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目前高等学校的大众化教育,对理工科非机械类专业大学生学习工程图学课程的感受进行分析,经过多年教学感悟,寻求了一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展开了对工程图学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探索,并阐述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改革的具体做法,实践证明收效显著。
关键词:工程图学;教学内容;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平山(1979-),男,山东日照人,黑龙江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讲师。(黑龙江哈尔滨15002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53-02
工程图样是表达和交流设计、制造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技术资料,被喻为“工程界的技术语言”。[1]工程图学是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能力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学过工程图学课程的理工科大学生就必须具备绘制和阅读机械工程图样的能力。学生对工程图学课程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学习效果。然而,笔者讲授非机械类专业的工程图学多年,深知学生学习过程的辛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反应是难。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带着兴趣学习,使课程由难变易,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积累和工程图学课程的特点,对工程图学的教学改革开展了尝试和探索。
一、教学改革的目的
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高校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如何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当代社会需要的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适应性强的优秀人才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首要问题。[2]目前,一些学过工程图学课程的学生,无论在校生还是走上工作岗位的人员,就最基本的工程图样都无法绘制出来;更有甚者有些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机械设计的毕业生,还需要重新培训1~2年,才能设计出合格的图纸。出现这种问题,既有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素质下降、学时减少的原因,又有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滞后等问题,这两种因素是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要想改变这一不良现象,教师必须要对目前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
二、教学改革的途径
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管理层、教师和学生的配合,时间是漫长的,对于一门课程的改革同样如此。[3]不同专业的工程图学课程的学时不同,教学内容的增加和学时的压缩降低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针对笔者讲授的非机械类专业,调整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执行教学计划的核心,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来构建学生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内容体系。针对专业和层次的差异,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授课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收效显著。
1.优化教学内容体系
从实用性角度出发,对于非机械类专业工程图学中一些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内容要删除,如:画法几何中线、面相对位置的综合性问题、投影变换、展开图、截交线和相贯线的一般性问题等;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尽量减少各环节中内容的重复性,如:零件图和装配图中的技术要求和尺寸标注等;加强基本读图、画图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读零件图和装配图,利用模型教学手段,突出三面投影图绘制方面的教学,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增加AutoCAD绘图部分,要将计算机绘图和手工绘图相结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的绘图软件,主要是AutoCAD绘图(还有UG、Pro/E等),培养学生对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既增强了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2.改进教学方法
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学生的学习基础一般,同时原小合班改为大合班上课,导致师生间的交流不如以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所以学生成绩上不来。如果教师与学生多接触、交流沟通,学生就会对老师有好感,自然就会对课程有兴趣;同时尽量在课堂上把相关学习内容和作业讲完,避免课后让学生花费过多的时间学习,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需要强调的是工程图学这门课不同于其他课程,若大合班上课会不利于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如能改为小班上课,会加大教师的指导力度,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同时也会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改革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强化学生参与意识;采用“启发式”教育,教师在讲授课程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渗透一些高新技术和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作为实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能力。
强化基本功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利用制图室、模型室,让学生参观模型,在现场绘制一些基本体和组合体,反复练习绘图基本功,培养由三维到二维、再由二维到三维的思维能力。
加强徒手绘图能力的培养,以解决实际现场问题的能力。学生徒手绘制完图纸后,再使用AutoCAD绘制,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绘图效果和质量。
3.改革教学手段
在少学时的工程图学课程中,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理解较多的教学内容非常重要。目前,高校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取代板书绘图、教学模型、挂图等教学方式。多年的实践教学使得教师和学生都感受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多媒体制作清晰、画面灵活、声音优美和内容生动等增加了教学的感染力,提高了教学效果。但与此同时,多媒体不可避免存在不足之处,表现在讲授过程不够清晰,速度快,学生的思考时间短,或多或少制约学生的理解。因此,通过多年的教学感受和体会,笔者认为,改革教学手段就应该在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1)运用教学模型讲授依然是工程图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特别是在三维和二维的视图转化中非常有效,如: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读组合体三视图等。
(2)黑板板书及绘图也不能都省略,其过程清晰、学生易懂的特点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很大帮助,如:轴测图的绘制等。
(3)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但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对于有过程的内容可以使用软件做成动画在课堂上演示,如:三视图的形成、组合体的形成、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等。这样由静变动,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充分运用测绘室、模型室,供学生参观学习。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结合现场教学,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拆装一些部件和模型,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激发学习热情。
4.改革考核方式
当前,部分高校教师对于非机械类专业工程图学课程的考核只局限于期末闭卷考试。然而“一卷分数”定学生对本门课程掌握的程度过于局限和偶然。若给学生合理的评价就要将学生学习态度、平时大作业、小测验和期末考试等结合起来给出最终成绩。因此,笔者认为工程图学的教学考核方式要采用理论知识基本考核与实践能力重点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需要闭卷考试;针对学生绘制的零件图或装配图等大作业进行口试考核;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和学习质量就要在平时成绩中体现。三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40%、40%、20%,从而可以比较全面地衡量出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程度。
三、结束语
以人为本,学校对应的“人”是学生,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也要为学生这个“人”服务,教师在执行教学改革时,无论哪一门课程的改革都是围绕学生为中心。[4]因此,为了让学生掌握工程实际中有用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对非机械类专业工程图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
结合非机械类专业工程图学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教育引导: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手段;逐步淡化学生对分数的追求意识,转为对知识的追求,重在对制图与识图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多数在工程技术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并非仅仅是想象能力和思维问题,更重要的是工程态度和习惯问题,故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严谨制图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大连理工大学.画法几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马金平.对《工程图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正德学院学报,2009,(2).
[3]刘元林,等.面向21世纪对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吉林工学院学报,2001,(3).
[4]张艳.用系统论思想培养21世纪工科院校的大学生[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8,(1).
(责任编辑:宋秀丽)
关键词:工程图学;教学内容;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平山(1979-),男,山东日照人,黑龙江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讲师。(黑龙江哈尔滨15002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53-02
工程图样是表达和交流设计、制造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技术资料,被喻为“工程界的技术语言”。[1]工程图学是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能力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学过工程图学课程的理工科大学生就必须具备绘制和阅读机械工程图样的能力。学生对工程图学课程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学习效果。然而,笔者讲授非机械类专业的工程图学多年,深知学生学习过程的辛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反应是难。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带着兴趣学习,使课程由难变易,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积累和工程图学课程的特点,对工程图学的教学改革开展了尝试和探索。
一、教学改革的目的
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高校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如何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当代社会需要的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适应性强的优秀人才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首要问题。[2]目前,一些学过工程图学课程的学生,无论在校生还是走上工作岗位的人员,就最基本的工程图样都无法绘制出来;更有甚者有些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机械设计的毕业生,还需要重新培训1~2年,才能设计出合格的图纸。出现这种问题,既有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素质下降、学时减少的原因,又有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滞后等问题,这两种因素是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要想改变这一不良现象,教师必须要对目前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
二、教学改革的途径
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管理层、教师和学生的配合,时间是漫长的,对于一门课程的改革同样如此。[3]不同专业的工程图学课程的学时不同,教学内容的增加和学时的压缩降低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针对笔者讲授的非机械类专业,调整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执行教学计划的核心,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来构建学生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内容体系。针对专业和层次的差异,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授课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收效显著。
1.优化教学内容体系
从实用性角度出发,对于非机械类专业工程图学中一些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内容要删除,如:画法几何中线、面相对位置的综合性问题、投影变换、展开图、截交线和相贯线的一般性问题等;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尽量减少各环节中内容的重复性,如:零件图和装配图中的技术要求和尺寸标注等;加强基本读图、画图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读零件图和装配图,利用模型教学手段,突出三面投影图绘制方面的教学,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增加AutoCAD绘图部分,要将计算机绘图和手工绘图相结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的绘图软件,主要是AutoCAD绘图(还有UG、Pro/E等),培养学生对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既增强了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2.改进教学方法
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学生的学习基础一般,同时原小合班改为大合班上课,导致师生间的交流不如以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所以学生成绩上不来。如果教师与学生多接触、交流沟通,学生就会对老师有好感,自然就会对课程有兴趣;同时尽量在课堂上把相关学习内容和作业讲完,避免课后让学生花费过多的时间学习,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需要强调的是工程图学这门课不同于其他课程,若大合班上课会不利于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如能改为小班上课,会加大教师的指导力度,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同时也会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改革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强化学生参与意识;采用“启发式”教育,教师在讲授课程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渗透一些高新技术和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作为实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能力。
强化基本功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利用制图室、模型室,让学生参观模型,在现场绘制一些基本体和组合体,反复练习绘图基本功,培养由三维到二维、再由二维到三维的思维能力。
加强徒手绘图能力的培养,以解决实际现场问题的能力。学生徒手绘制完图纸后,再使用AutoCAD绘制,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绘图效果和质量。
3.改革教学手段
在少学时的工程图学课程中,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理解较多的教学内容非常重要。目前,高校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取代板书绘图、教学模型、挂图等教学方式。多年的实践教学使得教师和学生都感受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多媒体制作清晰、画面灵活、声音优美和内容生动等增加了教学的感染力,提高了教学效果。但与此同时,多媒体不可避免存在不足之处,表现在讲授过程不够清晰,速度快,学生的思考时间短,或多或少制约学生的理解。因此,通过多年的教学感受和体会,笔者认为,改革教学手段就应该在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1)运用教学模型讲授依然是工程图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特别是在三维和二维的视图转化中非常有效,如: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读组合体三视图等。
(2)黑板板书及绘图也不能都省略,其过程清晰、学生易懂的特点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很大帮助,如:轴测图的绘制等。
(3)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但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对于有过程的内容可以使用软件做成动画在课堂上演示,如:三视图的形成、组合体的形成、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等。这样由静变动,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充分运用测绘室、模型室,供学生参观学习。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结合现场教学,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拆装一些部件和模型,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激发学习热情。
4.改革考核方式
当前,部分高校教师对于非机械类专业工程图学课程的考核只局限于期末闭卷考试。然而“一卷分数”定学生对本门课程掌握的程度过于局限和偶然。若给学生合理的评价就要将学生学习态度、平时大作业、小测验和期末考试等结合起来给出最终成绩。因此,笔者认为工程图学的教学考核方式要采用理论知识基本考核与实践能力重点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需要闭卷考试;针对学生绘制的零件图或装配图等大作业进行口试考核;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和学习质量就要在平时成绩中体现。三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40%、40%、20%,从而可以比较全面地衡量出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程度。
三、结束语
以人为本,学校对应的“人”是学生,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也要为学生这个“人”服务,教师在执行教学改革时,无论哪一门课程的改革都是围绕学生为中心。[4]因此,为了让学生掌握工程实际中有用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对非机械类专业工程图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
结合非机械类专业工程图学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教育引导: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手段;逐步淡化学生对分数的追求意识,转为对知识的追求,重在对制图与识图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多数在工程技术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并非仅仅是想象能力和思维问题,更重要的是工程态度和习惯问题,故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严谨制图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大连理工大学.画法几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马金平.对《工程图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正德学院学报,2009,(2).
[3]刘元林,等.面向21世纪对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吉林工学院学报,2001,(3).
[4]张艳.用系统论思想培养21世纪工科院校的大学生[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8,(1).
(责任编辑:宋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