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学生课堂生成的几点思考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shuiged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只有预设的课堂只会是教师的课堂,生成的课堂才是学生的课堂。但生成的历史课堂教学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关注和把握学生的学习场域,给学生的“失败”留有空间,注重历史思维的训练,侧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课堂预设课堂生成学习场域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85
  纵观历史课堂,大多数教师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抓住所谓的教案不放,教学过程循规蹈矩,方寸不乱;要么置教案于不顾,教学过程松垮随意,散沙一盘。对于后一种做法,我们总是“腹诽”连连,而对于前一种做法似乎宽容了许多。但如果往深处去想,就会发现如果教学流程总是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课堂就会是铁板一块、死水一潭。只有预设的课堂只会是教师的课堂,只有生成的课堂才是学生的课堂,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那么,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才能促使有预设的课堂走向生成的课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达成。
  一、关注和把握学生的学习场域
  场域是指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网络。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历史课堂上,教师关注的不该是自己的“教”,而该时时关注学生的“学”。教师要随时理清学生的在场状态,时刻不放过学生每一个学习细节,仔细倾听学生的交流对话,认真揣摩学生的思维动向,从而及时做出对教学环节的调节变更,教学问题的机智更改,教学路径的巧妙变通。教师不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而是根据具体的学生学习场域,灵活弹性地接纳、吸收、处理,激活课堂。这样的课堂,生成有了可能,精彩得以呈现。
  二、给学生的“失败”留有空间
  尝试是人的本能。但是,在实际的历史课堂中学生不愿尝试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主要是因为教师预设的课堂是让学生不断取得“正确”的课堂,在教学环节中基本没有给学生相应的“犯错误”的空间。其实,有“失败”的课堂才是学生能够真正学习的课堂。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有意无意地把一些应该告诉、可以告诉学生的知识变成问题或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经历历史知识发生、发展、应用的过程。换句话说,“聪明”的历史教师,往往教不出顶尖的学生,因为他们总是讲得太清楚,不给学生留有“失败”的余地。但其实“尝试成功”过程中的“失败”,恰恰是学生在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有助于成功、指向成功的生成过程,对于学生高层次的成功能力和成功心理形成是有益处的。讲不清楚、讲得太清楚的历史课堂都不是好课堂,有意讲不清楚,留给学生思维和生成的空间,才是智慧之举。教师应以此引导学生如何从错误走向成功,真正体会失败是成功之母。
  三、注重历史思维的训练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新的生成,教师必须授之以“渔”,也就是要侧重对学生进行历史思维的训练。历史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分析思维和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强调要理解历史知识本身“是什么”,即知识的核心本质,并且可以有效地掌握历史知识,促进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分析思维突出强调要懂得历史知识的“为什么”,分析问题或者现象的原因,比如在分析某个历史事件的原因时,不仅要横向分析,还要纵向分析,必要时还要比较分析,这样才能把历史事件的各种联系了解清楚。创新思维强调要明白历史知识能“怎么样”,即所学的历史知识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将所学到的抽象内容或者理论知识举一反三。这三种历史思维能力在历史课堂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远比对知识本身的死记硬背更有意义,因为它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生成。
  四、侧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与创新实践。知识教学要“够用”,但不能“过度”,因为知识教学过度就会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受阻。教育不应该填满学生生活的空间,而是要留有闲暇,因为学校教育绝不是给学生人生画上句号,只是给学生准备好必要的桨。所以,教师要思考历史学科本质是什么,历史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如何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历史学科教学之间架起桥梁。具体而言,教师应该注意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引领、辐射历史学科教学,彰显历史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二是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于教师对历史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和对学科本质魅力的挖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历史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
  总之,好的历史课堂教学,一定是有生成的历史课堂教学,有生成的课堂才能让学生的脑袋不成为教师思想的跑马场。
  (责任编辑庞丹丹)
其他文献
研究性学习是根据初中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所研究出来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它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做了初步分析。  一、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1.探究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的标志性特点就是探究性。探究是当前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和形式之一,当教师在讲授某个知识点时,并不能满足于学生得到准确答案,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儿童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展翅飞翔就得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到课堂有民主;有尊重;有机会;有老师的激励、引导。这样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及成就感,也就爱学了。  关键词:新型的师生关系 前提 尊重是基点 机会是起飞点  赏
[摘要]在教育改革推进的背景下,思想品德教师需要进行不断的思索、探究。通过对教学观念、人文素养、以人为本、教学语言、回归生活、作业练习、教学手段等进行思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思索观念素养生活作业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00073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学生思维不断活跃,思想品德教师需要进行多角
阅读对孩子的智力和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三十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是一种以语言符号为媒介,包含丰富的超越现实生活内容的活动,会让阅读者的“语言系统”发育得更好,同时可以让他的“智力背景”更为丰富,从而使他的思维能力及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更强。  但是,盲目阅读功效甚微,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做有效的课外指导,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入手,循序渐进地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和全球化趋势,对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大学教育必须逐渐改变封闭的、脱离现实生活和偏重于只是传授的倾向,构建一种有助于学生投入社会生活、亲历实践过程的实验课程与教学体系,是学生形成一种多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方式。因此,探究式教学的改革,尤其是如何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为主的教学,将成为今后高校经济管理学科教
任务型阅读属于阅读理解的一部分,是在新课程标准出台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题型。任务型阅读注重考查学生获取、处理、表达英语信息的能力,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阅读整合以及理解的能力。本文笔者将在探索任务型阅读的基础上,以译林牛津版高中英语为例,探讨任务型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任务型阅读概述  任务型阅读对于学生能力的考查是综合性的,它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词汇能力,另外还在一定层
一、生源及其管理  在我校,参加高考体育训练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文化课成绩差而参加训练的,并不是由个人兴趣和身体素质来决定的。参加体育训练的学生,绝大部分没有经过选材就训练。教师呢,就是愿意练就带的方式,所以学生身体素质差异明显,这也制约了后来的训练及管理。  针对我校这些情况,对于选材,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在体育课及课外活动中发现。②要和班主任积极沟通,把那些文化课成绩不算差、身体条件好的学生发展
在施工方法方面,与普通地线相比,光纤复合架空地线的施工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了提高施工质量,本文重点分析光纤复合架空地线的架设过程,同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在一定程度上为安
在高职高专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问是一项设疑、激发兴趣、引发思考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课本内容的重要纽带。本文主要介绍了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