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词同抒盛衰情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p85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萧统《昭明文选》中选了鲍照的《芜城赋》,作为赋体文学,该作表达了一种扬州城衰败的叹息之情。无独有偶,千年之后,宋人姜夔作自度词《扬州慢》,同样也表达了扬州城昔盛今衰的感慨。鲍照的《芜城赋》与姜夔的《扬州慢》的艺术之异,文体不同带来的抒情之异,值得我们探寻。
  关键词:鲍照;姜夔;赋与词;文体的抒情性
  作者简介:蔡晓伟(1994-),男,江苏昆山人,江苏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学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1
  引言:
  鲍照创作了《芜城赋》。这是南朝抒情小赋中的名篇。芜城即今江苏扬州)。此赋将广陵昔日歌吹沸天的景象与眼前荒草离离的破败景象进行对比,在对历史的回顾中,表现了作者对屠城暴行的谴责和对统治者的警告,寓有今昔兴亡之感。尔后南宋词人姜夔路过扬州,作《扬州慢》,全词不过98字,却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黍离之悲”。那么鲍照的《芜城赋》对姜夔的《扬州慢》有怎样的影响?从微观到宏观看,两种不同的文体在文学抒情上有什么区别呢?
  一、美丑意象的运用:鲍照的《芜城赋》对姜夔的《扬州慢》的影响
  比较二作,它们的抒情基点都是盛衰意识。《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历史是不断变化的,在这种变化中,无论是人事,还是城市,都会使当时的文人产生一种“无常”的悲伤之感。谈及鲍照的《芜城赋》对姜夔的《扬州慢》的影响,且先看《芜城赋》的意象安排与细节表现。在表现了广陵城当年的繁盛场面之后,鲍照是这么写广陵的衰败的:
  泽葵依井,荒葛罥涂。坛罗虺蜮,阶斗麕鼯。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风嗥雨啸,昏见晨趋。饥鹰厉吻,寒鸱吓雏。伏暴藏虎,乳血飡肤。崩榛塞路,峥嵘古馗。白杨早落,寒草前衰。稜稜霜气,蔌蔌风威。
  不难发现,鲍照大量运用了一些生僻的事物与丑恶的意象用来表现广陵城的破败。法国人波德莱尔写《恶之花》就是以恶来表现美的,虽然鲍照并不可能见过波德莱尔的作品,但是鲍照也是企图通过丑恶的意象来烘托出当年广陵城的美。而且就全赋的容量而言,他写“盛”的片段的容量又远远小于写“衰”的片段。
  那么姜夔的《扬州慢》在意象运用方面是什么样的呢?且看原文: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在写同一内容上,姜夔很好地学习了鲍照的创作容量的分配,即写盛的篇幅小,写衰的篇幅多。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这与赋的特质有关。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赋形成了“劝百讽一”的文学特征。即在铺排很多优美的,宏达的场面之后,以一个讽刺性的结尾作为全赋的主题。那么为什么盛衰题材的赋作的容量安排不是“盛百衰一”呢?因为如果转折的力度太大,盛衰的对比关系就不那么明显了,说理的力度也变弱,所以在表现盛衰无常主题的篇章中,只有写盛的篇幅小,写衰的篇幅多才能在艺术性上更好的展现一座古城衰败的凄凉之情。另一方面,鲍照多写丑恶的意象,但是姜夔即使是表现盛衰无常的主题,也多用优美的意象。依引文看,“清角”“波心”“冷月”三个意象,以冷色调着于物体之上,整个给人以“清空骚雅”的美感。而从接受角度看,读者对于姜夔的《扬州慢》应该是更容易接受一些的。因为文学是离不开“美”的,视觉的美比视觉的“丑”在读者心理上更有魅力。
  二、空间容量与审美容量:赋与词的抒情性之异
  针对以上问题,拓宽视野来说,一篇赋与一首词在抒情时(甚至是抒发同一种感情时)有怎么样的异处呢?
  首先是作品容量的问题,赋是要“铺张扬厉”的,所以篇幅一般很大。而词限于容量,即使是慢词,字数也远远小于赋。那么在表达同一种感情时,必定缺少赋的细节性关照。然而词的容量虽然小,却更容易以一个小点来感动读者。以姜夔的《扬州慢》为例,“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以一个不变的意象即“二十四桥”,和一个变的意象,年年生的“桥边红药”,在变与不变中表现了一种历史发展的无可奈何。况且,作者戏称,那桥边的红药知道它每年生长为了谁吗?换言之,在历史的发展中,人与红药不也有异曲同工的悲情吗?反观鲍照的《芜城赋》,可以直接抒情:“天道如何,吞恨者多。抽琴命操,为芜城之歌。”虽然直抒胸臆,却少了姜夔那种“戏说”背后的文学趣味与感染力,这一点不可忽略。
  其次是从文学传播角度看,如果一篇赋与一首词抒发的是同一个道理,那么后世读者引用起来时,在两部作品艺术性相差不远的前提下,对赋的引用应该小于对词的引用。这个与词的特质有关,词是“小词”,一是容量小,二是在传统视野中,词不能言志,不能载道,处于“小道”的状态。正是由于这种特质,词的抒情地位却是不能忽略的。
  叶嘉莹先生论词,便认为词有“弱德之美”。从发展的过程来看,赋渐渐承担起“讽”的文学职责,既然要“讽”,那么就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忽视真情抒发的功能。所以在艺术性所差无几的前提下,赋之抒情深度应弱于词之抒情深度。其余韵回环,自不可同日而语。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萧统.昭明文选[M].江苏:广陵书社,2011.
其他文献
摘 要:功能主义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传统英国功能主义、美国结构功能主义、新“功能-系统”论等几个阶段,其对于文化人类学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的文化人类学考察相较于传统研究更加复杂特殊。由美国结构功能主义学反思而来的“功能-系统”论虽然具有抽象和模式化的社会学特征,但其反人本中心主义的主张、强调系统“期待”中“自我实现”等观点,对艺术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关键词:英国功能
项目课题:该文为2015年齐齐哈尔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透过审视俄罗斯人的性格》的研究内容。  摘 要:舒克申是当代苏联文艺界的一个特殊现象,才华横溢,集作家、导演和演员于一身,并取得极大的成就。他的眼光永远着眼于农村,农村中的人们及他们的命运。他对农民的历史十分感兴趣,尤其是那些离开了农村的农民的历史。作家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感觉到离开了农村的农民的人之本性的丢失,以警醒当时的农民们,也为当今的我
摘 要:本文基于韦勒克、沃伦对于意象、隐喻、象征三者相互联系的理论,以叶芝中后期诗作《玫瑰树》中的“玫瑰”意象为分析文本,旨在论述、探究诗人在其中后期诗作中“玫瑰”意象的隐喻性和象征性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玫瑰;意象;隐喻性;象征性  作者简介:程航华,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英语文体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02  我是不喜欢畅销书的。  在我眼中,所谓的畅销书大多都是一些流行作家用夹杂着大量流行语的手法为了迎合人们的口味而写的作品。这一类书往往毫无价值可言,把原本神圣的理想、纯洁的爱情变得低卑、变得肮脏、变得一文不值。但当我读了这部书后,我才相信,畅销书原来也能够很精彩。  这部书以通俗的小说方式
摘 要:从前秦到两汉,人们认为大自然山水是神祇的化身,是道德教化的象征;魏晋时期自然山水只是作家认识的客观对象;唐代山水有了生命,成了作家情思所寄的载体。宋代作家借山水来表达人生义理。自明已降作家或独抒性灵以山水寄托清幽情思,或描绘普通人眼中充满世俗情调的山川景色。  关键词: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人与自然;神祇化身;世俗情调  作者简介:吴招弟(1985.1-),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助教,硕士研究
摘 要:《爱玛》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富含女性主义观点。本文主要对女主人公爱玛的一些性格特点进行分析,解读作品中体现出的女性主义意识。  关键词:爱玛;独立;自由;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1  奥斯丁是英国著名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主要是从女性视角对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广大女性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
摘 要:词是字有定声、定调,字有定数的文体。有人说词的格律束缚了词的情与美。实际上一首好的词作必然是律与情相互和谐。本文以《浣溪沙》为例,试图探索词的以律传情的特性。  关键词:词;格律;情感;《浣溪沙》  作者简介:王福来(1990.1-),男,汉族,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部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科语文,同时供职于吉林省国税系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关于现代文学的转型,现在已然是一个经典化的体系构建,它往往是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导对现代文学的转型进行叙述,主流的文学也日益被经典化,而那些迥异于主流文学的暗流如鸳鸯蝴蝶派的通俗文学的书写在文学转型的研究中往往容易被忽略甚至遮蔽。通过对暗流的寻觅,试图探寻现代文学转型的偏异的文学的价值。  关键词:转型;暗流;偏异;主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作者简介:于帅(1991-),男,汉族,吉林省四平市人,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1  失乐园中的凛子和久木之所以会走在一起,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身体内部最根本的欲望在控制着他们。他们在外人看来已经是让人十分羡慕的了。应该拥有的东西,也全都有了
摘 要:池莉和方方同作为新写实的代表作家,又同为武汉的女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出一些相同的艺术特色,但由于个性气质和禀赋的不同,二人在持有相同的艺术特征的同时又各具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新写实;价值倾向;艺术特征  作者简介:豆金(1991.8-),女,汉族,河南省鹤壁市人,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