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本一介武夫,却让私立南开大学成为国内一流名校。
他是最早将奥运概念带入中国的先驱人物,是力促刘长春参加奥运会的主导人物。他就是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的“南开先生”张伯苓。
1889年,13岁的张伯苓考上了北洋水师学堂驾驶班,憧憬着投身海军的强国梦。这所中国近代第一流的海军学校不仅免交食宿费,而且月供4两白银,总教习是著名思想家严复。5年后,他以“最优等第一”的成绩毕业。
1903年、1904年,张伯苓两次航海东渡,考察日本教育。考察期间领略了日本对教育的重视及办学规模和教育方法,深受震撼。他感到:“知彼邦富强,实由于教育之振兴,益信欲救中国,须从教育着手。”1904年10月,敬业中学堂成立,28岁的张伯苓担任学堂监督(校长)。1907年正式定名南开中学堂。张伯苓吸取美国、日本的教育经验,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形成了一支要求严格、风范可钦的教师队伍。学校稳步发展,不久就成为中国北方最著名的中学,各地学子包括美国、南洋的华侨子弟都慕名而来。张伯苓成为声誉卓著的新教育倡导者。
1919年,张伯苓要办大学,为此他辞去南开中学校长职务,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师从杜威等名师。课余,他先后参观考察美国大学和中小学近50所,特别注意考察私立大学,研究其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和最新教法。1919年5月,在新文化运动高潮中,南开大学主建筑动工,3个月建成。当年9月25日正式开课,周恩来成为首届新生之一。当年建校,当年招生,当年开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个奇迹。首届新生还没毕业,南开的好名声已传遍天下。
一百多年前的“奥运三问”振聋发聩,它成为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华民族百年奥运梦的起点。此后,张伯苓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着“奥运三问”。
早在一百多年前,即1907年10月24日,他在天津第五届学校运动会颁奖仪式上发表演说指出:“此次运动会的成功,使我对吾国选手在不久的将来参加奥林匹克运动充满了希望。”“我国应立即成立一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队”。1909年春天,赴欧考察归来的张伯苓又用幻灯机给大学生放映了第4届奥运会的照片。“奥林匹克”一词开始在中国流传。
1928年,张伯苓任名誉会长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派代表出席观摩了第9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1932年,张伯苓与张学良及体育协进会领导一起,积极支持短跑运动员刘长春赴洛杉矶参加第十届奥运会,并亲自为刘长春向国际奥委会报名,最终促成中国运动员刘长春和教练宋君复如愿与会,代表中国出征,写下中国奥运史的重要一页。
4年后,在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积极支持下,中国派出由141人组成的体育代表团,前往德国柏林参加第11届奥运会。然而,在短跑、中距离跑、跳远、铅球、铁饼、标枪等项目的比赛中,等待他们的结局只有一个:预赛即遭淘汰。
1945年抗战胜利,他组织召开体育协进会会议,申办第15届奥运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申奥活动。张伯苓为奥林匹克运动奋斗整整40年的历史证明,我们的奥运梦从一开始便与强国梦相联系、相重合:强国梦寄托于奥运梦,奥运梦依附于强国梦。为此他曾作出这样的预言:“奥运举办之日,就是我中华腾飞之时!”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感慨万千:“这个首次在北京举办的盛会,将圆一个中国人——张伯苓先生一个世纪以前表达的梦想。”
1951年张伯苓在天津病逝,亲人们收拾张伯苓遗物时,发现他的钱夹里仅有几元钱和两张戏票。张伯苓身后只有这区区几块钱。
(编辑:彭宇)
他是最早将奥运概念带入中国的先驱人物,是力促刘长春参加奥运会的主导人物。他就是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的“南开先生”张伯苓。
1889年,13岁的张伯苓考上了北洋水师学堂驾驶班,憧憬着投身海军的强国梦。这所中国近代第一流的海军学校不仅免交食宿费,而且月供4两白银,总教习是著名思想家严复。5年后,他以“最优等第一”的成绩毕业。
1903年、1904年,张伯苓两次航海东渡,考察日本教育。考察期间领略了日本对教育的重视及办学规模和教育方法,深受震撼。他感到:“知彼邦富强,实由于教育之振兴,益信欲救中国,须从教育着手。”1904年10月,敬业中学堂成立,28岁的张伯苓担任学堂监督(校长)。1907年正式定名南开中学堂。张伯苓吸取美国、日本的教育经验,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形成了一支要求严格、风范可钦的教师队伍。学校稳步发展,不久就成为中国北方最著名的中学,各地学子包括美国、南洋的华侨子弟都慕名而来。张伯苓成为声誉卓著的新教育倡导者。

1919年,张伯苓要办大学,为此他辞去南开中学校长职务,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师从杜威等名师。课余,他先后参观考察美国大学和中小学近50所,特别注意考察私立大学,研究其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和最新教法。1919年5月,在新文化运动高潮中,南开大学主建筑动工,3个月建成。当年9月25日正式开课,周恩来成为首届新生之一。当年建校,当年招生,当年开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个奇迹。首届新生还没毕业,南开的好名声已传遍天下。
一百多年前的“奥运三问”振聋发聩,它成为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华民族百年奥运梦的起点。此后,张伯苓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着“奥运三问”。
早在一百多年前,即1907年10月24日,他在天津第五届学校运动会颁奖仪式上发表演说指出:“此次运动会的成功,使我对吾国选手在不久的将来参加奥林匹克运动充满了希望。”“我国应立即成立一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队”。1909年春天,赴欧考察归来的张伯苓又用幻灯机给大学生放映了第4届奥运会的照片。“奥林匹克”一词开始在中国流传。
1928年,张伯苓任名誉会长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派代表出席观摩了第9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1932年,张伯苓与张学良及体育协进会领导一起,积极支持短跑运动员刘长春赴洛杉矶参加第十届奥运会,并亲自为刘长春向国际奥委会报名,最终促成中国运动员刘长春和教练宋君复如愿与会,代表中国出征,写下中国奥运史的重要一页。
4年后,在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积极支持下,中国派出由141人组成的体育代表团,前往德国柏林参加第11届奥运会。然而,在短跑、中距离跑、跳远、铅球、铁饼、标枪等项目的比赛中,等待他们的结局只有一个:预赛即遭淘汰。
1945年抗战胜利,他组织召开体育协进会会议,申办第15届奥运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申奥活动。张伯苓为奥林匹克运动奋斗整整40年的历史证明,我们的奥运梦从一开始便与强国梦相联系、相重合:强国梦寄托于奥运梦,奥运梦依附于强国梦。为此他曾作出这样的预言:“奥运举办之日,就是我中华腾飞之时!”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感慨万千:“这个首次在北京举办的盛会,将圆一个中国人——张伯苓先生一个世纪以前表达的梦想。”
1951年张伯苓在天津病逝,亲人们收拾张伯苓遗物时,发现他的钱夹里仅有几元钱和两张戏票。张伯苓身后只有这区区几块钱。
(编辑: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