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kenhv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品管圈活动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医院产科收治的产妇116例,按照入院先后分组,给予一般护理模式的58例纳入对照组,采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的58例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新生儿护理缺陷情况观察,观察组新生儿护理缺陷发生率1.75%、对照组12.07%;病例书写合格率观察组100.00%,对照组91.38%;护理满意率观察组98.28%,对照组87.93%,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品管圈护理模式应用下,对提高护理质量、控制不良事件发生有积极作用,应在护理管理实践中应用推广。
  关键词:产科护理风险;品管圈活动;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1--01
  产科护理工作区别于一般科室,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护理对象体现在产妇与新生儿方面,护理工作繁重,一旦护理操作出现差错,均可能产生护患纠纷问题。这就要求强化产科风险管理工作,如引入品管圈活动模式[1]。本次研究中将对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品管圈活动模式应用下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医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产妇116例资料,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组,包括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8例。观察组产妇年龄23-36岁,平均(27.6±3.0)岁,孕周37-41周,平均(39.0±1.5)周。对照组产妇年龄24-35岁,平均(28.0±2.5)岁,孕周36-40周,平均(38.4±1.0)周。入选标准:①产妇均无认知障碍、精神病史情况;②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配合。一般资料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可比较分析。
  1.2方法
  1.2.1对照组
  入组产妇采用一般护理管理模式,如定期做相关检查、为产妇及其家属答疑解惑等。
  1.2.2观察组
  观察组产妇给予品管圈模式,实施内容:①品管圈小组设立与圈名确定,其中小组成员包括优秀护理人员、护士长等,由护士长担任组长,考虑到产科护理中出现护理风险可能性较大,所以将品管圈圈名设定为“安全圈”;②护理风险问题分析,由小组利用鱼骨图绘制方法,或头脑风暴法,明确护理风险问题,如新生儿护理中存在胸牌丢失、手圈丢失等情况,再如病历书写不规范等,同时有护患沟通缺失以及其他可能引起护患纠纷的问题;③品管圈计划实施,主要针对护理风险问题制定针对性的干预管理措施,如病历书写问题,科室内应适时做好相关培训考核活动,强化护理人员书写规范性,同时配合有效的奖惩机制,降低病历书写差错率。同时,護理中,应注意在引产与生产过程中强化护理干预,如引产时滴注催生苏,需做子宫收缩、胎心变化情况观察,降低胎儿窘迫发生率,而分娩后,需对膀胱充盈、阴道出血量观察,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对于新生儿护理,则需严格按照相关管理标准,做好体征指标观察以及手圈活胸牌配戴等,另外,整个护理干预过程中,应对产妇做好心理护理干预工作,如交谈法、听音乐等多种形式的运用,有助于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护理效果观察,包括新生儿护理缺陷、病例书写合格率以及护理满意情况等。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结果录入Excel表格中,统计学处理经过软件SPSS21.0实现,护理效果组间比较经过检验,采用数(n)或率(%)形式描述,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新生儿护理缺陷情况观察,观察组新生儿护理缺陷发生率1.75%、对照组12.07%;病例书写合格率观察组100.00%,对照组91.38%;护理满意率观察组98.28%,对照组87.93%,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医疗体制改革背景下,对医院整体服务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在产科护理工作中,要求加强风险管理工作,如引入品管圈模式,其优势在于针对产科中的风险问题,有针对性做好处理工作,对降低风险发生有积极作用[2]。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在新生儿护理缺陷发生率上明显较低,而病历书写合格率与护理满意率均较高,相比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些可反映出品管圈护理模式应用下取得的效果显著,有助于护理风险问题的控制。
  综上,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品管圈护理模式应用下,对提高护理质量、控制不良事件发生有积极作用,应在护理管理实践中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姜妮娜,王素燕,韩月欣.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16):161+177.
  [2]徐晓珍,陈科威,王丽,等.品管圈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21):50-51.
其他文献
患者男,42岁.就诊前1个月,双前臂及足背出现小米粒大小红斑,压之不褪色,很快增多向近端蔓延,在当地诊为过敏性紫癜,给予钙剂、维生素C、泼尼松(用量不详),9天后,皮疹减少.停药后再次发疹,并出现腹痛,在本院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给予静脉滴注甘草酸二铵、口服赛庚啶、钙剂、维生素C等药腹痛消失,皮疹减少。
期刊
摘要:目的:对丙型肝炎患者采用院外延伸护理对患者不良情绪和自我效能的影响进行探究。方法:病例总数为70例,病例选取时间为2020年1月到2021年8月,按照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以及采用院外延伸护理的观察组,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丙型肝炎采用院外延
摘要:目的:探讨强化管理对于普外科护理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取的普外科2019年3月到2020年4月收治的100例住院病患,将病患分为x组以及y组,x组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管理,y组在x组的基础上加强护理管理措施,比较两组护理的质量以及满意度。结果:y组的服务与技术、关心与爱护、环境与指导等方面的护理满意度高于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管理对普外科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探究观察前列腺增生患者护理中优质服务模式的实施效果。方法:2020年4月到2021年5月,选取98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依循单双数法分为两组,其中行常规服务模式的49例是对照组,行优质服务模式的49例是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4.08%小于对照组18.37%,有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QOL评分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  
摘要:目的:分析饮食护理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4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饮食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Morisky依从量表分值大于对照组,其护理满意度亦然,P<0.05。结论:饮食护理干预在糖尿病肾病患者护理中应用效果突出,值得推广。  关键词:饮食护理;糖尿病肾病;临床效
目的 探讨梅毒患者外周血树突细胞(DC)各亚型及表达不同细胞因子T细胞亚群的频数在梅毒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流式细胞仪测定20例梅毒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和15例正常人外周血DC各亚型及表达不同细胞因子(包括IFNγ、IL-2、IL-4、IL-10、IL-12)CD4+、CD8+T细胞亚群的频数.结果 20例梅毒患者外周血髓系DC亚型(CD11c+)的表达,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升高(t=3.339,
目的 报道1例有近亲背景的板层状鱼鳞病患者及其家系,并检测其转谷氨酰胺酶Ⅰ编码基因TGM1的突变。方法提取板层状鱼鳞病患者及家族成员的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TGM1基因所有的15个外显子及其邻近的侧翼序列并进行双向直接测序。结果该板层状鱼鳞病患者TGM1基因第11个外显子的1666位的碱基存在胞嘧啶(C)→胸腺嘧啶(T)突变,使得529位密码子由ACA→ATA,相应氨基酸由苏氨酸(Thr)变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预见性护理干预在肺栓塞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及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肺栓塞介入治疗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分组如下:参照组(40例,常规护理)、研究组(40例,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更高,P<0.05。对于并发症发病率,研究组更低(P<0.05)。结论急性肺栓塞介入治疗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有效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
摘要:目的:分析产科护理中应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124例产科患者,随机抽取62例作为A組,实施常规护理,另62例作为B组,护理中应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观察护理效果。结果:B组产妇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率、母乳喂养技能掌握率、护理满意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5)。  1.2方法  A组产妇护理常规实施,包含产前、产后相关事项告知产妇,指导产妇产后喂养新生儿等。B组护
摘要:目的:探究社区延续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本文共选取于2017年2月份至2018年1月份在社区医院中接受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共170例,采用掷骰子的形式对患者进行分组,将掷出奇数的患者纳入到对照组,将掷出偶数的患者纳入到观察组,每组患者各8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社区延续护理方法。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自我管理能力评分较高,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用药依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