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地理情境教学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gaozai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当前最为符合要求的是主体教学理念,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与具体的情景进行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思维。主体教学理念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地理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科学素养;情境教学研究;初中地理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通过学习活动获得的知识内容、能力提升及学习习惯等良好态度的养成,利用所学知识能力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等。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指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在日常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地理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以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素养及品格的变化。我们在进行教育教学时要充分理解地理核心素养所蕴含的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地理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学习的地理理论知识、获得的技能及实践能力、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以及对地理学习活动的态度等。
   一、借助工具,帮助学生理清空间解题思路
   地图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非常重要,也是学习地理的一个十分有效的工具,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无法看懂地图导致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降低,这是学生空间分析能力不足导致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理清空间解题的思路,从对地图的观察到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形象记忆,学会使用地图,帮助学生学好地理。
   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空间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进行,例如,在学习中国地图时,教师可以先从世界地图中简略地讲解中国的位置,让学生有个大致的印象,然后再对中国地图进行详细的讲解。同时教师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教具进行,可以使用地球仪进行讲解,可以更加直观地让学生掌握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特点等,然后再投射到平面的世界地图上,帮助学生更加简单、快速地掌握中国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之后再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中国地图上不同的地形、不同的经纬度、不同的气候环境等,帮助学生理清空间思路。
   二、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学生实践或者总结经验后获得的知识相结合可以大幅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和现实性,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和多媒体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向及方法,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地形”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的地形图片,更加直观地让学生观察地形的特点,之后利用视频将不同地域中人们生活的不同景象进行展现,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地形、地貌给生活带来的影响,更加容易获得地形、地貌特点及产生的影响。学生面对多媒体呈现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学习兴趣会不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之后,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地形如今的状况有选择地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了解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样一节课下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取理论知识,同时直观的教学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问题探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初中地理知识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内容难度不是太大,但是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学生需要学习地图,掌握空间思维,要记忆不同地形的特点,要学习经纬度,要掌握气候变化特点等知识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分散的。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梳理和整合,帮助学生更加方便、快捷地记住更多的知识内容,促进对地理知识的学习。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梳理出一个框架,形成有序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学习“长江三角洲地区”时,教师可以从地形、气候、经纬度、风土人情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在对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学生思考问题后,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直观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将课本内容与之进行结合,逐渐解决出现的问题,梳理出解题思路及知识框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中的情境教学研究对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养成地理核心素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广大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将原有的经验和科技进步带来的教育科技不断地进行结合,获取更多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地理核心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品仪.初中地理情境教学中主题情境的构建与效益探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10):38-40.
   [2]李品仪.例谈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地理主题探究式情境教学:以“寻找中华鲟”为例学习“长江”一课[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12):18-20.
   [3]刘明飞.创设游戏化情境,助力互生式教学[J].地理教学,2019(4):32-33,37.
其他文献
摘 要:美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并不是专业性较强的美术知识,而是在核心素养的模式下,将美术知识和生活联系一起,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美术的美。在核心素养理念下,美术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引导学生在绘画的时候融入自身的情感,并借助各类资源,使学生能够在美术中发现生活的美,感受生活的美。   关键词:美术课堂;核心素养;课堂评价   初中美术课对学生艺术气息的培养至关
摘 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习惯,更能培养其良好的品德修养。小学生正处于启蒙教育阶段,其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特别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对其思想、行为、品德等的引导至关重要。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令人受益的故事,其内容可以对小学生的行为、思想起到教育引导作用,形式也比较容易让小学生接受。首先分析目前小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并指出其形成的原因,继而针对性地提出利用传统故事帮助小学生
摘 要:教育,首先是人学。成功的教育,必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和差别。心中有学生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看见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关注并尊重孩子的差异,因材施教;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充分选择的权利,构建选择课程,促进个性发展;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生态,在自然的状态中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用文化熏陶、感染和浸润。   关键词:真教育;因材施教;选择课程;教育生态   “啊——!”一声刺耳而惊恐的
摘 要:在小学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导每名学生接受良好的清洁卫生教育,讲究个人卫生,是教师的工作重点,同时也是小学校园卫生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但是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而通过校园对班级、教师以及学生的共同管理和量化的卫生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卫生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有良好的收获。对此,从学校卫生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措施。   关键词:学校卫
摘 要:小学语文是一门具有强烈艺术性的学科,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语言艺术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如何运用语言艺术来进行教学是当下教师需要积极探索的,因此,主要讲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艺术的应用。   關键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小学语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和正确地理解、掌握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教师在语言规范运用中用潜移默化的形式
摘 要:小学作为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基础阶段,对培养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其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对学生个人品质和思想的培养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将其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能够更好地优化小学语文教学,同时也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中国历史
“在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微笑,我们还需要什么呢?”这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一句话。可见,微笑同阳光、空气和水一样重要。教育需要微笑,学生需要面带微笑的老师,因为多一点微笑就是多一点关爱。   这学期,有一位同事休假,我便在中途接手了她带的班。第一次走进教室,一张张稚嫩活泼的脸庞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他们对我的到来充满了好奇,立刻跑下座位围到我身边来,有的拉着我的衣角,有的则急切地喊着“老
期刊
摘 要: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明确提出要在生活中寻找教育,也明确了“为生活而教育”这一理念,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从思想认识上做出转变,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基于此,将对生活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的重要性   语文作为初中阶段的基本学科之一,能帮助学生奠定学习基础,初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生年龄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