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事丰盈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ko0428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个在城里长大的孩子,从前的城池有油菜花粉的传播,豆荚的清香,弥漫着农耕气息。年幼时常去乡下,从此便对那些野径疏篱,粗蔬细苇,小屋炊烟,甚至是田地里散发出来的泥土味道,感到亲切。
  乡村世界,天地广袤,器物温柔,农事丰盈。
  那时我喜欢看农人扶犁而耕,那些被桃花、杏花春雨浇灌过的土地开始苏醒,变得柔软。牛在前面走着,犁铧在田地中哗哗翻出一道口子,土膏泛着青光。一只大鸟,立于田埂,站在不远处。
  闲观农事,人在乡村是客,却觉得它们一件件,在季节里渐次饱满清晰,棱角分明。
  插秧,是一件让人内心丰盈的事情。所谓云在青天水在瓶,想想当时的情景,水田漠漠,波平如鉴,青秧在田,天光云影,鸟在空中飞,人站田中,一棵秧、一棵秧地栽插,身子向后退着,这样的情形很美。
  稻田放水,地气涌动,声响喧哗。农人扛大锹,背影如雕塑伫立,掀开土坝含草根的软泥,水便如绸缎般一跃而过,顺着渠,潺潺而流,稻田便有一片汩汩田水声。
  一位家在乡村的诗人,向我描述“开秧门”的情势。那些被灌入如薄荷般清凉之水的田地,硬土成膏泥,睡了一冬天懒觉的小虫子纷纷从草丛洞穴抱头鼠窜,落荒而逃。这时候,密密麻麻的鸟,在天空舞动、蹁跹,争先恐后,啄虫而食。插田之日,扯头手秧叫开秧门,要放鞭炮庆贺。送茶酒到田头,分吃蛋、饼、包子。男女哼唱秧歌,脸上满是神圣与庄严,手上撒下的是一季的希冀与憧憬。
  采茶也是一件让人内心丰盈安静的事情。有位宁波书友,微信上给我发了一张家人上山采茶的图片。图片上,那几个上了年纪的女子,中午就躺在茶园的茶树下休息。采茶很辛苦,一大早擦着露水上山,带上准备好的午饭和水,一个人,一天才摘了幾斤。朋友邀我春天上山采茶,说摘下的茶叶拿到村上店中炒干,归己。我人没去,内心早已丰盈一片。
  农事丰盈,袅娜曼妙,契合内心。
  耕地、插秧、采茶是农事。采与摘,自始至终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采桑与采薇,是一阕叠一阕的宋词小令。浅夏,在乡下看农人踮起脚尖采摘果子,内心欢喜。
  我曾在苏北沿海的乡下摘过棉花。摘棉花就是把棉桃里喷薄而出的棉絮采出来。棉桃那么可爱,它炸开,由内而外,摘棉花的人,站在密匝匝的棉田中,静观一棵棉桃,内心想必是熨帖而感动。
  传统农事,我对那些犁、耙、锄、蒲磙、桶、水车、风车、碓、磨、推子、筛、箩筐、扁担、手推车,曾经使用过的抽水机、打稻机、喷雾器等老农具,注目凝视。
  苇岸《大地上的事情》,描写了诸多农事。“麦子是土地上最优美、最典雅、最令人动情的庄稼……到了六月,农民抢在雷雨之前,把麦田搬走。”——播种是抒情优美的农事,收割是深情获得的农事。
  有时在想,一个人真正的阅读,要读那些天地之书。翻阅古代农书,《齐民要术》《陈敷农书》《王祯农书》《农政全书》《补农书》……一部部泛黄纸页所记录的文字,朴素而深情。透过这些,仿佛看到一簇簇豆苗摇曳的远古大地,更觉禾稼尽观,农事丰盈。
  (编辑
其他文献
最近美女翻译张京冲上了热搜。记事时起,张京就特别喜欢唱歌跳舞。有一天,她在看一场国际体育舞蹈公开赛时,一会儿汉语一会儿外语的声音使她感到非常的纳闷,她便好奇地问父母,那个人叽里咕噜在说什么呀?  妈妈告诉她,他说的英语。英语是一种世界语言,如果不会这种语言,在国际性的交流中就会遇到许多障碍。虽然是一件小事,可小张京的脑海里却印象很深刻,她努着嘴说:“那我也要学英语。”  进入中学后,张京对英语课非
知悉我在北京,好友功哥热情约饭。说是好友,缘于投缘,几次合作后交集并不多;小我数岁,却称功哥,缘于他的热情豪爽。我正纠结于他的“来家里吃饭”会不会过于讨扰,他又补充:“自己人才会受邀吃‘家里饭’,添双筷子的事儿!”我感动着并欣然赴约。  寒冷冬日,进门便是扑面的家的温暖与浓郁的火锅香味,还有功哥小两口儿略带调侃的寒暄。电视时为谈资时为背景地开着,不时浏览照片墙。片刻,清淡的火锅底料欢快翻涌,热气直
升入初中以后,我感到自己心理上渐渐地有了些变化。不像过去那么开朗、那么爱笑了,变得不爱说话,对周围的事物也没那么大兴趣,像老了似的。感到这些变化后,我自己很着急,想问问有没有调整的方法。  (豆 子)  先让身体动起来,打球跑步啊,或者唱歌跳舞之类的都行,这样可以带动你的心情活跃起来。还有个办法,尝试改变一下生活方式和环境,比如上学、放学换条路线走啊,或把自己房间的布置调整一下,让自己有新的发现。
黑暗、凄凉的日子来了。……  你自己的病,你亲近的人们的病痛,老年的凄凉和悲哀……你所爱过的一切,你曾经为着它们完全牺牲了你自己,那一切都完了,毁了。有的是一条下坡路。  你现在能够做什么呢?悲叹?怨恨?你那样做对你自己对别人都不会有好处……  在那棵弯腰的、凋零的树上,叶子更小、更稀了,可是树叶的绿色并没有消退。  那么你也自敛吧,你也与世隔绝,回到你的回忆里,在那儿深深地,在内向的灵魂的深处,
小时候,住在一栋砖木结构的老屋里。老屋同时还居住着堂叔和太奶奶两家人,整日吵吵嚷嚷的:孩子的尖叫,大人的训斥和老人的咳嗽,还有徘徊在大门口鸡群的咯咯声。屋内没有天井,光线暗淡。我们房间在东边,只有一扇砖砌的窗户,窗户正对着邻家的西墙。清早的晨光从墙上反射到屋子里,桐油般抹在床柱和旧桌上。到了傍晚,夕阳下山照在墙上,从窗户弹入房间,多少能驱散一些老房里的发霉气息。  白墙黛瓦,飞檐翘角的徽派老房子榫
离开故乡已经四十多个年头了,儿时故乡的草垛在我的脑海里总是挥之不去,有时候梦里又回到了儿童时代,演绎出与草垛有关的许多故事,醒后却又感到怅然若失……  草垛,是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打麦场 、打谷场的四周,还有房前屋后,高高低低,星罗棋布地排列着,给了村民们精神上的一种温暖,一种光的火焰,一种充满祥和和安宁的守候。它们恪尽职守,日日夜夜守护着村庄,运转着属于村庄的四季轮回。  草垛有好多种,打完麦子
西洋老家具是上世纪初上海流金岁月的遗物,今天的文化人和实业家希望通过这个载体,将怀旧的情绪凝固在自己的家居空间中。    红木蛋型凳卖五元一只    作为一个典型的老克勒,陆康是一个真正意义上靠润笔生活的书法篆刻家,没有固定收入,却因为“回家作业”很多,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陆康的寓所客厅里放置着几十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西式家具,靠窗是一对专供客人小坐的硬靠背围栏式皮面沙发椅,对面是一对布面软包扶
“沈浩,你为何又不做作业?你给我站起来!”班主任用黑板擦愤怒地敲了敲讲台。  “不想做。”沈浩懒洋洋地站了起来,摸了摸后脑勺。  教室里哄堂大笑。  “我明天请你爸过来。”  “那我就谢谢你喽!要是你能让我爸来学校,以后我天天给你烧高香!”沈浩将头发往后一甩,做出了一个潇洒的祭拜动作。  “你……你……”班主任脸涨得通红通红。  “我爸早不要我了,我就是在我爸那儿挂个名儿而已,您就别白费力气了。”
少年走在乡间小路上。此时已经是夜里的八点半,刚下晚自习。从学校到家里,有八里多路。这段路,必须要步行,因为家里买不起自行车。这段路,有两个分支,都能到家,但是,一个分支的路边,要经过全村死去的人的大坟地,少年不敢走那一段路;另一个分支,要经过一条小河,河中间一个小桥,桥的两边,是密密麻麻的芦苇荡,过了芦苇荡,有几座孤坟,白天尚可,夜晚经过,也是恐惧。少年无他,只好选择了芦苇荡。  月亮升起来了,少
蔬菜里,黄瓜最大众化,情味最长,四季的餐桌上不可或缺。黄瓜常常牵起一串藤蔓一样的记忆,在岁月的架上缠缠绕绕。  小时候,我家的房前有园子,那是一家人的蔬菜供应基地。每日,母亲将屋内收拾停当,几乎长在菜园里,拔草、打垄、浇水是母亲的功课。母亲嫌我们不管不顾,笨手笨脚,不是踩了秧苗就是破坏了水道,宁愿自己劳作,也懒得叫上我们帮忙。母亲的手被草绿锈着,洗不掉,直到冬天才褪干净。  夏初,豆角的紫花一嘟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