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从来多薄命,好人一生难平安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yi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关于秦可卿的身份,红学研究者众说纷纭,作者明言其贱为弃婴,而众多读者更愿意相信她贵为仙女、公主。秦可卿慈孝亲善,温柔和平,兼具钗黛之美,是《红楼梦》里的美女一号。这种兼具人世间和非人间的美,寄托了作者所幻想的两种女性美的品格的完美融合。在幻灭的时代,无论是高贵的出身、美丽的容貌,还是温柔的性格,都改变不了秦可卿凄然别红尘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 秦可卿 好人 薄命
  
  一、多重身份锁迷雾,一样薄命落香尘
  近年来,关于秦可卿身份的笔墨纷争颇为热烈,红学爱好者能够欣赏到红学家们异彩纷呈的表现。本来,秦可卿的身世作者在第八回有交代:“父亲秦业现任营缮郎,年近七旬,夫人早亡。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长大时,生得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以贾蓉为妻。”很清楚,她是个弃儿,是养父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长大后嫁与贾蓉为妻。“弃婴说”当无异议,问题是可儿是谁的弃儿作者没有明说。或者是不便明说,或者是不必明说,或者是不敢明说。作者一改常态,刻意为秦可卿的一番掩饰,着实给读者留下了疑窦和想象的空间。再者,《清史稿》对“营缮郎”有这样一段说明:“工部尚书,左、右侍郎,俱满、汉一人。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郎中,宗室一人。营缮掌营建工作,凡坛庙、宫府、城郭、仓库、廨宇、营房,鸠工会材,并典领工籍,勾检木税、苇税。”[1]据此,秦业当为四品官。以贾府门第之尊贵,长孙媳妇仅仅是四品“营缮郎”收养的弃儿,自然会引起务求甚解者的猜疑。
  如果说“弃婴说”是真,那么“仙女说”就是幻。第五回中警幻仙姑“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恰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受托于二公,因对宝玉说:“今既遇令祖宁荣二公剖腹深嘱,吾不忍君独为我闺阁增光,见弃于世道,是以特引前来,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许配于汝……”由此可见,秦可卿是天女下凡,她的身份来历平添了神秘莫测的虚幻成分。曹公这一曲笔是他“满纸荒唐言”的重要一页,也使痴心读者更加难解“其中味”。
  于是便有了“公主说”——秦可卿是废太子胤礽的女儿,是一位贵为帝胄的格格。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联想丰富,推理大胆,用十年时间,建立了自己的“秦学”体系。应当肯定,刘先生的研究独辟蹊径,成一家之言,给红学研究带来新的启示。小说是虚构的,小说中的可儿尽管有生活原型,作者创作时也会有所譬喻,但人物形象毕竟是浓缩的典型,如果非要到现实生活中去找对应物的话,不止公主格格,那些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怕都在搜罗之列。“废太子胤礽的女儿”绝对代替不了秦可卿,绝对不是秦可卿的全部。更何况如果用历史的考证法去解读小说,我敢说,没有多少作家能心安理得地活得自在,即便没有“官府的文字狱”,来自身边的怨恨怕早就吃不消了。
  据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蔡义江在《诗人曹雪芹》里讲,曹雪芹的朋友们都不把他看作小说家,而把他看作伟大的诗人。的确,曹公是用一片至诚爱心在讲述那些女儿们的凄惨故事,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融入其中了。与其说《红楼梦》是小说,倒不如说是充满血泪的抒情诗。对于秦可卿,曹雪芹的欲言又止、欲罢不能让读者一头雾水,读者不妨就当作朦胧诗一样的鉴赏。说不清道不明未必就是力所不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心中的秦可卿都会不一样的,形象大于思维,这是艺术鉴赏的必然。或许这就是曹公故意模糊了秦可卿的出身的初衷,或许这就是维纳斯断臂般神秘的魅力,那么我们又何必试图去修复那残缺的美丽呢。
  总之,不论是尊贵如仙女、公主,还是卑贱如养女、弃婴,在大厦将倾的末世,什么样的出身都改变不了秦可卿“幻入华胥境”,凄然别红尘的必然命运。
  二、明媚鲜艳是仙子,袅娜纤巧兼钗黛
  南京大学潘知常教授认为:“‘金陵十二钗’里谁又应该是美女之冠呢?我相信,尽管《红楼梦》里存在着许多的不同意见,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却不存在任何的不同意见,所有的人的答案肯定都是完全一样的,肯定都是秦可卿。”[2]甲戌本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里面有回前诗,一共四句:“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3]“十二花容色最新”这一句够明白了:在十二金钗中,秦可卿是最漂亮的。
  秦可卿名列“金陵十二钗”正册,并且被作者奉为第一美女。首先,我们来看作者的叙述和评价。作者将她定义为警幻仙子的妹妹,是一位下凡的仙女,其美丽温柔当然是毋庸置疑的。第八回作者说她长大后“生得形容袅娜”,这秦可卿一定是一个小巧玲珑的美女。在《好事终》曲里的评价“擅风情,秉月貌”,是说她不仅明媚鲜艳,而且风流多情。其次,看剧中人评价,第五回中贾母说她“是个极妥当的人,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极温柔和平,乃众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甲戌对此侧批:“借贾母心中定评。”[4]能得贾母如此看好,当然非同凡响。第十回,秦可卿生病之后,尤氏对金寡妇说:“这么个模样儿,这么个性情的人儿,打着灯笼也没地方找去。”这是婆婆由衷的喜欢和赞美。第七回周瑞家的原本赞赏美人坯子香菱“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香菱之美毋庸置疑,她竟然惹得呆霸王为抢夺她打死了一条人命;我们反过来想一想,香菱再美,也不过有些蓉大奶奶的品格儿,那么秦可卿这尊真神的美便不言而喻了。
  更重要的,也是最值得读者玩味的是“兼美”一词。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子将“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许配给贾宝玉,宝玉见“其鲜妍妩媚有似宝钗;其袅娜风流,则又如黛玉”,引起内心强烈的震撼,产生了特殊感受。贾宝玉这一特殊感受让红学界不约而同地联想起另一个特别的影子,此处不作深究。第二十七回回目是:“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这里出现了杨贵妃、赵飞燕的名字,本回目也叙述了薛宝钗扑蝶、林黛玉葬花的故事,杨贵妃和赵飞燕分明影射薛宝钗和林黛玉。作者本来已经把所有的浓墨重彩都泼给了薛宝钗、林黛玉:薛宝钗是康健的美、端庄的美、贤淑的美、高贵的美、来自人间的美;林黛玉是绛珠仙草,病态的美、风流的美、多情的美、聪慧的美、神奇的美、来自仙界的美。而秦可卿竟然是兼美,兼具钗黛之美,兼具人世间的美和非人间的美。曹雪芹把天上人间的美色都慷慨奉送给她,足见情有所钟。秦可卿在太虚境中被唤作“兼美”,在曹雪芹女性审美体系中被尊为“至美”。“兼美”这一概念的提出,寄托了作者所幻想的两种女性美的品格的完美融合,是他对少女女性美的热情赞颂,体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寄托了作者的审美理想。真可谓用心良苦。
  秦氏在全书的人物中,占了几个第一。她是容颜最美者,又是最受上下人等喜欢的,还是最早看出家庭大事的,然而也却是最先弃世的。她短暂的一生,像天空中的流星,在黑夜里划出一丝亮迹。[5]
  三、慈孝亲密善解人,温柔和平最得意
  秦氏小名“可卿”,又名“可儿”,她的确不负“可卿”、“可儿”之名。“可”者,称人心,惹人爱也;“卿”者,“亲”也,善解人,平和易近也。“可卿”“可儿”是爱称,是昵称,尽管带有一点猥亵的感觉,但既然爱,就顾不得那些嫌疑。或许是耳濡目染的缘故,脂砚斋在批阅所爱之人精采的言行时,常常情不自禁地惊呼“可儿可儿”。
  如果撇开有悖人伦嫌疑的翁媳关系不论,单论改本后的秦可卿,那么秦可卿堪称完人。且看秦可卿死后众人的反应:“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这一段似乎可以看作是秦可卿为人处世的盖棺定论:奉亲孝,事夫敬,与人和,待下善。在秦可卿身上,曹雪芹几乎集中了中国古代贵族少妇所有的美德,秦氏俨然封建道德的完美化身。
  在作品中,作者对秦可卿的誉美之词是相当有分量的。不过,作者主要是通过剧中人物对秦氏的态度来侧面表现的。
  第五回,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极温柔和平,乃众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见他去安置宝玉,自是安稳的”。第十一回,贾母得知可卿病重,惋惜地说:“好个孩子,要是有些什么缘故,可不叫人心疼死。”“第一个得意之人”几个字的评价是十分难得的,贾母身边有很多聊天、玩牌、喝酒的闲客,秦可卿不止如此,她性行温柔,待人平和,行事妥当,是让老祖宗信任、放心,可以托付重大事情的后辈。
  第七回,平儿“知道凤姐与秦氏厚密,虽是小后生家,亦不可太俭……凤姐犹笑说‘太简薄了’等语”。平儿待秦氏的弟弟够厚实的了,凤姐还嫌不够,典型的爱屋及乌。第十一回,尤氏对凤姐道:“你是初三日在这里见他(秦氏)的,他强扎挣了半天,也是因你们娘儿两个好的上头,他才恋恋的舍不得去。”凤姐儿听了,“眼圈儿红了半天”。凤姐和秦氏是贾府里不可多得的连男子都比不上的能干媳妇,这“娘儿两个”私交甚厚,惺惺相惜。凤姐对秦氏的特别敬重和眷顾反过来也衬托了秦氏的贤德。
  第十回,婆婆尤氏说:“你且不必拘礼,早晚不必照例上来,你就好生养养罢。就是有亲戚一家儿来,有我呢。就有长辈们怪你,等我替你告诉。”“这么一个媳妇,这么个模样儿,这么个性情的人儿,打着灯笼也没地方找去。他这为人行事,那个亲戚,那个一家的长辈不喜欢他?”“你(贾蓉)不许累他,不许招他生气,叫他静静的养养就好了。他要想什么吃,只管到我这里取来。倘或我这里没有,只管望你琏二婶子那里要去。倘或他有个好合歹,你再要娶这么一个媳妇,这么个模样儿。这么个性情的人儿,打着灯笼也没地方找去。”“他这为人行事,那个亲戚,那个一家的长辈不喜欢他?所以我这两日好不烦心,焦的我了不得。”贾珍说:“媳妇忽然身子有好大的不爽快,因为不得个好太医,断不透是喜是病,又不知有妨碍无妨碍,所以我这两日心里着实着急。”第十三回,秦氏过世,公公贾珍“哭得泪人一般”,和贾代儒说道:“合家大小,远近亲友,谁不知我这媳妇比儿子还强十倍,如今伸腿去了,可见这长房内绝灭无人了。”以上足以证明,秦可卿奉亲孝。她对长辈的乖顺、孝敬几乎是无可挑剔的,从贾母到凤姐对她都十分疼爱,爱护有加。尤其是尤氏,她并不是秦氏的亲婆婆,但她对秦氏关爱备至,求医问药,照料宽慰,关切之意、焦急之情是很真切的。秦可卿和公公婆婆的关系处得如此融洽,理所当然贾珍和尤氏对儿媳妇非常满意。他们把秦氏“当自己的女孩儿似的待”,秦氏死后,尤氏“犯了胃疼旧疾,睡在床上”,贾珍则“哭得泪人儿一般”,“恨不能代秦氏之死”。他对贾代儒等说:“谁不知我这媳妇比儿子还强十倍。”“如今伸腿去了,可见这长房内绝灭无人了。”“说着又哭了起来”。对于秦可卿的丧事,他要“尽我所有”。谁都不会否认公公婆婆的关心和伤痛是感情的真实流露,秦可卿很好地解决了中国传统女性难以驾驭的与公公及婆婆关系的难题。
  秦可卿事夫敬。夫妻俩“从来没有红过脸儿”,相敬如宾,当妻子病重,贾蓉才会十分焦心。
  秦可卿为人和善,待下慈恩。一个人的慈善主要体现在“怜贫惜贱”上,作者对这一点没有细致地展开,只有一段简要的概括,秦氏死讯传出后,“家中仆从老小想她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然而在秦氏死后,丫鬟瑞珠竟然当即一头触柱而亡。在《红楼梦》里丫鬟以身殉主是个特例,独有秦可卿的那份恩德得以感召。就连小丫鬟宝珠“因见秦氏身无所出,乃甘心愿为义女,誓任摔丧驾灵之任”,而且发丧完毕以后就住到了庙里,发誓永远不再回来了。两个丫鬟如此忠义之行,如果不是情不得已,那么就成就了秦可卿的荣耀,是秦可卿人格的魅力赢得了名为丫鬟,实则情同姐妹的同样薄命的女儿的忠诚——尽管这是愚忠。
  秦可卿于上有孝,于中可亲,于下有恩,正如她自述的那样:“公公婆婆当自己的女孩儿似的待。婶娘的侄儿虽说年轻,却也是他敬我,我敬他,从来没有红过脸儿。就是一家子的长辈同辈之中,除了婶子倒不用说了,别人也从无不疼我的,也无不和我好的。”秦氏好人一个,可惜好人寿夭,因为那是一个美人幻灭的时代,作者就是要通过她美的毁灭来照出风月宝鉴反面的丑陋,这是她悲剧的必然。
  
  参考文献:
  [1]清史稿.1929.
  [2]潘知常.说秦可卿:第一美女的二十四小时.
  [3]甲戌本《红楼梦》第七回.
  [4]甲戌本《红楼梦》第五回.
  [5]胡晓明.秦氏之死与贾府盛极之衰.红楼梦学刊,1999,2.
其他文献
大家都叫她三姐儿,这一叫便叫了一辈子。  十四岁那年,三姐儿偷了家里的两个鸡蛋去找村东头的瞎子算命。  三姐儿报了生辰八字。瞎子坐在板凳上,掐了半天手指头,说:你想听好的还是坏的?  好坏都听,三姐摆弄着胸前的辫梢惴惴地说。  你是李家的三姐儿吧?瞎子问。  三姐点点头,是呀。  你娘年轻时可是远近闻名的一枝花哟。  你说这些干什么?  你娘还好吧?  你到底算不算?三姐儿火了。  三姐儿的脾气和
这里,有最前沿的语文教育理论文章;  这里,有名师最新研发的课堂案例;  这里,有一线教师最新的实践思考;  这里,有一群朗读爱好者为您朗读小学语文课文;  这里,有一群热爱写作的老师抒写他们的诗和远方;  这里,有一群书法高手与您一同沉浸翰墨香林,书写人生;  这里,有一群读书推广人为您推荐最适合学生和您阅读的优秀图书;  这里,还有一所所名校展示他们的办学风采;  ……  这里就是《小学语文教
2017年11月27日,康振生从陕西杨凌赶到北京,参加完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颁证仪式,又匆匆忙忙地赶回了杨凌。第二天一大早,他走进实验室,有条不紊地继续手上的工作,一如往常。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所在地。1978年2月,春寒料峭,21岁的康振生走进了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为恢复高考后该校植物保护专业第一届大学生中的一员。此后40年,杨凌成为他生命中一个尤为重要的坐标。在这里,他潜心
如果,人生可以选择,你将如何取舍?是想要做高居  枝头的花朵,傲视群芳?还是甘做朴实无闻的泥土,简单  一生?  我,一个平平凡凡的教师,只想在平凡的生活工作中谱写一段不平凡的乐章。也许它简单、琐碎,也许它没有惊心动魄的事迹,但它能触动成千上万人的心,它能让人们感受到幸福……  2015年底,在家休产假的我得到一个好消息,我有幸被学校推荐加入“庄晓兰名师工作室”。这个消息瞬间点燃了我的激情,虽然仍
神话,通过口口相传延续了它的存在与表现。一传十,十传百……神话故事就是这样在人与人的对话中流传开来,一直流传到今天。而在远古时候,对话则是我们的先民们最基本的交往方式,它的样态和过程都是开放的、生长的,也正因为如此,神话故事的魅力才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削减或消失。所以,今天我们仍用对话的方式走进神话世界,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一、在对话中实现故事分享  对话是一个群体相遇的事件,而神话就是在这样的
摘 要: 由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因为背负着原著书迷的巨大期望,大多为争议之作。《追风筝的人》亦是如此。该小说出版于2003年,旋即风靡全球,在全世界拥有千万读者。在2006年由梦工厂改编制作的电影中,小说大部分的元素得以保留,但是仍然因为电影与小说艺术手段和特点的不同,对其多重主题进行了相应取舍,有的突出,有的淡化。本文从二者结构、人物、情节和场景等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追风筝的人》
[摘要] 以网络、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介,眼下正以惊人的速度在青少年中蔓延。青少年接触新媒介日益频繁,各种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许多青少年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有因上网聊天而上当受骗的,甚至有包宿瘁死网吧的。现如今,新媒介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已经不容忽视,因此加强网络、手机的应用与管理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新媒介 青少年 负面影响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师:今天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画,请细细欣赏。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画上画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小船。  师:是的。这些小船也叫舟。(板书)这些不同风格的舟都出自现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之手。舟在吴冠中的生命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他所写的课文《父爱之舟》,我们一起来写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预习,你知道这里的“舟”指
摘 要: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居继清教授在其新著《立德树人视阈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中立足于“培育什么人,如何培育人”这一根本命题,从立德树人视阈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程进行了多维探索。该书视角新颖、重点突出、启发性强,以新的思路在新的高度提出了颇具特色的培育方法和践行机制,给人们提供了富有意义的思想启迪。  关键词: 立德树人 社
摘 要: 校园暴力问题,是当下校园中的热点问题。该问题,在日本社会中尤为突出。许多日本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反映了这一问题,希望能引起社会的关注。东野圭吾在推理小说《恶意》中,用大量篇幅描述校园暴力。作品通过对杀人事件的推理分析,呈现了校园暴力对日本社会的负面影响,以及校园暴力在日本产生的多重原因。  关键词: 日本小说 校园暴力 《恶意》  当今世界,校园暴力逐渐成为一个全球化的问题,亟待人们关注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