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少儿武术的培训过程中,教师应当了解武术动作技能形成的机制,探寻学习规律并按照规律教学。同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是值得每一个武术教师去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武术动作技能的形成机制、技能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兴趣三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少儿武术 技能培养 学习兴趣 一般规律
中图分类号:G852.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2-078-01
一、武术动作技能的形成机制
这个过程主要分两个步骤完成。
(一)通过表象建立动作概念
武术动作的表象是对已经练习过的武术动作形象在头脑的再现,动作概念是对武术动作本质属性的概括。武术动作表象和动作概念是学生在技能练习中的活动定向,它是对活动方式为什么这样做的一种反映。
在训练中如何使学员头脑中建立正确的清楚的动作表现和概念是形成技能的首要环节。动作表象的形成是通过视觉产生的。示范动作是视觉表现形成的首要条件和基本途径。示范的作用就在于使学员通过视觉的活动形成所学的动作的视觉表象。
要提高示范的效果,首先示范动作要正确有序。一般是先进行整体动作的示范,然后进行分解动作的示范,再把各个动作连接起来进行整体示范;其次示范中配合适当的讲解,边示范边讲解,促使武术动作在学员头脑中形成表象。
(二)通过模仿和反复熟练的练习使动作技能形成
模仿是学员形成武术技能的基本途径。动作模仿是在形成动作概念和动作表现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1)学员最初掌握动作时,表现出动作呆板、不协调,多余的动作比较多;(2)动作感受较差,控制能力不强;(3)由于学员感觉的是新动作,所以注意的范围比较窄,感觉的准确性较低。
学生在这个阶段心理活动的主要特点是:意识调节作用降低到最低程度,注意的范围扩大了,肌肉运动感觉增强了,因此,教师在这个阶段要加强学员动作控制的训练,多增加语言方面的指导。
二、武术动作技能一般规律的探究
武术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包括阶段性规律和共同性规律。在阶段性规律中学员掌握武术动作技能要分三个时期。一是掌握局部动作阶段。学生初学武术技能时,一般是先练习个别动作,再把个别动作组成较少的动作单位,然后再联合成较大的动作单位,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动作。二是动作的交替阶段。学员在掌握了一系列局部动作之后,将个别动作联合成较小的动作单位,以实现动作的转换。三是动作的协调和完整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将各个动作联合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并固定下来,形成完整协调的动作系统阶段,通过以上三个阶段,学员的的武术动作技能基本形成了。
但是,学员对武术动作技能的掌握还需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达到正确、快速、协调、灵活、熟练的程度。在武术技能形成的共同规律中也分三个方面。
一是练习水平的上升先快后慢。教学实践证明,在一般情况下,学员在练习初期进步较快,经过一个阶段后就开始放慢下来。这是因为,由于练习初期,动作难度较小,比较容易掌握,所以进步较快;练习的后期,难度加大,就不容易掌握。还有个原因是:练习初期兴趣比较浓,练习时比较努力,随着练习时间的延长,重复次数的增多,会感到单调,兴趣降低,成绩提高就慢。对此,教师在训练中应采取多样的训练方式,使学员始终保持良好的训练热情。
二是练习成绩波浪起伏。学员在武术技能练习中,成绩时起时伏不稳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讲,与学员的生理、心理状况有关。如身体是否疲劳,注意力是否集中稳定等等。从客观上讲,主要是练习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内容难度加大等。以上情况都会出现成绩的波动,甚至出现成绩下降的现象。但这种退步是暂时的,待学员对技能进一步掌握时,成绩就会进一步上升。教师一旦发现学员出现这种情况,必须分析原因,及时指导。
三是练习成绩的停顿现象。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练习成绩在一定水平上徘徊不前。其原因:一方面是方式方法的限制。学生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练习武术技术,当成绩达到一定水平时,要进一步提高,就必须改变旧的活动结构和练习的方式方法。在旧的练习方法不适合技能的进一步提高,而又未找到新的方式方法之前,成绩就会出现停顿状态。一旦找到了新的有效的练习方法,就会出现突破现象,使学生成绩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了使学生在反复练习中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教师应教育学生树立严格训练,严格要求的指导思想,练习时间和次数安排要适当,同时要注意改进练习方法,以激发练习的兴趣;再就是心理影响,学生身体的疲劳,健康状况等都会有直接影响。疲劳也是造成停顿的重要原因,在疲劳的状况下,机体不能达到动作技能所需要的力量,疲劳还容易引起心理能量降低,产生不良情绪,影响练习效果。以上分析说明,武术技能练习中的这种“停顿”现象,是技能形成的的一个“突破口”,能够突破这个难关,武术技能训练水平就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否则将在一般水平上停滞不前,因此,当学生在练习中出现“停顿”现象时,教师要帮助分析找准原因,提高其信心,并指导他们改进训练方法,帮其突破这一难关。上述武术技能形成的规律,就普遍情况而言的,在个别情况下也有例外,不可千篇一律。比如,在掌握复杂、高难的技能时,可能不是先快后慢,而是先慢后快;而在掌握简单技能时,进步的快慢和先后比较一致。
三、改革教学,激发兴趣
(一)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学习武术具有现实的动因,就得使他们对学习武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改革教学训练,启发学生产生或强化内在需要。一般说来,当学生认识到武术的用途时,则会对学习武术产生间接兴趣,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身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生动性和深刻的逻辑性,就能引起学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改革教学训练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应做好两方面工作:其一是教学内容要丰富,力求观点正确,论理深刻,条理清晰,并有效地指导训练实践。教学实践证明,新颖的知识,丰富的内容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活跃思维状态。因此,教师应该选择新颖的观点新颖的事例、采用新颖的讲解方式进行授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使他们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产生或强化学习兴趣。其二是改革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克服,而且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所谓启发式,就是给学生提出一定深度的问题,并且发挥学生积极思考。由于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学生无法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轻易地解决它,这样就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需要。所以,教师应积极给学生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积极思维。
(二)适当开展竞赛,激励学习兴趣和进取心
开展学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竞赛过程中,不仅学员的肌力活动,意志力有明显的增强,而且获得自尊和追求好成绩的动机更强烈。同时竞赛的结果与集体和个人的荣誉紧密联系,从而形成强有力的动机,推动他们努力学习,刻苦练功,但是,开展活动竞赛要适当,竞赛次数过多,会给学生造成过分的精神紧张,影响正常的思维。同时要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强化学习动机,恰当的进行表扬奖励,批评惩罚可以使学生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增强学习信心和荣誉感,强化原有的良好学习动机,批评和惩罚可以促使学生提高自我要求的标准,树立较高的奋斗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及时的评价一般比不及时的评价效果好,当然教师的评价必须是恰当的,客观公正的,还要顾及学生的心理、性格等特点,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少儿武术学习技能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少儿武术 技能培养 学习兴趣 一般规律
中图分类号:G852.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2-078-01
一、武术动作技能的形成机制
这个过程主要分两个步骤完成。
(一)通过表象建立动作概念
武术动作的表象是对已经练习过的武术动作形象在头脑的再现,动作概念是对武术动作本质属性的概括。武术动作表象和动作概念是学生在技能练习中的活动定向,它是对活动方式为什么这样做的一种反映。
在训练中如何使学员头脑中建立正确的清楚的动作表现和概念是形成技能的首要环节。动作表象的形成是通过视觉产生的。示范动作是视觉表现形成的首要条件和基本途径。示范的作用就在于使学员通过视觉的活动形成所学的动作的视觉表象。
要提高示范的效果,首先示范动作要正确有序。一般是先进行整体动作的示范,然后进行分解动作的示范,再把各个动作连接起来进行整体示范;其次示范中配合适当的讲解,边示范边讲解,促使武术动作在学员头脑中形成表象。
(二)通过模仿和反复熟练的练习使动作技能形成
模仿是学员形成武术技能的基本途径。动作模仿是在形成动作概念和动作表现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1)学员最初掌握动作时,表现出动作呆板、不协调,多余的动作比较多;(2)动作感受较差,控制能力不强;(3)由于学员感觉的是新动作,所以注意的范围比较窄,感觉的准确性较低。
学生在这个阶段心理活动的主要特点是:意识调节作用降低到最低程度,注意的范围扩大了,肌肉运动感觉增强了,因此,教师在这个阶段要加强学员动作控制的训练,多增加语言方面的指导。
二、武术动作技能一般规律的探究
武术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包括阶段性规律和共同性规律。在阶段性规律中学员掌握武术动作技能要分三个时期。一是掌握局部动作阶段。学生初学武术技能时,一般是先练习个别动作,再把个别动作组成较少的动作单位,然后再联合成较大的动作单位,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动作。二是动作的交替阶段。学员在掌握了一系列局部动作之后,将个别动作联合成较小的动作单位,以实现动作的转换。三是动作的协调和完整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将各个动作联合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并固定下来,形成完整协调的动作系统阶段,通过以上三个阶段,学员的的武术动作技能基本形成了。
但是,学员对武术动作技能的掌握还需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达到正确、快速、协调、灵活、熟练的程度。在武术技能形成的共同规律中也分三个方面。
一是练习水平的上升先快后慢。教学实践证明,在一般情况下,学员在练习初期进步较快,经过一个阶段后就开始放慢下来。这是因为,由于练习初期,动作难度较小,比较容易掌握,所以进步较快;练习的后期,难度加大,就不容易掌握。还有个原因是:练习初期兴趣比较浓,练习时比较努力,随着练习时间的延长,重复次数的增多,会感到单调,兴趣降低,成绩提高就慢。对此,教师在训练中应采取多样的训练方式,使学员始终保持良好的训练热情。
二是练习成绩波浪起伏。学员在武术技能练习中,成绩时起时伏不稳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讲,与学员的生理、心理状况有关。如身体是否疲劳,注意力是否集中稳定等等。从客观上讲,主要是练习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内容难度加大等。以上情况都会出现成绩的波动,甚至出现成绩下降的现象。但这种退步是暂时的,待学员对技能进一步掌握时,成绩就会进一步上升。教师一旦发现学员出现这种情况,必须分析原因,及时指导。
三是练习成绩的停顿现象。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练习成绩在一定水平上徘徊不前。其原因:一方面是方式方法的限制。学生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练习武术技术,当成绩达到一定水平时,要进一步提高,就必须改变旧的活动结构和练习的方式方法。在旧的练习方法不适合技能的进一步提高,而又未找到新的方式方法之前,成绩就会出现停顿状态。一旦找到了新的有效的练习方法,就会出现突破现象,使学生成绩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了使学生在反复练习中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教师应教育学生树立严格训练,严格要求的指导思想,练习时间和次数安排要适当,同时要注意改进练习方法,以激发练习的兴趣;再就是心理影响,学生身体的疲劳,健康状况等都会有直接影响。疲劳也是造成停顿的重要原因,在疲劳的状况下,机体不能达到动作技能所需要的力量,疲劳还容易引起心理能量降低,产生不良情绪,影响练习效果。以上分析说明,武术技能练习中的这种“停顿”现象,是技能形成的的一个“突破口”,能够突破这个难关,武术技能训练水平就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否则将在一般水平上停滞不前,因此,当学生在练习中出现“停顿”现象时,教师要帮助分析找准原因,提高其信心,并指导他们改进训练方法,帮其突破这一难关。上述武术技能形成的规律,就普遍情况而言的,在个别情况下也有例外,不可千篇一律。比如,在掌握复杂、高难的技能时,可能不是先快后慢,而是先慢后快;而在掌握简单技能时,进步的快慢和先后比较一致。
三、改革教学,激发兴趣
(一)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学习武术具有现实的动因,就得使他们对学习武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改革教学训练,启发学生产生或强化内在需要。一般说来,当学生认识到武术的用途时,则会对学习武术产生间接兴趣,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身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生动性和深刻的逻辑性,就能引起学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改革教学训练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应做好两方面工作:其一是教学内容要丰富,力求观点正确,论理深刻,条理清晰,并有效地指导训练实践。教学实践证明,新颖的知识,丰富的内容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活跃思维状态。因此,教师应该选择新颖的观点新颖的事例、采用新颖的讲解方式进行授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使他们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产生或强化学习兴趣。其二是改革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克服,而且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所谓启发式,就是给学生提出一定深度的问题,并且发挥学生积极思考。由于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学生无法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轻易地解决它,这样就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需要。所以,教师应积极给学生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积极思维。
(二)适当开展竞赛,激励学习兴趣和进取心
开展学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竞赛过程中,不仅学员的肌力活动,意志力有明显的增强,而且获得自尊和追求好成绩的动机更强烈。同时竞赛的结果与集体和个人的荣誉紧密联系,从而形成强有力的动机,推动他们努力学习,刻苦练功,但是,开展活动竞赛要适当,竞赛次数过多,会给学生造成过分的精神紧张,影响正常的思维。同时要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强化学习动机,恰当的进行表扬奖励,批评惩罚可以使学生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增强学习信心和荣誉感,强化原有的良好学习动机,批评和惩罚可以促使学生提高自我要求的标准,树立较高的奋斗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及时的评价一般比不及时的评价效果好,当然教师的评价必须是恰当的,客观公正的,还要顾及学生的心理、性格等特点,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少儿武术学习技能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