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昔今对比中震撼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ong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为一条瀑布举行葬礼,特殊。总统亲自主持,就更特殊了。这为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塞特凯达斯瀑布,探寻原因。
  二、昔今对比,共鸣震撼
  1.出示描写昔日塞特凯达斯瀑布的主要文字: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
  2.指名读。
  3.引导学生读出画面。
  师:会写作的人往往会把看到的画面变成文字,会读书的人往往能把看到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画面。读了这段话,你的脑海中是不是也出现了一幅幅画面?
  生:我看到了一个流量很大的瀑布。
  生:我从“汹涌”这个词中看到了悬崖上水翻腾激荡。
  ……
  师:你们知道这个瀑布有多大吗?
  生:我课前查资料知道塞特凯达斯瀑布有114米高,流量最大时,每秒钟有1万3千多立方米的水流下来。
  师:114米,大约有40层楼那么高。(学生不禁纷纷咂舌。)
  师:除了看到的,同学们还听到了什么?大家再读一读这段文字。
  生:我仿佛听到了河水从悬崖上流下时的声音。
  师:这个声音怎么样?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
  ……
  师:谁查到有关塞特凯达斯瀑布声音的资料?
  生:塞特凯达斯瀑布流下时发出的声音在40公里之外都能听见。
  师:当我们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幅幅画面的时候,就能把文章读活了。谁来读?(学生读得有声有色)
  4.引导学生读出气势。
  5.引导学生读出感情。
  师:游客们流连忘返什么呢?他们会说什么,做什么呢?同学们想象一下,不要急于表达,组织好自己的语言,把话说美了。
  生:孩子们在瀑布前尽情地嬉戏,他们还打起了水仗呢!
  ……
  齐读描写昔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雄伟壮观的句子。
  6.引导学生想象今日之景。
  师:巴西人为之骄傲,为之自豪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现在是什么样呢?(伴随悲凄的小提琴音乐,出示: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
  师:那波涛汹涌的河水,那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看到了吗?我们看到的是——
  生难过地齐读。
  师:那咆哮而下、震耳欲聋的声音听得见了吗?现在它是——
  生难过地再齐读。
  7.找出枯竭的原因。
  师:是谁?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周围的许多工厂用水毫无节制,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沿河两岸的森林被乱砍滥伐,又造成了水土大量流失。
  齐读第4小节。
  师:读这段话时,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
  生:我听到了“吱吱”的电锯声和伐木工人的笑声。
  师:塞特凯达斯瀑布这位生命垂危、奄奄一息的老人只能深层地叹息、伤心地哭泣,它有许多话要对人类说呀!它会说——
  生:人类呀!请你们珍惜水资源,不然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你们的眼泪。(掌声)
  ……
  8.感受人们的心情。
  师:看着青春不再、伤痕累累、奄奄一息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在瀑布前嬉戏的孩子他心里——
  生:很难过。
  师:曾经在瀑布前找到灵感的诗人,今故地重游,他——
  生:完全找不到感觉了。
  师:曾经在瀑布前引吭高歌的歌唱家,今又故地重游,他——
  生:唱起了悲伤的歌。
  师:曾经在瀑布前嬉戏玩耍的孩子,从电视上看今天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他——
  生:伤心地哭了起来,连声问妈妈:“为什么?为什么?”
  师:不仅是巴西人,所有有良知的人们是多么痛心啊!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看谁最能感动我们。
  生读。
  三、再现情境,明理导行
  师:巴西人特意为这条曾经令他们骄傲和自豪,如今却生命垂危、奄奄一息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了一个葬礼。在葬礼上,——(齐读最后一节)
  师:现在,我们该明白菲格雷特总统举行这个特殊的葬礼,目的就是号召人们——
  生: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师:菲格雷特总统的演讲饱含深情,动人心弦。如果你是总统,对着巴西人民发表演说,你会怎么说呢?
  生写。
  生演讲。
  师:刚才同学们的演讲饱含深情,道出了巴西人,也道出了所有保护环境的人们的心声。同学们,让我们记住塞特凯达斯瀑布消亡的教训,不让悲剧重演!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又充满着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越感兴趣,自学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确求知欲,发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小学《品德与社会》(北师大版1第九册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懂得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增进爱国主义的情感、态度和民族自豪感。  2.行为与习惯: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增进对于祖国的责任感,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积极参加学校或社会组织的庆回归、促统一的活动。  3.知识与技能:知道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教学秉承这样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美丽的童话——《去年的树》(板书课题),课文写的是一对好朋友之间的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无论是低年级学生还是高年级学生,这些天性是孩子所必需的。有时候我们老师对于这些天性往往很是头痛,如果身为老师的我们能多动动脑筋,运用孩子们的这些天性来帮助我们教学的话,音乐课的课堂气氛在高低年级的差别就不会那么大了。    一、把握天性,精设方法    老师们都知道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音乐老师往往能很好地利用低年级学生的这一天性来辅助课堂教学,把学生的好动转化为音乐课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章,在文章中徜徉,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喜爱学习语文的目的,从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情商以及质疑能力等。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徜徉呢?本文拟就此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在徜徉中培养语感  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学生借助教师创设的情境走进文章以后,学习兴趣需要保持。因此,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学生的良好心态,引导学生在文章中
数学是最为神奇的世界,面对数学世界,孩子有着我们无法想象的好奇。在小学学科中,数学是最富有魅力的,其原始的吸引力几乎是无以复加的。特别是数学对问题解决的巨大功能,使学生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是最为神奇的世界。既然数学这么神奇,好奇心这么重要,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呵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呢?  一、创境,激奇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必须把握好时机,创设一定的情境让
《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的文笔细腻、清晰,语句优美、流畅,是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好材料。本课学习的重点是背诵第四、五自然段,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教学前,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围绕这一重点,理清了教学思路,即内容以“泉”为主,不要庞杂无序;形式以读为主,不要处处设问;方法以悟为主,不要逢词必解。就《鼎湖山听泉》第四、五自然段的教学为例,谈谈我们在教学时的一些体会。  一、精心设计读书意境,启动学生
学习对象:小学一年级  学习内容:  1.身体柔韧性练习;2.游戏:划小船。  学习目标:  1.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  2.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能用肢体动作表示数字、字母、图形等不同的造型;  3.注重同伴间的协同配合,培养合作精神和积极思维、勇于实践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能用各种身体动作表示数字、字母等内容。  教学难点:开拓思维,启发联想,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创新设计。  教学流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 “三失”现象仍比较严重:一是“失语”。习作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自主精神被压抑,创新能力被遏制,对广阔的农村生活无动于衷,缺少表达的欲望。二是“失真”。教师忽视学生多渠道的语言积累,学生习作不是表达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是为了“任务”和“分数”,结果导致假话、大话、套话泛滥,有的学生干脆抄作文选,糊弄教师。三是“失情”。不少农村学生习作缺乏真情实感,无情可抒,
评价文章的标准虽然有所不同,但“有真情”无疑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只有用灵性浇注、用智慧创作、用真情凝聚的文章,才能成为好的文章。好的文章余味无穷,让读者拍案叫绝;好的文章洋溢真情,让读者与作者同喜同悲。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怎样才能达到“有境界”?唯有“情动于中”,方能“形之于言”。有了情,对生活原先不敏感的心就会变得敏感起来,就会在心底涌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