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较早接受了野兽派等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女画家,关紫兰在中国油画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位具有开拓意义的画家,但由于其极为有限的资料和画作使得对这位油画史上“失踪者”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等待美术史学者去发掘。
2007年初,上海一家老字号的照相馆因地下室水管爆裂,意外地发现了两万多张珍贵的老照片,在社会上引发轰动,而其中一位风姿绰约的女性照片被误认为是影星阮玲玉而刊登在报纸上。直到照片上人物的家属纠正后才得知此人并非阮玲玉,而由此引发的新闻,也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一位在美术史上几近失踪的早期油画家——关紫兰。
1998年,油画《少女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选中,参加在美国纽约举办的“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展览”,这幅画的作者是参展画家中唯一一位女性,人们为之惊讶,不过当时该作者——关紫兰已经去世13年了。
1903年1月关紫兰出生在上海,父亲关康爱是当时颇有实力的纺织业商人,富裕的家境为她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十几岁时关紫兰便考入上海神州女校图画专修科,在那里接触到色彩学、透视学和素描等美术课程,受到了良好的美术启蒙。其后在她的艺术道路上出现了一位重要的引路人——陈抱一。陈抱一是老一辈的油画理论家、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中国美术的发展和改革。在他的鼓励下,关紫兰转入中华艺术大学进行深造。陈抱一则在这所学校任校务委员会主席兼洋画系主任,关紫兰在校期间勤勉学习绘画技艺,画风日趋成熟的同时还接触到了野兽派绘画。
1927年6月,中华艺术大学举行美术展览会,展出了师生作品200余幅。其中就有关紫兰的画作,当时中国第一份畅销画报,上海的《良友》杂志也报道了这位美女画家。开明的父母想让她去法国继续深造绘画技艺,可陈抱一认为近代日本是中国近代新型的知识分子窥望和学习西方现代文化的驿站,不必舍近求远赴西洋,于是在老师的建议下,1927年24岁的关紫兰乘船抵日,不久在神户市她便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这次展出的作品以油画为主,还有一些素描、水彩将近50幅。画展受到日本民众热捧,以至于每天都不得不延长闭馆时间。
关紫兰的作品用笔放纵,造型浑朴,色彩率意,深得野兽派精髓。被日本油画界称为“中国闺秀女油画家”。其作品《水仙花》更是在1930年被印制成明信片在日本发行。这对于一个涉足日本画坛才两三年的外来者,又是一位女性画家而言,是殊为不易的。
1930年关紫兰从日本留学回国,是年夏天在上海华安大厦举行个人画展,观者如潮,甚至时任民国财政部长的宋子文先生也莅临开幕现场。诸家媒体争相报道介绍她的绘画作品,他们不约而同地都把注意力放在她的作品和才情上,关紫兰把野兽派风格移植到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其画作色彩讲究、形体严谨,也极富形式感与张力。其新颖的绘画面貌,自由奔放的用笔,雅致鲜艳的色彩,与当时主流所倡导的“写实主义”风格截然不同。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欣赏关紫兰的作品,会发现她笔下无论静物、风景、还是肖像题材都有很浓郁的日本绘画的特色,唯美中透着淡淡的哀伤。
绘事之余,这时的关紫兰也在上海唏阳美术院任教。唏阳美术院是画家陈抱一于1929年创办的,地址设在位于江湾的陈抱一宅邸“陈家花园”,学院吸收热爱美术并有绘画基础的青年人,以培养有较高绘画水平的人才。唏阳美术院开办一年后关闭,关紫兰则开始了其职业画家的生涯,她的成名作主要有《少女像》、《秋水伊人》、《慈菇花》、《小提琴》等。
1938年关紫兰第二次留学日本。1941年回国时,她的画风又有所变化,不仅淡化了原来粗犷、变形的画风,还糅进了写实的表现手法,使绘画作品看起来纯净、明快。画家所作以人物肖像为主,且善于运用装饰性纹样,增加作品的节律感。画作中透出东方女性端丽和大方的气质,关紫兰喜欢把复杂的造型简约化处理、其笔触粗犷、简约、色彩明丽且多施原色,可以看出她在日本留学期间受到法国后期印象派和野兽派的影响,兼具中国民间艺术的色彩和造型。
关紫兰一直喜欢画女人肖像和花卉,像是在画自己的人生,从少女到妇人再到母亲,从青涩、张扬到内敛。执着于绘画的女画家直到35岁才嫁给一位梁姓医生,婚后画家的感情生活如同她本人的画作一样简单美好,没有一点绯闻,这在今天看来是如此难能可贵。而在她的引路人陈抱一由于拒绝投靠日本人而在晚年经济陷入困顿之时,画家也一直默默资助着老师度过了艰难的时日。
新中国成立后,关紫兰选择留在家乡上海。这时期她开始尝试画一些反映时代变化的新题材,并在1962年加入了上海市美协,定期参加美协组织的写生或创作活动。1963年又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虽年事渐高但画笔不辍,在这一时期画家留下了一批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画面明亮清朗、积极讴歌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
1985年,关紫兰因心脏病离开了人世。女儿梁雅雯回忆说:“母亲去世前嘱咐我们,不要哭,不要戴黑纱,不要开追悼会,把骨灰撒在西湖。说这样我们起码每年还可以去西湖玩一趟。”西湖可以说与画家有着很深的感情,是关紫兰一生去过次数最多、最为钟情的地方。其很多作品都与西湖有关:1927年的《悠闲》背景便是西湖。1930年创作的《秋水伊人》,更将自己完全融于西湖之中。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创作于1929年的《西湖风景》,更是纯粹以西湖为主题的作品,通过俯瞰取景,将西湖的秀丽景致尽入画中。
艺术家过世后,其家属向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捐赠了一批关紫兰的画作、生活照、毕业证书等相关文献,这批文物展示了关紫兰的艺术人生,也为研究近代中国油画发展史增添了珍贵的史料。作为较早接受了野兽派等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女画家,关紫兰在中国油画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位具有开拓意义的画家,但由于其极为有限的资料和画作使得对这位油画史上“失踪者”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等待美术史学者去发掘。
2007年初,上海一家老字号的照相馆因地下室水管爆裂,意外地发现了两万多张珍贵的老照片,在社会上引发轰动,而其中一位风姿绰约的女性照片被误认为是影星阮玲玉而刊登在报纸上。直到照片上人物的家属纠正后才得知此人并非阮玲玉,而由此引发的新闻,也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一位在美术史上几近失踪的早期油画家——关紫兰。
1998年,油画《少女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选中,参加在美国纽约举办的“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展览”,这幅画的作者是参展画家中唯一一位女性,人们为之惊讶,不过当时该作者——关紫兰已经去世13年了。
1903年1月关紫兰出生在上海,父亲关康爱是当时颇有实力的纺织业商人,富裕的家境为她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十几岁时关紫兰便考入上海神州女校图画专修科,在那里接触到色彩学、透视学和素描等美术课程,受到了良好的美术启蒙。其后在她的艺术道路上出现了一位重要的引路人——陈抱一。陈抱一是老一辈的油画理论家、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中国美术的发展和改革。在他的鼓励下,关紫兰转入中华艺术大学进行深造。陈抱一则在这所学校任校务委员会主席兼洋画系主任,关紫兰在校期间勤勉学习绘画技艺,画风日趋成熟的同时还接触到了野兽派绘画。
1927年6月,中华艺术大学举行美术展览会,展出了师生作品200余幅。其中就有关紫兰的画作,当时中国第一份畅销画报,上海的《良友》杂志也报道了这位美女画家。开明的父母想让她去法国继续深造绘画技艺,可陈抱一认为近代日本是中国近代新型的知识分子窥望和学习西方现代文化的驿站,不必舍近求远赴西洋,于是在老师的建议下,1927年24岁的关紫兰乘船抵日,不久在神户市她便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这次展出的作品以油画为主,还有一些素描、水彩将近50幅。画展受到日本民众热捧,以至于每天都不得不延长闭馆时间。
关紫兰的作品用笔放纵,造型浑朴,色彩率意,深得野兽派精髓。被日本油画界称为“中国闺秀女油画家”。其作品《水仙花》更是在1930年被印制成明信片在日本发行。这对于一个涉足日本画坛才两三年的外来者,又是一位女性画家而言,是殊为不易的。
1930年关紫兰从日本留学回国,是年夏天在上海华安大厦举行个人画展,观者如潮,甚至时任民国财政部长的宋子文先生也莅临开幕现场。诸家媒体争相报道介绍她的绘画作品,他们不约而同地都把注意力放在她的作品和才情上,关紫兰把野兽派风格移植到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其画作色彩讲究、形体严谨,也极富形式感与张力。其新颖的绘画面貌,自由奔放的用笔,雅致鲜艳的色彩,与当时主流所倡导的“写实主义”风格截然不同。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欣赏关紫兰的作品,会发现她笔下无论静物、风景、还是肖像题材都有很浓郁的日本绘画的特色,唯美中透着淡淡的哀伤。
绘事之余,这时的关紫兰也在上海唏阳美术院任教。唏阳美术院是画家陈抱一于1929年创办的,地址设在位于江湾的陈抱一宅邸“陈家花园”,学院吸收热爱美术并有绘画基础的青年人,以培养有较高绘画水平的人才。唏阳美术院开办一年后关闭,关紫兰则开始了其职业画家的生涯,她的成名作主要有《少女像》、《秋水伊人》、《慈菇花》、《小提琴》等。
1938年关紫兰第二次留学日本。1941年回国时,她的画风又有所变化,不仅淡化了原来粗犷、变形的画风,还糅进了写实的表现手法,使绘画作品看起来纯净、明快。画家所作以人物肖像为主,且善于运用装饰性纹样,增加作品的节律感。画作中透出东方女性端丽和大方的气质,关紫兰喜欢把复杂的造型简约化处理、其笔触粗犷、简约、色彩明丽且多施原色,可以看出她在日本留学期间受到法国后期印象派和野兽派的影响,兼具中国民间艺术的色彩和造型。
关紫兰一直喜欢画女人肖像和花卉,像是在画自己的人生,从少女到妇人再到母亲,从青涩、张扬到内敛。执着于绘画的女画家直到35岁才嫁给一位梁姓医生,婚后画家的感情生活如同她本人的画作一样简单美好,没有一点绯闻,这在今天看来是如此难能可贵。而在她的引路人陈抱一由于拒绝投靠日本人而在晚年经济陷入困顿之时,画家也一直默默资助着老师度过了艰难的时日。
新中国成立后,关紫兰选择留在家乡上海。这时期她开始尝试画一些反映时代变化的新题材,并在1962年加入了上海市美协,定期参加美协组织的写生或创作活动。1963年又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虽年事渐高但画笔不辍,在这一时期画家留下了一批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画面明亮清朗、积极讴歌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
1985年,关紫兰因心脏病离开了人世。女儿梁雅雯回忆说:“母亲去世前嘱咐我们,不要哭,不要戴黑纱,不要开追悼会,把骨灰撒在西湖。说这样我们起码每年还可以去西湖玩一趟。”西湖可以说与画家有着很深的感情,是关紫兰一生去过次数最多、最为钟情的地方。其很多作品都与西湖有关:1927年的《悠闲》背景便是西湖。1930年创作的《秋水伊人》,更将自己完全融于西湖之中。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创作于1929年的《西湖风景》,更是纯粹以西湖为主题的作品,通过俯瞰取景,将西湖的秀丽景致尽入画中。
艺术家过世后,其家属向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捐赠了一批关紫兰的画作、生活照、毕业证书等相关文献,这批文物展示了关紫兰的艺术人生,也为研究近代中国油画发展史增添了珍贵的史料。作为较早接受了野兽派等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女画家,关紫兰在中国油画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位具有开拓意义的画家,但由于其极为有限的资料和画作使得对这位油画史上“失踪者”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等待美术史学者去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