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因此,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势在必行。文章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大学教育逐渐普及的形势下,分析了当代民办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并结合其特有的办学机制,就如何培养具有本科学历应用型人才,剖析了现阶民办本科院校段英语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民办高校英语本科专业 课程设置 改革
一、前言
民办高校是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对高等教育多元选择的需要。同时,民办高校也是试图改革我国传统办学体制和模式一种新的探索,其目标是如何将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步转向与时俱进的新型教育模式,这不失为一种大胆的尝试。在民办高校成立之初,民办高等院校的独立灵活的办学机制对于英语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懂语言但缺乏专业知识的人在实际工作中会碰到种种困难,甚至无法适应工作需要。因此,外语教育顺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把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从以培养单纯的语言技能为主转变为以培养语言技能加专业知识为主,所以,英语专业的深度改革迫在眉睫。
二、傳统英语专业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1.课程设计不尽合理。大部分课程仍然以基础语言技能为主,仅在高年级阶段加设经贸等专业课程。但是英语教师普遍不熟悉专业外的知识,导致其在授课时无法发挥英语优势,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无从实现。
2.重视语言能力而轻素质培养。有些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以传授语言知识为重点,忽视创新素质培养,因此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3.重视理论教学而轻社会实践。由于实践机会有限,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很少有机会接触社会,理论与实践常常脱节,导致语言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较低,无法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
4.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学习方法陈旧。大多数民办高校仍未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学生只能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选课,缺乏自主权。在学习上主要还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未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受教学内容陈旧、师资水平等参差不齐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知识面不宽,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如何正确定位民办高等院校英语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专业化和实用化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上,对工具型外语类人才的需求已明显下降,而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同时还具备金融、法律、计算机、商贸等方面专业知识背景的英语类毕业生备受青睐,即使是翻译人才也需要具备相关领域内的特定知识。比如经济金融类行业中需要精通外贸英语,掌握国际贸易操作流程的人才;服务类行业中需要熟练掌握旅游英语及酒店管理英语的人才;高新技术行业中需要掌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英语人才等。从总体上看,在目前这样一个日趋多元化的环境当中,社会和市场越来越多地需要“英语 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民办高校应从准确定位出发,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对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和合理规划,致力于培养符合社会需就的复合型人才。
四、如何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1.低年级时要侧重基础课程,以便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外语学科的基础课尤为重要,学生的综合技能主要是通过基础课的教学训练而获得的,外语学科的分流培养是以基础课基本学完而且学生的语言功底扎实为前提的。因此,基础课的学时数务必要得到保证。
2.按不同的专业知识模块操作课程。在学生基础知识的平台搭建以后,从高年级开始按模块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比如,商务贸易模块、翻译模块、文秘管理模块等。学生按模块选课可以实现“以语言学知识,以知识带语言”的目标。
3.加强实践课程。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因此这些实践课程必须以英语的职业应用为核心,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选择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机关、学校、外贸公司进行社会实践。学校、学生和各实践单位应签订培养合同,以确保实践的质量。实践单位每半年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表现作出公正的评价,并记入学生的成绩档案。
4.选修课程设置应具有前瞻性。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就业观念势必会发生变化,自主就业将逐渐成为主流。英语商务方向可从拓宽就业渠道的角度出发,使学生在其学业结束之后,顺利地融入到不同的工作中去。
五、结语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外语类复合型人才,广大民办高等院校应当以此为契机着力调整自己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向,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把握社会前进方向,并争取为国家和社会输送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玉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3,(5).
[2]郑玉琪.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3]石云龙.多维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03,(5).
关键词: 民办高校英语本科专业 课程设置 改革
一、前言
民办高校是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对高等教育多元选择的需要。同时,民办高校也是试图改革我国传统办学体制和模式一种新的探索,其目标是如何将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步转向与时俱进的新型教育模式,这不失为一种大胆的尝试。在民办高校成立之初,民办高等院校的独立灵活的办学机制对于英语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懂语言但缺乏专业知识的人在实际工作中会碰到种种困难,甚至无法适应工作需要。因此,外语教育顺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把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从以培养单纯的语言技能为主转变为以培养语言技能加专业知识为主,所以,英语专业的深度改革迫在眉睫。
二、傳统英语专业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1.课程设计不尽合理。大部分课程仍然以基础语言技能为主,仅在高年级阶段加设经贸等专业课程。但是英语教师普遍不熟悉专业外的知识,导致其在授课时无法发挥英语优势,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无从实现。
2.重视语言能力而轻素质培养。有些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以传授语言知识为重点,忽视创新素质培养,因此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3.重视理论教学而轻社会实践。由于实践机会有限,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很少有机会接触社会,理论与实践常常脱节,导致语言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较低,无法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
4.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学习方法陈旧。大多数民办高校仍未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学生只能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选课,缺乏自主权。在学习上主要还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未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受教学内容陈旧、师资水平等参差不齐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知识面不宽,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如何正确定位民办高等院校英语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专业化和实用化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上,对工具型外语类人才的需求已明显下降,而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同时还具备金融、法律、计算机、商贸等方面专业知识背景的英语类毕业生备受青睐,即使是翻译人才也需要具备相关领域内的特定知识。比如经济金融类行业中需要精通外贸英语,掌握国际贸易操作流程的人才;服务类行业中需要熟练掌握旅游英语及酒店管理英语的人才;高新技术行业中需要掌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英语人才等。从总体上看,在目前这样一个日趋多元化的环境当中,社会和市场越来越多地需要“英语 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民办高校应从准确定位出发,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对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和合理规划,致力于培养符合社会需就的复合型人才。
四、如何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1.低年级时要侧重基础课程,以便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外语学科的基础课尤为重要,学生的综合技能主要是通过基础课的教学训练而获得的,外语学科的分流培养是以基础课基本学完而且学生的语言功底扎实为前提的。因此,基础课的学时数务必要得到保证。
2.按不同的专业知识模块操作课程。在学生基础知识的平台搭建以后,从高年级开始按模块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比如,商务贸易模块、翻译模块、文秘管理模块等。学生按模块选课可以实现“以语言学知识,以知识带语言”的目标。
3.加强实践课程。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因此这些实践课程必须以英语的职业应用为核心,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选择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机关、学校、外贸公司进行社会实践。学校、学生和各实践单位应签订培养合同,以确保实践的质量。实践单位每半年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表现作出公正的评价,并记入学生的成绩档案。
4.选修课程设置应具有前瞻性。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就业观念势必会发生变化,自主就业将逐渐成为主流。英语商务方向可从拓宽就业渠道的角度出发,使学生在其学业结束之后,顺利地融入到不同的工作中去。
五、结语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外语类复合型人才,广大民办高等院校应当以此为契机着力调整自己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向,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把握社会前进方向,并争取为国家和社会输送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玉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3,(5).
[2]郑玉琪.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3]石云龙.多维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