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stalym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附于人总要付出代价。
  “从前有一匹马,它有一个危险而凶猛的敌人——狼,所以每天战战兢兢度日。在绝望之余,马突然想到要找一个强壮的盟友。于是它找到了人,它对人说,狼也是人的大敌,提出和人结盟的建议。人毫不犹豫接受了,并说只要马能跟他合作,将快腿交给他指挥,他们可以立刻去杀掉狼。马答应了这个条件,允许人将马缰和马鞍装在它身上。于是人就骑着马去猎狼,把狼给杀死了。马高兴地松了一口气,向人道谢,并说:‘现在我们的敌人死了,请你解开马缰和马鞍,还我自由吧。’人却纵声大笑,回答这匹马说:‘你休想!’还用马刺狠狠踢了它一下。”
  室内一片静寂,温尼斯的身影一动也没动。
  哈定继续轻声說:“我希望你听得懂这个比喻……”
其他文献
和中学生说作文,是有点犯踌躇的事。因为就中学而言,作文作得好的,其实已经是作家水平,他只是还没有练出来,没有成名而已。  眼界局限在“校园”“爸妈”“朋友”跟前,作文功底已经有了,视野却是“在窗前,在门前”——这是现下绝无办法的事,因为你要考学。考学也不只是“作文”,因为你要吃饭,那就需要找工作,你业余搞创作——作文吧——还需要一个好的身体——社会于作文制约的因素太多了。你为这一切奋斗,大学也上过
诗曰:霞落青山晚照明,客居人间归欲行。掷笔幽谷我去也,文章万卷留后人。  徐霞客是伟大的旅行家,他一生足迹遍及现在全国的21个省 ,经30年撰成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那么,他的最后一篇游记写于何处?这个问题很少有人注意。2018年11月8日,我到云南宾川县的鸡足山寻访古树,偶揭谜底。  徐霞客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12月22日来到鸡足山,住了30天,每天写一篇游记。后应丽江土司之邀下山,第
夏湾终于在阳光下真实呈现,有种不真切的梦幻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从居住的小城到达故乡夏湾,沿一条笔直的高速公路,也就一个小时。即便这样,好像我总也不能成行,工作与生活交织如一张密密蛛网,我深陷其中。此地到彼地,小城到夏湾,我在其间奔波往返,哪一处都丢不下,又哪一处都安放不了我的焦虑。  高跟鞋踩过高高低低的土路,泥沙抚摸我的鞋跟。路边乡邻亲切唤我的小名,他们脸上憨厚拙朴的笑,扑面
我走的时候还年轻,二十来岁。不知我说过的话在以后多少年里有没有人偶尔提起;我做过的事会不会一年一年地影响着村里的人。那时我曾认为什么是最重要迫切的,并为此付出了多少青春时日。现在看来,我留在这个村庄里影响最深远的一件事,是打了这堵歪扭的土院墙。  我能想到在我走后的二十年里,这堵土墙每天晌午都把它的影子,从远处一点一点收回来,又在下午一寸寸地覆盖向另一个方向。它好像做着这样一件事:上午把黑暗全收回
那天  她有一种越南的宁静  她刚吸进去一口武汉  就迎春来到川外  美,长大了  是有用的……  為了  两天考试  一趟火车  (南京自古注定是个插曲)  看,我写给你诗的字体  比勤奋的姐妹还要年轻……  幻觉  夏天的身体竟没有汗水  有一天  在石婆婆巷口  我发现你挑选水果的手指  突然我不信人难免一死  失眠……  蜗牛脱壳;苦桃、老木、巴黎  我这颗心的楚国呀,真快  枣也诗无敌,
◎在1912年的秋冬,卡夫卡曾经完成过另一个版本的《变形记》,但当时由于和出版商复杂的交涉,并恰逢一战期间,被迫搁置。1915年,我们如今看到的新版《变形记》得以出版,但是其实当这篇小说在1915年完成发表的时候,卡夫卡对于它的完成仍感到不满意和不认可。  ◎ “卡夫卡式的”这个词已经被所有人熟知,它所表现的是在一种世界里,一个人的习惯、思维和行为都突然遭到蒙羞、产生绝望。虽然卡夫卡对这个故事并不
中华民族祖上留下的遗产丰厚,从有形至无形,有形资产大至长城故宫,小至针头线脑,处处蕴含民族精神;无形资产中国人原先不懂,外国人起个佶屈聱牙的名字,叫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先中国人对物质的文化遗产都鄙视得要死,就別再提什么非物质的了。好在这些年有些幡然悔悟的意思,以提文化遗产为荣了。  我们不珍惜遗产由来已久。历史上我们是个多民族国家,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与渔猎民族竞相展现民族长处,轮流坐庄,使得中华民族
宁雨擅长写大场面,也善于抓住小细节。那些细致的描写、冷静的叙述一点点浸入人心,不由得令人感动。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场戏,宁雨文中那些看似无意写下的物象,都是身负重任的道具。而这“重任”的意义,就是为了让我们看到生活的表情。宁雨就是一个能够捕捉生活表情的作家。  煤火炉子早早封上了。插门,止灯,我和姥姥各自钻进一条紫花被。  月光被窗外的老槐拦着,只有星星点点漏进来。这星星点点的光亮,让夜的黑色更添
火车像在一口深井里走,窗外是贴得很近的嶙峋的石壁,怎么绕也绕不出去。这是我第一次乘坐火车的记忆,那一年的中秋前夕,在我六岁的印象中,和着“月亮月亮团团,火烧火龙船船”的儿歌,圆的不只是月亮,还有火车绕过的弯弯。  小孩子的印象往往是最直观的。云南铁路弯多道窄,加上地势起伏多变,坡道很多,火车如果不设计成窄轨,转弯就成了问题,车身重了上坡也会吃力。即便已经是比标准轨道一再缩微的滇越“米轨”、“寸轨”
小时候看过一部日本电影——《砂器》,讲战后日本东北部一对失去土地的父子。他们到处流浪,在雨地里赶路,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在大雪飘飞的农舍前乞讨。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大雪天里父亲讨来一碗粥,在砂锅里煮热让儿子喝,儿子推让让他先喝,他去尝试温度,结果嘴被烫起大泡,疼得原地乱跳,随后父子俩哈哈大笑……这个温暖的镜头让我哭了,现在也不知为何。  后来父亲得了麻风病,儿子被养父收留,又逃跑了。机缘巧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