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野下的“普爱人格”及其塑造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r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爱人格”是指在普爱心理认知下自觉践行爱人、助人、利他等亲社会行为的人格特质。把塑造“普爱人格”作为当下中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核心是把“爱”作为人格的重要元素予以培育,这在心理学上既有广泛的依据,又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塑造“普爱人格”,包括执政党、政府、社会各行各业在内的一切公民、组织与团体,都要付出努力,营造“普爱”社会心理。作为教育者,要努力学习心理学,自觉运用心理学,普及爱的认知,普撒爱的温暖,弘普爱的行为。
  〔关键词〕心理学;普爱;人格;社会心理;人际关系;利他;亲社会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3-0018-03
  一、“普爱人格”的心理学内涵
  在我国,“普爱人格”的明确提出,是近几年的事。但是,人们对“普爱人格”的思考自古就有,主要是墨子“兼爱”思想和孔孟“仁爱”学说,到了近代则主要是孙中山的“博爱”主张。所有这些思想无不与政治哲学交融在一起,抽象色彩极为浓重。学者中真正从人格角度思考“普爱”的寥寥无几。在笔者查阅的相关论述中,只发现三国时期刘劭的主张,似乎直接体现了对“普爱人格”的微妙洞察。刘劭受《尚书》中“九德”的启示,在《人物志》中把人格划分为12种不同类型,包括强毅之人、柔顺之人、雄悍之人、惧慎之人、凌楷之人、辨博之人、弘普之人、狷介之人、休动之人、沉静之人、朴露之人、韬谲之人。其中,弘普之人的人格是“意爱周洽”,认为这样的人“普博周洽,弘在覆裕,失在溷浊”,笔者认为这是对“普爱人格”的懵懂描绘。严格讲来,刘劭的主张也只是“主张”,他只述及弘普之人的行为表现,没有也不可能有心理学依据。至今,心理学界还没有形成对“普爱人格”的准确定义。
  笔者试图从心理学角度定义“普爱人格”:在普爱心理认知下自觉践行爱人、助人、利他等亲社会行为的人格特质。所谓“普爱”,顾名思义就是广泛意义上的爱,泛指爱自己、爱他人、爱国家、爱自然、爱社会,其核心是行为利他性。所谓“人格”,是指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与行为呈式,它内在地包含着个体心理倾向与个体行为倾向两方面。具体地说,从心理倾向上看,“普爱人格”表现为共情、善良、宽容与悲悯之心。从行为倾向上看,“普爱人格”表现为助人、利他等亲社会行为。“普爱人格”是对冷漠人格的根本否定,意味着人们要学会普爱生命,爱人惜物,要用真爱普撒人文的光辉。“普爱人格”的塑造,有利于人们在生命历程中将仁爱传播到普天之下,实现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二、塑造“普爱人格”的心理学依据
  笔者提出把塑造“普爱人格”作为当下中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其核心是把“爱”作为人格的重要元素予以培育,这在心理学上有着广泛的依据,主要包括: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依据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爱的需要是人的基本心理,爱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前提,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会抑制人的成长,“爱的需要受到挫折,是心理失调的主要原因。”[1]可见,受教育者的“普爱人格”是他们寻求自我发展、实现“高峰体验”的内驱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位代表罗杰斯是杰出的心理治疗大师,他主张在治疗中对问题儿童实施“积极关注”,强调协调与坦诚,为患者创造和谐安全的氛围,并无条件给予患者关怀,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笔者认为罗杰斯所说的“积极关注”,目的在于让儿童减少或避免迷茫,修复爱心人格,其实质是“以爱育爱”。
  (二)精神分析心理学依据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鼻祖弗洛伊德认为,爱的力量是人固有的生本能,他指出:“一个成熟的人,应该能够创造性地工作和爱。”[2] 弗洛伊德的追随者阿德勒认为,人有博爱、合作与利他的精神,“忽视”儿童会使他们产生“错误的生活风格”,长大以后就会冷漠、猜疑他人,人际关系不和谐,从而失去爱心人格。德国心理学家霍妮提出了基本焦虑理论,认为家庭关系中父母的冷漠、偏爱会导致儿童的安全需求得不到满足,产生神经症。当代精神分析的权威弗罗姆认为,健康人格是有“生产倾向性的人”,这类人与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的人”相似,都能够发挥潜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培养这种人格需要重视爱的力量,他指出,“成熟的爱是人类的一种积极力量”, 使自我得到充分发展。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依据
  “普爱人格”的行为特征是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尽管已经有一些心理学家证明了利他行为是人类天生的倾向,但是,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则证明了一切人格都是行为的总和,是各种行为与习惯的产物,强调早期教养和环境对于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按照华生的理论,“普爱人格”是人类在教养下习得的行为,需要恰当的环境濡染。斯金纳提出了“强化”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学习新行为的基本前提是强化,可以通过强化来学习利他行为。霍曼斯认为社会人之间的互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交换”过程,“人们不仅交换物质性的商品和金钱,而且还交换非物质性的知识、友情、信息、爱、满足等。”[3]用霍曼斯的理论来解释,利他行为是“交换”使然,这切合“爱人者,人恒爱之”的中国式理解。其实,形成任何人格都需要人际互动。
  三、塑造“普爱人格”的心理学价值
  人格问题是一直是心理学的重要课题。它体现着教育者对学生成长环境的判断,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知,对培养目标的理解。“普爱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拉近社会心理价值:塑造“普爱人格”是由目前社会的人际现状所决定的,有利于拉近社会人际心理的距离
  社会人际现状最能反映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2011年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以后,很多媒体进行了深度的报道与尖锐的批评,从而给受众造成这样的印象:18个路人的素质很低,千错万错都错在路人。笔者却不以为然,反倒认为一些媒体记者缺乏起码的社会学认知,忽视了对现实社会关系的深度剖析。早在19世纪中叶,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斯宾塞就提出了“社会有机论”,强调要从整体的有机性来研究社会行为。研究社会事实时,必须纵观全局,放开视野,对任何社会现象、社会问题都不能孤立看待,而应该从这些现象与其他现象的相互关联中去把握。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社会性是人的本质,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的冷漠,是社会冷漠的反映。18个路人中的每个人都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个体,而是多种社会关系综合作用的结果。18个路人缺乏爱心与德行,原因在于他们所生活其中的社会关系出了问题。正是冷漠的社会关系铸就了他们缺乏爱心与德行的生活范式。2011年9月22日,《人民日报》一则醒目标题令人深思:中国已进入“陌生人社会”,人性冷漠随处可见。文章列举了各地频频出现的“老人摔倒没人扶”现象,痛斥了“我们早已习惯用戒备的眼神、怀疑的心态来对待陌生人”。如何消除社会关系的冷漠?作为教育者,笔者的反思是:践行爱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普爱”精神,即塑造学生的“普爱人格”。
其他文献
消毒是羊场防疫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利用机械、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消灭体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病发生或蔓延。本文对羊场的消毒介绍如下。场舍消
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本研究利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职院校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实现素质教育的
借鉴国内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分析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与劣势,对人才培养方案重新定位,改革传统培养模式弊端,提出第一知识维、第二能力雏、第三素质维的
猪瘟(CSF)是由猪瘟病毒(CSFV)引起猪的高度致死性、接触性传染病,是严重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CSF在我国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目前我国对CSF的控制采取强制免疫、扑杀及综
期刊
本文主要针对筒式球磨机减速机齿轮的主要失效形式,结合使用工况特点,分析了造成齿轮失效的原因,提出了改进途径,对提高齿轮质量,延长减速器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球磨机作业率
2014年7月19-21日,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内科与临床诊疗学分会2014年学术研讨会暨小动物临床技术交流会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来自国内外畜牧兽医科研、教学、生产及相关领域的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中国要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教育必须高瞻远瞩固本强基。作为基础科目的语文教育,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必须及早改变旧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探究切实可行的教育教
Objective To determine Cronobacter spp.contamination in infant and follow-up powdered formula in China.Methods All of 2282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ret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