钱、性、现代化等取而代之,香港作为一种“西化”存在俯视于着“大陆”。影片以歌词“一条小河隔开两个世界/令我心向往/只要你不畏那艰险/一定胜利渡河去”表达大陆对于香港淘金地的向往;以致于不乏大东等人喊出“得就牛扒,唔得就黄华”。不得不说影片背后充斥着现代香港对贫穷大陆的“凝视”。甚至香港舞女也只有在枪支强制下才屈服于“乌蝇头”身下。
  1987年续作《省港旗兵2》则大大放大了“香港形象”,更多地以“大陆”来指涉香港。影片中大陆形象不再单一化,以“向东”“京生”等大陆公安人作为卧底,表现出公安的正义与责任;“阿虎”等大陆犯罪集团则残忍、冷酷。两者在对比中凸显了港人对“想象他者”的大陆维度的扩大。除此之外,影片中加入了“13年卧底身份的警察大大”这一香港形象。“大大”跟“向东”的友谊也意味着香港与大陆交流的可能性。但是,香港优越性还是潜在于影片叙述中,只是从经济转向政治方面,如“向东”等公安因为“投奔自由”而成为劳分子、“向东”的“打击坏分子,绝对不能手软”对比程sir的“香港是有法律的”,从而讽刺了向东等人。《省4》以1989年六四事件作为背景,塑造了“声援会主席欧阳卓”这一香港形象支持大陆民运事件,并雇佣王兵等大圈解救民运学生——王小慧等。同时影片塑造了皇家警察“李sir”、中央指派特务员“袁同志”等对立势力。“袁同志”形象依然是“残忍、冷酷、不顾法律”;李文等大圈还是屈服于钱财,趁火打劫的坏分子。但是影片以大圈等人由“为钱”到“为国”的转变,表达大陆对“自由民主”的追求,彰显出自我的优越性,而解救成功的结局也表达了自由民主的坚定。
  回顾《省1》到《省4》我们都可以80年代香港人对于大陆的想象,而常常表现在经济、政治方面等优越性,无论是皇家警察“程sir”还是“李sir”都掺杂着西方立场,他们更多的倾向“殖民者英国”话语与大陆交涉,无论怎么变形,最后还是掩盖不了其自居西方时对中国大陆的“凝视”。
  (二)双重殖民化危机与融合对话
  1997年后的影片表征更能表现港人自我身份的构建。香港导演陈果对香港文化的思考常常表露于电影中,如《香港制造》、《香港有个荷里活》等。《香港有个荷里活》中以“大磡村”、现代化大厦“荷里活”、“上海妹”东东作为香港本土、西方与中国的表征。“东东”一改以往的“土、穷”,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诱惑与危机。故事聚焦于“大磡村”内以烤乳猪为生的朱氏父子以及大陆雇佣工、做色情中介的少年阿强及其女友等边缘人物,而伴随着“上海妹”东东的出现改变了这些人的生活。东东的出现使得大磡村有了生机——东东与阿细玩乐的纯真激发了朱氏父子喜爱,也成为了他们性欲的幻想。阿明在东东的引诱下与其发生关系、少年阿强也其发生关系。最后,东东利用那些敲诈而来的钱完成了读书梦,而本土表征却有着悲剧下场——阿强成为了双左手怪人、朱氏错杀帮佣、大磡村拆迁。电影中塑造了双左手的阿强悲愤地控诉东东残害其右手,以致于成为怪人,而最后又以双右手的货车司机遥相呼应。无论是“虎头蛇尾”双左手还是“蛇头虎尾”双右手都有断裂以及异己的暗喻,它映射着香港回归后的断裂感。东东作为大陆表征更多地把香港作為跳出美国的过渡,实际上表达了香港在大陆与西方双重殖民化后体现的危机。而香港本土只能如大磡村般消失,港人也如朱氏父子般庸俗而不自知,其內在的是香港文化的焦虑表达。   但隨着香港与大陆交流的深入,两者渐渐趋向交流、融合。2015年的《踏雪寻梅》以真实的肢解凶杀案改编,以警察的视点讲一个人性的故事,主要的三个人物分别是内地移民少女、本土货车司机及工作狂警察。佳梅一年前来到香港因个人追求走上了援交女的道路,而初次与“土长货车司机丁子聪”见面、援交后,遭到丁子聪杀害并分尸。而看似对立、毫无联系的两个人,却有着相似的情感诉求。影片以臧sir孜孜不倦调查中,发现父母离异对其产生家的淡泊感、模特梦想的无力感、爱情的虚假等都使得佳梅内心充斥着对于死亡的渴求。而本土司机丁子聪有着相似的情感压抑——母亲的离逝、底层的压迫感、爱情的不可得等等。彼此互不关联的两人在网上认识并彼此倾诉,最后迎来了死亡的会面。对比于《香港制造》,其将“大陆女”与“本港男”放在同一平台的关注可以说是回归后“大陆异己他者”的最后败北;而大陆与香港已经在融合、交流中分享着相似的情感、有着相似的诉求,有着各自不一而又相似的孤独;而臧sir的试图交流似乎是大陆、香港融合的努力。
  四、结语
  显然,我们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构建、变化中,看到回归后香港与中国内地关系的“回暖”,而在2003年的CEPA以后,香港与中国内地的发展更加密切了,香港电影中当然不乏“完美化”的中国大陆形象。但是这种另一极端化“他者”的背后似乎更多的是票房、受众等因素的牵扯,更甚至是“内部殖民”的表达。而香港的主体构建、身份的认同应该在“自我”与“他者”之间互相尊重,碰撞中交流以至于融合。
  【注释】
  ①HomiK.Bhabha:Interrogation Identity Frantz Fanon and the Postcolonial Preogotive,The Location Of Culture,Frist Published 1994 by Rouledge,p.44
  ②李道新.“后九七”香港电影的时间体验与历史观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395-396.
  ③刘岩.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化身份研究[M].南京:凤凰出版集团,2008:10.
  ④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讀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11.
  ⑤ “自我殖民化”是萨义德得出的观点,他认为东方人在对西方霸权的认同之中,现代东方参与了自身的东方化。
  【参考文献】
  [1]李道新.“后九七”香港电影的时间体验与历史观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2]刘岩.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化身份研究[M].南京:凤凰出版集团,2008.
  [3]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贺玉高.霍米巴巴杂交性身份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5]王德威.香港———一个城市的故事》,《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台北:麦田出版有限公司,1998
  [6]赵稀方.历史与理论[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4
  [7]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8]赵稀方.后殖民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石川.族群认同与香港电影中的“北佬”形象[Z].华语电影新时代[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
  [10]曹娟、张鹏.香港电影中的内地女性形象[J].电影文学,2011(14).
其他文献
梅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器物,可说是中国制瓷业的一个缩影.桂林博物馆收藏有从桂林明代靖江王陵出土的明代梅瓶三百余件,其中有两百五十余件是以青花为主的瓷梅瓶,数量之多,品
期刊
先主武侯rn刘备貌似仁义,而气度狭小.略具奸雄的特质,而无奸雄之智.故曹操虽谬称之为英雄,并不太把他当回事.否则,他既身入樊笼,岂能容他轻易脱身?
摘要: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秦王嬴政下令“焚书”。秦皇焚书是出于统一国家、控制思想的政治需要,并非仅为“惩戒儒生”,更非源于对儒者的仇视。李斯的提议是一个契机,而李斯所以提议“焚书”,除了巩固自己的执政主张外,还是其思想渊源使然。  关键词:秦始皇;李斯;焚书;原因  历代学者对秦始皇焚书原因有过许多猜测。去秦未远的司马迁认为,秦始皇
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选取了许多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作为主要素材,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同时新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同步发展
目的:观察口服龙血竭片对低位肛周脓肿术后创面分泌物及创面愈合时间的影响。方法将64例低位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2组患者均行切开引流术。治疗组口
我们的眼睛是最容易上当的,大脑常常会被眼睛反映的东西所欺骗——看这张图,这个大象怎么走? Our eyes are the most easily guarded, the brain is often deceived by what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脑已经越来越普及,人们书写习惯于敲打键盘,却很少用笔和纸这种最传统的书写形式,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好多低年级学生受电脑
贡斯当1767年10月25日生于瑞士洛桑,出身于法国古老的亨利埃特·德·尚迪厄家族,他们由于宗教原因来到沃州地区寻求避难。父亲朱斯特·贡斯当·勒贝克是瑞士军队的一名上校,在荷兰服役,母亲在其出生八天后于产床上去世。也就是说,贡斯当出身于一个富裕、稳定、具有旧式军人传统、朴实无华的外省贵族之家,并且有着来自母亲家族的加尔文主义传统因子而形成的文化认同。  1783年至1785年,他在苏格兰负笈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