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F-FDG PET/CT和电子内镜测定食管鳞状细胞癌长度的比较

来源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dao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与电子内镜测量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长度的差异性,并确定PET显示ESCC长度的最适SUV阈值.方法 前瞻性选择24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ESCC患者入组(男19例,女5例;中位年龄59岁;TNM分期Ⅱ期3例,Ⅲ期14例,Ⅳ期7例).治疗前行18F-FDG PET/CT显像,SUV分别取2.0、2.5、3.0、3.5及35%、40%、45%、50%、55%SUVmax为阈值扣除本底,测量食管肿瘤长度,并分别标记为L2.0、L2.5、L3.0、L3.5、L35、L40、L45、L50和L55.患者PET/CT显像1周内行电子内镜检查,确定食管病变在体长度(Lst),并与PET/CT显示长度比较(配对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原发肿瘤SUVmax为14.51±5.72,Lst为(5.27±2.45)cm.所测病变长度从大到小依次为L2.0、L2.5、Lst、L3.0、L3.5、L35、L40、L45、L50、L55.仅L2.5[(5.65±2.59) cm]和L3.0[(5.11±2.51) cm]与L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1.74和0.76,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L3.5、L2.5、L3.0与Lst的r值较高,分别为0.935、0.920和0.919,均P<0.01.原发灶SUVmax<15时,L2.5、L3.0、L35与Ls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95±2.76)、(4.45±2.50)、(4.42±1.85)和(4.82±2.14) cm;t =-0.439、1.299和2.011,均P>0.05],且L2.5与Lst的相关系数最高(r=0.953,P<0.05);SUVmax≥15时,仅L3.0与L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1±2.61)和(5.67±2.64) cm;t=-0.897,P>0.05],两者r值为0.791.结论 对于原发灶SUVmax<15的ESCC,确定原发肿瘤长度的最适阈值为SUV 2.5;对于原发灶SUVmax≥15者,SUV 3.0为阈值所测量的长度可能更接近电子内镜所测的肿瘤在体长度,但尚需扩大样本进一步验证。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患者女,60岁,2009年体格检查发现肝、脾多发占位,外院18F-FDG PET/CT检查示:肝、脾多发占位及全身骨骼多发成骨性高密度影,但均未见18 F-FDG代谢异常增高,考虑为良性病变,未予治疗.本次就诊前十余天患者出现肩背部疼痛,并进行性加重,伴活动障碍,无晨僵,体温37.5~38.5℃,无双手小关节肿痛.门诊以“风湿性多肌痛”收住院.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237.6(正常参考值0~10
期刊
为进一步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组织抑制因子(TIMP-2)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慢性肝炎和肝硬化肝组织中MMP--2和TIMP-2的表达及分布状态,并作定位及半定量分析。
期刊
<正>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发病率低,属罕见病。WD导致体内过多的铜沉积于肝脏、大脑、角膜、肾脏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