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应以学生与文本对话为中心,其他对话都是为了给学生个体阅读(对话)营造一个良性的言语环境,而不是代替学生阅读。笔者正是从以上特征入手,研究探讨对话的展现过程,制订有效的对话教学策略。
一、 有效的对话教学教师应学会倾听
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要善于倾听和发现,要学会“屈尊”,欣赏学生们的“真情告白”并及时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通过提炼、筛选,进行扶植、培养,让“良驹”成为“千里马”。
名教师的课堂会尽可能给学生一片天空,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攀登,去创造,去跋涉,而且耐心地倾听,并适时给予指导。前不久聆听了特级教师薛法根的《燕子》,受益匪浅。
师:什么叫赶集?你赶过集吗?
生1:上街。
师:上街叫赶集?我今天上街了我去赶集了?怎样的上街才叫赶集?你一个人上街叫不叫赶集?
生1:急匆匆地上街。
师:急匆匆?哪个字的解释是这个意思?
生1:赶。
师:赶是急匆匆。那一个人急匆匆地上街叫赶集吗?想一想。
生1:很多人。
师:对了,很多人,大家在约定的时间急匆匆地往集市上去,这样的情景叫——
生:赶集(一起读)!
师:课文当中讲谁去赶集?(生没找到思路)自己再读一读。
生:青草,绿芽,鲜花。
师:青的草,绿的芽,各种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它和人们去赶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都很多。
生2:都很急。
生3:都是赶出来的,赶到那边去了。
师:赶到哪边去了?(生一时答不上来)赶到该赶的地方去了。(生笑)
师:它长出来了,它就像人赶集一样,到哪个地方去了呢?到了春天里。草长出来了,芽发出来了,鲜花盛开了,这样的情景叫“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一个烂漫无比的春天。
“赶集”一词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薛老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慢慢地引导、启发,使学生有了展现自己个性的机会。而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多的老师未能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未能随时处理课堂生成的信息,给学生搭建一个个展示个性的舞台,让一个个契机就这样悄悄地溜走了。
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互动生成的有关信息和教学资源是很珍贵的,它展现了师生的智慧互动的火花,有时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有时是课堂上绽放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如果教师能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生成的瞬间,并有效地加以利用,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多一分习得,多一分发展,我们的课堂就会多一分活力,多一分精彩。
二、 有效的对话教学应让学生尽情言说
课堂学习应在“活生生的人”的活动中生成,应在孩子积极的思维、自主的探究中,在孩子惊喜的发现中,在情感的共鸣中,在独特的感悟中热闹有序、活泼而又有所得中生成。但是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一味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味地“紧急刹车”,一心想让学生尽可能地完成环节中的各个预设,而未能让学生尽情地言说,让他们各抒己见。
天游峰——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师:请同学自己读读这段话。作者是怎么写出这个“险”的?(用了什么词?用了什么方法?用心发现。)
生1:第一险峰。(直接点明“险”)
生2:像……(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写“险”)
生3:仿佛……(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体现“险”)
师:看谁的朗读最能表现天游峰的险。
在教学这一片段时,我只想着如何告诉学生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以及运用这些修辞方法的好处,只想着学生如何跟着我的预设而生成,没有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尽情地言说,更没有静静地等待,倾听他们的言说,并适当地给予点拨、启发,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在课堂的对话推进过程中,应让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应抓住课堂对话中精彩的生成,因势利导深入发问,自然地引向课堂主题。这样,教师既尊重了学生对课文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又启发了学生认识其他维度的知识和感受。
三、 有效的对话教学应走进学生的心灵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名师的课堂创设一种自然、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自由对话的心理场,师生之间彼此充满了爱意。学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老师的想法,教师也没有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而是在其乐融融的聊天、谈话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表达,并使其敢想敢说,说真话,表真情。前不久在上师大培训期间,有幸聆听李海林教授的讲座,他在讲座中讲了这样一个案例。
师:请一个同学说一件说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事。
生1:生讲故事。(悲伤的事)
师:让生1走上讲台,面对学生。
师:让我们一起安慰他。(学生齐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诗句)
师:让生1面向老师,老师再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诗句。
师:出示一首《假如你欺骗了生活》的诗,问学生有没有这样的事。
生:学生自由说自己欺骗了生活的事。
师:老师讲自己欺骗生活的事。
师:出示作文题《假如生活可以重新开始》,让学生写作文。
生:写完后,学生念作文。
教师要“以情动人”,去激发学生的情绪,即用作者的情去熏陶学生的情,使之感受到学习课文是一种美的享受,犹如欣赏一件艺术珍品,从而怀着与作者相同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
从上述案例中,我真正明白了如何用教材教,如何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何在教学中走进学生的心灵。在课堂教学中,名师都遵循学生思维的起伏与情感的波澜,随时调整教学,动态地生成学习内容,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积极饱满的学习状态下吸收知识,丰富积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学习的乐趣。
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更精彩。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小学高级教师。
一、 有效的对话教学教师应学会倾听
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要善于倾听和发现,要学会“屈尊”,欣赏学生们的“真情告白”并及时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通过提炼、筛选,进行扶植、培养,让“良驹”成为“千里马”。
名教师的课堂会尽可能给学生一片天空,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攀登,去创造,去跋涉,而且耐心地倾听,并适时给予指导。前不久聆听了特级教师薛法根的《燕子》,受益匪浅。
师:什么叫赶集?你赶过集吗?
生1:上街。
师:上街叫赶集?我今天上街了我去赶集了?怎样的上街才叫赶集?你一个人上街叫不叫赶集?
生1:急匆匆地上街。
师:急匆匆?哪个字的解释是这个意思?
生1:赶。
师:赶是急匆匆。那一个人急匆匆地上街叫赶集吗?想一想。
生1:很多人。
师:对了,很多人,大家在约定的时间急匆匆地往集市上去,这样的情景叫——
生:赶集(一起读)!
师:课文当中讲谁去赶集?(生没找到思路)自己再读一读。
生:青草,绿芽,鲜花。
师:青的草,绿的芽,各种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它和人们去赶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都很多。
生2:都很急。
生3:都是赶出来的,赶到那边去了。
师:赶到哪边去了?(生一时答不上来)赶到该赶的地方去了。(生笑)
师:它长出来了,它就像人赶集一样,到哪个地方去了呢?到了春天里。草长出来了,芽发出来了,鲜花盛开了,这样的情景叫“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一个烂漫无比的春天。
“赶集”一词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薛老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慢慢地引导、启发,使学生有了展现自己个性的机会。而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多的老师未能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未能随时处理课堂生成的信息,给学生搭建一个个展示个性的舞台,让一个个契机就这样悄悄地溜走了。
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互动生成的有关信息和教学资源是很珍贵的,它展现了师生的智慧互动的火花,有时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有时是课堂上绽放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如果教师能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生成的瞬间,并有效地加以利用,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多一分习得,多一分发展,我们的课堂就会多一分活力,多一分精彩。
二、 有效的对话教学应让学生尽情言说
课堂学习应在“活生生的人”的活动中生成,应在孩子积极的思维、自主的探究中,在孩子惊喜的发现中,在情感的共鸣中,在独特的感悟中热闹有序、活泼而又有所得中生成。但是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一味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味地“紧急刹车”,一心想让学生尽可能地完成环节中的各个预设,而未能让学生尽情地言说,让他们各抒己见。
天游峰——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师:请同学自己读读这段话。作者是怎么写出这个“险”的?(用了什么词?用了什么方法?用心发现。)
生1:第一险峰。(直接点明“险”)
生2:像……(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写“险”)
生3:仿佛……(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体现“险”)
师:看谁的朗读最能表现天游峰的险。
在教学这一片段时,我只想着如何告诉学生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以及运用这些修辞方法的好处,只想着学生如何跟着我的预设而生成,没有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尽情地言说,更没有静静地等待,倾听他们的言说,并适当地给予点拨、启发,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在课堂的对话推进过程中,应让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应抓住课堂对话中精彩的生成,因势利导深入发问,自然地引向课堂主题。这样,教师既尊重了学生对课文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又启发了学生认识其他维度的知识和感受。
三、 有效的对话教学应走进学生的心灵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名师的课堂创设一种自然、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自由对话的心理场,师生之间彼此充满了爱意。学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老师的想法,教师也没有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而是在其乐融融的聊天、谈话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表达,并使其敢想敢说,说真话,表真情。前不久在上师大培训期间,有幸聆听李海林教授的讲座,他在讲座中讲了这样一个案例。
师:请一个同学说一件说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事。
生1:生讲故事。(悲伤的事)
师:让生1走上讲台,面对学生。
师:让我们一起安慰他。(学生齐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诗句)
师:让生1面向老师,老师再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诗句。
师:出示一首《假如你欺骗了生活》的诗,问学生有没有这样的事。
生:学生自由说自己欺骗了生活的事。
师:老师讲自己欺骗生活的事。
师:出示作文题《假如生活可以重新开始》,让学生写作文。
生:写完后,学生念作文。
教师要“以情动人”,去激发学生的情绪,即用作者的情去熏陶学生的情,使之感受到学习课文是一种美的享受,犹如欣赏一件艺术珍品,从而怀着与作者相同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
从上述案例中,我真正明白了如何用教材教,如何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何在教学中走进学生的心灵。在课堂教学中,名师都遵循学生思维的起伏与情感的波澜,随时调整教学,动态地生成学习内容,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积极饱满的学习状态下吸收知识,丰富积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学习的乐趣。
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更精彩。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