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激素缺乏症患儿和正常儿童屈光状态的比较研究

来源 :眼科新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zhenhui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生长激素缺乏症(GHD)患儿和正常儿童屈光发育情况并探究生长激素缺乏对眼部屈光发育的影响,为该疾病导致眼部屈光发育异常的诊疗提供重要参考.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1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内分泌门诊确诊为GHD的6~13岁72例患儿纳入研究,作为GHD组.按年龄再分成4组,分别为6~7岁组、8~9岁组、10~11岁组和12~13岁组.将与GHD组的性别、年龄特征相匹配的70位(140眼)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按同样的年龄分段对对照组儿童进行分组.通过光学生物测量仪(IOLMas-ter)及睫状肌麻痹验光获得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度(SE)与角膜曲率.定量资料组间差异使用t检验,定性资料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GHD组患儿平均远视患病率为13.9%,对照组为11.4%,GHD组患儿的SE为(-0.59±1.39)D,对照组为(-0.86±1.44)D,GHD患儿的SE与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均呈负相关关系(r=-7.43、-4.55,均为P<0.001).结论 生长激素缺乏可影响儿童眼部屈光系统的发育,GHD患儿远视患病率高于正常儿童,眼轴长度较正常儿童的短,角膜曲率较正常儿童偏高.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高度近视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4月至2021年6月中山眼科中心收治的9例(9只眼)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及疗效,随访(4.96±4.78)个月.结果:患者年龄(30.44±20.11)岁,屈光手术至发病时间(32.10±17.80)个月.4例(44.4%)马蹄形裂孔,1例(11.1%)萎缩性裂孔,4例(44.4%)巨大裂孔;9眼裂孔均位于赤道部前,除2眼(22.2%)为单个巨大裂孔,
目的 探讨亚砷酸联合环磷酰胺、沙利度胺、地塞米松(CTD)化疗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使用亚砷酸联合CTD化疗方案治疗的32例既往多次化疗后复发或多次化疗未缓解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体反应率(ORR)、临床获益率(CB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体生存期(OS)、不良反应.结果 32例患者全部能评价疗效,ORR为53.1%(17/32),CBR为68.7%(22/32);15例既往接受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的患者应
目的 观察体外膈肌起搏器(EDP)联合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辅助重症颅脑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9月在金湖县人民医院行重症颅脑手术后入住ICU的患者,共50例.术后脱离呼吸机机械通气后,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2组(n=25):HFNC组和HFNC+EDP组.HFNC组给予HFNC序贯治疗;HFNC+EDP组在HFNC序贯治疗基础上加用EDP治疗.记录患者脱离呼吸机后0、1、12、24、48 h的氧合指数(OI)、脱离HFNC时间、膈肌移动度.记录患者入住ICU时间,出ICU时格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随着病程延长,疾病最终可能演变为复发、难治的情况.近几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临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治疗方法也逐渐增多,细胞疗法、免疫疗法等逐渐成为常用治疗措施.除此之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CAR-T等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减轻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因此,明确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开发新型的治疗药物与治疗方法是其未来的研究方向与重点.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在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患者中应用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到2020年5月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的患者17人为研究组,采用OCTA系统软件工具,以μm为单位测量视网膜固视点和黄斑中心凹之间的距离,同时收集非斜视、弱视且中心注视健康者17人为对照组,并分析受试者的浅层视网膜血管丛的黄斑中心凹血流长度密度(vessel length density,VLD)、灌注密度(p
随着微创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的广泛开展和手术技术的提高,患者对手术后视觉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白内障是PPV术后最常见并发症,而具有玻璃体切除史的白内障患者屈光变异大,预测难度高.本文综述了生物测量误差、人工晶状体屈光力计算公式选择以及有效晶状体位置预测等影响有玻璃体切除手术史的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的主要因素,旨在为降低这一类特殊人群白内障术后屈光误差提供参考.
目的 探究MicroRNA-4516(miR-4516)、MicroRNA-198(miR-198)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B)Y79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行眼球摘除术治疗的35例RB患儿的肿瘤组织及30例正常视网膜组织标本,比较肿瘤组织、正常视网膜组织和Y79细胞中miR-4516、miR-198的表达水平.脂质体转染法建立miR-4516、miR-198过表达组(miR-4516-mimics组、miR-198-mimics组)、抑制组(miR-4516-inh
脂质代谢异常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能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被认为是致盲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研究认为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等血脂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黄斑水肿的进展有关,降脂药物的应用能够延缓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展.随着色谱分离和质谱分析等脂质组学分析方法的发展,除了常规的血清脂质标志物以外的各种脂质成分也被发现可能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展有关.现总结脂质及其衍生物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阐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脂质代谢治疗的潜在靶点和前景.
目前,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近年的临床试验显示出巨大的治疗前景,包括饮食疗法、抗体疗法、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和激光治疗等.本文就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病理特征、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等进行述评,以期为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人视网膜缺乏再生能力,其功能失代偿后,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是防盲治盲的难点问题.近十余年来,得益于视网膜类器官研究的长足发展,从“培养皿”中获得视网膜成为了现实,是研究视网膜发育和疾病的分子机制、药物筛选及细胞替代治疗的有力工具.封面展示的是经过36周序列诱导分化后,人胚胎干细胞在培养皿中重现了视网膜发育过程,最终分化为含有视锥细胞(绿色)及视杆细胞(红色)的视网膜类器官.这些感光细胞有序地排列在视网膜类器官外侧,形成类似体内的外核层组织结构,表达成熟感光细胞的分子标志物,并且发育出典型的内节、外节亚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