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短肌鞘吻合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症十年经验总结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rk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Soave长肌鞘分离、短肌鞘吻合、后壁“V”形切除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症(HD)的并发症和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9月至2010年6月间采用改良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Soave术治疗HD患儿218例的临床资料、术中术后并发症、排便功能等.手术技术在Georgeson-Soave基础上稍有改进,包括减少盆底游离、环形黏膜切口、电凝分离黏膜直到腹膜反折、肌鞘剪短,后壁V形部分切除.结果 218例患儿,手术年龄为15 d~12岁,狭窄段位于直肠乙状结肠176例、左半结肠38例、横结肠4例.平均手术时间176min,中转开腹2例.术中左髂血管出血1例、新直肠180°扭转2例.肠蠕动恢复时间8~36 h(平均23 h),术后住院时间7~20 d(平均10.4 d).术后2周以内每天排便3~12次(平均4.6次),术后3个月每天排便1~5次(平均2.3次).早期术后并发症包括小肠从套管孔疝出2例(0.9%),肛周皮炎共73例(35.6%),吻合口瘘3例(1.4%).182例患儿随访6~120个月,晚期术后并发症包括粘连性肠梗阻2例(1.1%),肛门狭窄4例(2.2%),小肠结肠炎17例(9.3%),便秘4例(2.2%),污便8例(4.4%).排便功能优良率达到87%.结论 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Soave长肌鞘分离,短肌鞘吻合,肌鞘后壁“V”形切除治疗HD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中括约肌痉挛、便秘复发和小肠结肠炎发生率减少,污便的发生率没有增加。

其他文献
目的 目前先天性胆管扩张症一直沿用Todani的五型分型法,分型复杂,本研究对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病理改变和外科治疗进行分析,据此进行分型探讨.方法 对2000年10月至2009年10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107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和胰胆合流异常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及生化检查结果,比较不同年龄患儿胆道扩张的相对长度和直径,测量胆总管内的压力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远
患儿:女,11岁.因腹痛、腹胀20余天入院.患儿半个月前出现间断不固定腹痛,不伴发热,无呕吐,大便不规律,为脓血便,糊状.入院前3d未排大便,腹胀明显,进食后有呕吐.在当地医院住院10d,诊断为:①肠梗阻:原因待查;②肠道炎症性病变;③慢性糜烂性胃炎.患儿发病后体重下降5.5kg.检查:腹部膨隆,上腹可见巨大肠型,腹肌稍紧张,脐周与左侧腹压痛,无反跳痛.直肠指诊:直肠内空虚,未及明显异常,退指无血
目的 比较不同剩余小肠长度的短肠综合征患儿长期随访营养状况.方法 对我院已脱离肠外营养2年以上的短肠综合征的14例患儿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人体测量(身高、体重)和血液生化指标测定(血常规;肝功能;血铜、锌、铁、钙、磷、镁;维生素A、维生素E、β-胡萝卜素、维生素B12),并根据剩余小肠长度≤60 cm和>60 cm分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1例患儿存在轻度营养不良,1例患儿存在重度营养不良,1例患儿
目的 直肠肛门运动与感觉功能发生改变会影响到排便功能.本文通过分析经肛巨结肠根治术后患儿直肠肛门动力与感觉功能的客观检测指标变化,探讨其在排便控便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高分辨率多通道胃肠功能检测系统,对经肛巨结肠根治术后有排便障碍来院就诊或能定期来院复查的37例患儿的临床排便功能评分和直肠肛门测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2.1%临床排便和测压指标正常,10.8%恢复了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有排便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