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在卤水中生长

来源 :科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tjq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炎夏日,一则发自深夜的短讯更是将天文爱好者们的热情彻底引爆:7月25日夜,歐洲航天局对外宣布了他们关于火星的新发现——老当益壮的“火星快车号”探测器,在这颗红色星球的南极冰冠下1.5公里处,探测到了一个直径20公里的地下湖泊!
  对于咱们科幻爱好者来说,探索宇宙中其他生命的存在,一直是极富魅力的话题。对地球上生命的研究告诉我们,生命所需的最核心元素恐怕就是液态水了,但在广袤的宇宙中,拥有液态水的环境是非常罕见的:有的行星距离恒星太近,导致温度过高,水分无法留存;有的则距离恒星太远,即便有水存在,也早已冰封成刺骨的凝固天地。从这个角度来说,恒星与行星的距离是否合适,似乎是形成生命的一个先天条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宜居带”的概念。对于太阳系来说,除了我们的地球,火星似乎也处在宜居带中,所以,关于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研究,在火星探索中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早在人类火星探测的初期,水的存在痕迹就已经如此明显了——在火星的地表上,有类似于水流冲刷形成的痕迹,而在20世纪70年代的探测中,人们更是直接发现了高氯酸盐类,这正是一种典型的水合物。
  实际上,层出不穷的证据表明,30亿年前的火星,也曾有过一个温暖湿热的时期,那时的火星上不仅不缺乏液态水,甚至还有过汪洋大海,这片已经消失的海洋的深度和面积都不亚于今天的北冰洋。但命运跟我们的这颗红色邻居开了一个玩笑,尽管它的确处在宜居带中,尽管它曾经拥有过适合生命诞生的环境,但它的体积太小了,当它金属的内核逐渐冷却,保护行星的磁场便渐渐消失了,失去了磁场的庇护,暴虐的太阳风开始不断地剥去它的大气层,被誉为生命之源的液态水,最终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逃逸流失殆尽。
  不过,直到今天,依然有一定量的水残留在火星上:覆盖火星南北极的厚重冰冠,正是由水形成的冰和二氧化碳形成的干冰共同组成的,而在火星其他地区的土壤中,也有大量的水冰存在。只是火星上液态水的痕迹却的确难觅其踪,这倒不是因为火星温度低的缘故——在火星的赤道附近,日间气温也能达到35℃左右,但影响液态水的存在的因素,除了温度之外,还有气压,火星上的气压极低,如果温度超过0℃,许多冰会直接升华为水蒸气,而不是融化为液态水。在这次的发现之前,人们只是间接地发现了一些液态水存在的蛛丝马迹:2005年,NASA发现火星的部分地表出现了一些暗色的条带,这些条带似乎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增长或缩小,人们不禁怀疑,这是否是火星土壤中的冰融化成的水在流淌的痕迹呢?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合理的解释,尽管这些地区的温度,还在零下70多摄氏度,但如果这些水中含有大量的高氯酸盐,那么它们的冰点就会大大降低,如此低温之下的部分融化也是可能的。

  但对于火星上液态水的研究焦点,始终被放在了南北极的冰冠区域。早在1987年,就有学者指出南北极冰冠的下方有可能会形成液态水。这一观点绝非异想天开,对我们地球上南极冰冠的研究发现,南极冰层下方有140多个大大小小的液态湖,其中最大的沃斯托克湖(Lake Vostok)和北美洲的安大略湖差不多。这些冰下湖形成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因为冰层太厚导致内部压力太大所形成的水的融化,学者们相信,火星南北极冰冠下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液态湖。
  2015年,“火星快车号”在轨探测器就在火星南极的冰盖下察觉出了液态水存在的可能:在1.5公里的冰层下方,出现了一个导电性极为特殊的区域,而经过三年的持续研究,欧空局最终排除了其他可能性,人们可以确定地宣布,在火星南极冰盖之下,的确有液态水形成的湖泊!
  我们可以猜测,这个湖泊形成的原因,和地球上南极的冰下湖是类似的,而“火星快车号”的雷达信号进一步显示,这里的湖水温度极低,之所以还没有结冰,恐怕正是因为前面我们说过高氯酸盐的缘故,也就是说,这其实是一汪被厚重冰层覆盖住的寒冷盐水。

  那么,这么恶劣的环境中,是否有可能会存在生命的迹象呢?
  其实我们没办法直接给出否定的答案,因为在今天的地球上,同样有许多不适宜生命存在的地方,最后都发现了生命顽强的身影。
  我们平常所理解的生态链循环,总是离不开太阳的参与,在陆地上,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能量和营养,这就是整条食物链的基础——初级生产者,一些动物消耗植物为生,其他的动物则以这些食草动物为食,这样,一个拥有生产者、消费者的生态循环就形成了。在海洋中,这样的模式依然适用,浮游植物成了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其他的浮游动物、小型鱼类,乃至大型掠食性鱼类和海洋哺乳生物,都要生活在建立于浮游植物基础上的海洋生态链中。
  被1.5公里厚重冰层所覆盖的火星地下湖,由于缺少了阳光这个关键的因素,似乎不能支撑起生命的生存。但这一逻辑在我们的地球上就已经被推翻了,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人们还普遍认为大洋的深处就是生命的禁区,因为阳光能够穿透海水的深度,最多不超过一千米,在被黑暗笼罩的几千米深处海底,当然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缺少了依靠光合作用产生营养的生产者,生态链自然无从建立。
其他文献
1  遥远而模糊的地平线上,太阳正渐渐升起。  小河眯着眼朝东方凝望,那团能将寒意驱散的火光变得越来越亮,却始终不至于刺眼。在无一刻停歇的漫天风沙中,被重重尘埃所遮挡的太阳从无清晰的轮廓,只是永远昏黄天幕里一团模糊而混沌的光而已。  随着天色逐渐明亮,透过残破的窗沿环望四周,无垠沙漠中的庞大高楼群落渐渐显出了它的全貌。勉强伫立着的一栋栋大楼连绵不断,延伸至远方。在无尽风沙的侵蚀下,它们已然腐朽不堪
引 子  我相信所有将要出现的偶然,都早已印在了我们的生命中。不论是突然的离去,还是久别的重逢,都是如此。  二十年前的那个除夕,吃过那顿年夜饭后,奶奶就走了。那时,我还不知道上面那句话是什么意思,就如同我不知道奶奶到底去了哪里一样。她的行踪成了一个谜案。    二十年后的今天,这个谜案有了结果,而谜底就在上面那句话中。  1  我还是从头说起吧。  二十年前的那个除夕,我和伙伴们在村子里玩了几乎
当下,经济学已然成为当仁不让的显学,其影响力也明显波及科幻领域。2013年11月16日晚,科幻世界举办创作笔会期间,科幻作家和学者们受邀前往四川大学参加科幻进校园活动,提问环节,在大学生们提出的五六个问題中,就赫然出现了“未来星际时代文明间的货币会是何种物体”这样前瞻性的经济学问题而2013年第3期本栏目刊登了《浅谈世界末日灾变后的文明复兴之路》一文后,在笔者收到的读者来信中,也不乏谈者提出的“末
暂时的停歇是为了走得更远,这是本期“校园之星”栏目没有推出新作品的原因。希望能通过这次缓冲和总结,与大家分享去年的收获,憧憬未来的奇花异果。  到今天为止,2015年“校园之星”栏目共收到投稿约450篇。稿件经常是在半夜发出,或者通过手机端发送——这透露出大家在课业压力下挤出时间、坚持创作的不易,也传递出大家对科幻和写作浓浓的热爱。但对这些来稿只能择优刊登,所以2015年全年上刊作品只有11篇。为
窗外,天空黄烟密布,烈日在浓烟遮蔽下隐作一点暗淡的光斑,即便是肉眼也敢直视。明明正值仲夏,涌进室内的空气却带着凉意,仔细闻,还有一股刺鼻焦味儿。她就在这场森林大火发生时来到了我的办公室。  其实我不知道该称“她”,还是“它”。  “我叫芬妮。”扬声器中传出的声音冰冷粗哑,带着金属质感——锈蚀的金属,正如她褪色剥落的体表涂层。  我朝椅子点点头,示意她坐下,随即意识到,适合人类的椅子未必适合她。  
《头号玩家》是斯皮尔伯格送给这个世界的科幻礼物。对于这个72岁的老家伙来说,整个世界就像一个孩子吧。  这部没有超级英雄的科幻电影,全球票房已经超过5亿美元,其中40%都来自中国内地市场,比北美票房还高。  华纳影业嘴上说“让我们再看看”,其实内心里恐怕早已将续集排上了日程。续集唯一的问题是斯皮尔伯格很忙,《夺宝奇兵5》明年开拍,接下来他还要拍人生中第一部超级英雄电影——DC的《黑鹰》。老斯抽不开
“第324次呼叫失败,地球无应答。是否重新呼叫?”  电脑的智能语音提示道。  核引擎每隔一段时间,便引爆一颗小原子弹,核爆炸冲击加速盘,推动飞船向前。但一切都是安静的,窗外是黏稠质密的深沉黑暗,水银一般包裹飞船,吞没了核引擎的每一声尖叫。如果每三秒重复一次这样的爆炸,飞船速度便会在十日内提升至光速的百分之七。于是我乘坐着飞船朝着同一个方向,以光速的百分之七独自飞了八百年。我没有目的地,也没有回头
比核武器还要危险  “我们需要对人工智能(A.I.)超级小心,人工智能可能比核武器还要危险。”  “希望我们不要在生物学上成为数字超级智能的启动加载程序。不幸的是,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大。”  以上是身为特斯拉汽车和太空探索这两家高科技公司CEO、人称现实版“钢铁侠”的埃伦·马斯克2014年8月在twitter上发的两条推文。  或许是感到仅靠一个人对人工智能将消灭人类的可能性发出警告影响力不足,20
编者按: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会在“科幻写作众人谈”栏目提供(最大程度上的)相关人士与科幻写作相关的态度、看法、心得……诸如此类。形式为访谈、专论、散文、观点辩论/对比……等等。  这期我们请到了中国台湾科幻作家平宗奇。他刊登在《科幻世界》2013年3月刊的《智能型人生》获得了第五届“科幻星云奖”短篇小说奖金奖。  宗奇兄要求使用Skype进行访谈,以使表达更具连续性。经过了两天的设备调整和测试,从
1  琳在社交媒体上只留下了三张自己的动图。  虽然,路过月球保留地的孤独行者们大都记得她,也曾用各种不同的媒介留下她的影迹。在月球驿站漫天飞舞的电子讯息中,可以看到种种她被放大的表情:喜悦、傲慢、慈悲……但她总是带着浓妆,有时妖艳,有时狂放,难以想象她一旦卸下那层厚重的外壳,会是什么模样。  那么这三张动图就是她认可的真实样貌吧?  第一张是她在社交媒体上的头像。一个特殊角度的脸部特写,放大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