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念青东段隐秘山峰
念青唐古拉是户外爱好者耳熟能详的一条山脉,它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的分水岭,这里隐藏着逾百座6000米以上未曾攀登的山峰。如果没有云层的遮挡,在飞往拉萨的途中可以清楚地俯瞰白雪皑皑的连绵山脉和青葱茂密的原始森林,这些巍峨壮美的山峰令人印象深刻,却无从知晓其详细信息,这是一片尚待深入认识的山区。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陆续有来自日本,英国和新西兰为数不多的队伍对这一地区的部分山峰进行了探索和试攀。直到2001年夏秋,日本山岳会的中村保先生整理出版了《To the Alps of Tibet》介绍这里的山峰资源。之后受这篇资料的影响,念青唐古拉东段的隐秘山峰开始吸引很多优秀国外攀登者前来探索并尝试完成首登,例如英国的MickFowler(2005年首登卡加乔、2007年首登马纳绰,详见本刊2005年第期,2007年第期)。
念青唐古拉东段地区地形复杂,气候湿润,冰川众多,雪峰林立,也哺育了动植物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风光如画的自然景观,精彩纷呈的户外资源,再加上古老的村镇和独特的民俗,一些国外攀登者称这里为“西藏的阿尔卑斯”。
巴松措周边的未登峰
8月25~26日,我们分别拜会了西藏登山学校,西藏登山协会,西藏登山队的朋友及相关人员,就念青唐古拉东段的山峰情况作了交流。登协外联部由于负责接待国外登山队,我们找到了曾担任联络官或翻译而到达过该地区的次仁和达娃。
次仁在1999年陪同新西兰队侦察杰青那拉嘎布,2001年陪同中村保考察巴松措北部河谷。2007年陪同Mick Fowler攀登嘉黎达孜村南部的马纳绰,并在不久前刚陪同日本队伍考察了易贡至嘉黎一线。他们帮我们解开了国外信息中的一些不明之处,而我们计划书中的攀登及山峰信息有很多也是登协以往所不了解的,因此登协对考察活动表示出很大兴趣,约定在考察结束后进一步交流。
8月26日晚,考察队抵达巴松措南岸的结巴村,这是考察线路的起点。从这里,西北方向可以看到沙阿玛热则和西侧的瞻巴拉这两座6000米山峰,东北方向可以看到自东向西耸立的杰青那拉嘎布,林布刚增嘎布和阿玛杰姆达增三座6000米左右的山峰。次日起连续三天因雨无法进山,先向当地村民询问邻近山峰情况,并考察了巴松措北岸的进山线路。30日上午,天气有好转迹象,我们首先徒步进入巴松措北岸山区,从求子洞景点桥头东侧的山路沿溪而上接近沙阿玛热则。
在上升过程中天气再次转坏,下起小到中雨,天色渐晚仍不见消停,考虑到继续攀登已无可能到达预计营地,决定下撤到已废弃的沙阿村旧址附近的平坦草场扎营。31日上午,我们拍摄了从云雾中短暂露出山峰主体的图片,并了解清楚进山的几条线路后决定返回,这是一座尚无攀登者尝试的山峰。
在从巴松措北岸的布如村到冲久村的返回途中,转好的天气让我们发现了以往未见报道的夏拉吉布,它位于巴松措西侧的木巴村附近,峰顶近似象形文字的“山”,同样是座难度较大的技术性山峰。
新措至钟措的马蹄形山系
行前我们仔细研读了GoogleEarth卫星地图并制作了等高线地图,注意到新措与钟措之间是一个由十余座山峰环绕而成向东北凸起的马蹄形山系。拟订的计划是分别由新措和钟措两个方向考察这个山系的东西两侧,西侧的杰青那拉嘎布、林布刚增嘎布已有来自新西兰和美国的攀登者尝试过,但都未能登顶。
9月1日,考察队动身前往新措,但是这一天的新措河谷依然是云遮雾绕,无法一窥山峰真容。在我们考察的二十多天里,只有9月17日全天晴朗,没有下雨:受频繁降雨和云雾的影响,这次考察最后只完成了计划行程的2/3,部分山峰的拍摄和攀登线路的观察也不尽如人意。藏东南地区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气候多变,攀登季节和时间的选择是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10月2日上午,经过一夜的强降雨后,天气突然转为降雪。新措方向的考察几乎毫无收获,我们决定返回,在临近结巴村的白兰措(地图标注普刚落措)河谷入口,观察到这个马蹄形山系凸出部的高大雪山,看上去颇有些诱人。它可能是当地村民所说的普刚落(意为无法逾越)雪山,我们决定将来进行探索。
从巴松措东北的错高村出发,徒步七个小时后。到达钟措湖头设立营地。这次我们重点考察的是杰青那拉嘎布和林布刚增嘎布,英国植物学家金敦沃德在1926年出版的《雅鲁藏布峡谷的谜》一书中提及了NamlaKarpo这座惹眼的山峰并附了照片。
1999年,一支由John Nankervis率领的登山队在照片的指引下来此守候了一个半月,据当时担任联络官的阿克布回忆,这支队伍试攀到了雪线附近海拔5000~5500之间。2002年美国人Mark Jenkins和JohnHarlin也是在海拔5240米的地方遇雪崩而返。
我们前进到钟措冰川,其末端堆积了大量冰川移动携带下来的碎石,季节的缘故,周围山峰雪线都比较高,冰川的北面和西面分布着几座可以尝试的山峰。而杰青那拉嘎布和林布刚增嘎布在钟措这个方向有较多的岩石路线,地势陡峭,从地形上判断,白兰措方向应该是相对容易的选择。
从左木达增到双果措
9月4日,我们离开结巴村,进入巴松措以北错高村至扎拉村的河谷。从扎拉村继续向西经拉玛尼荣牧场可以到达扎拉河的源头——内朗东南侧的冰川,而内朗及其周边林立的数十座未登峰正是我们这次活动三个考察区域中最重要的一个。内朗位于工布江达县朱拉乡和嘉黎县忠玉乡交界处,是当地的神山,海拔6870米,可能是念青唐古拉东段的第二高峰(最高峰色普岗日,海拔6956米,位于边坝县加贡乡和比如县交界处),但在尼洋河和易贡藏布之间的崇山峻岭之中,内朗不仅是最高峰,而且不论是从山形还是从连同东西北三条山脊组成的地形来看,都如同帝王一般坐北朝南高高在上,俯瞰着万物生灵。所以,沙阿玛热则无论是天王宝座还是国王宝座都应该让位给内朗。
9月6~11日,我们往返于扎拉,拉玛尼荣、左果果至左木达增之间,对沿途部分山峰做了考察,并初步确定左果果东峰将是未来我们在该地区尝试攀登的首座未登峰。左果果是拉玛尼荣牧场西北处的地名,徒步2~3个小时可到,其北侧无名群峰和冰川暂以地名来命名,群峰中东西各有一峰高度上难分仲伯,而从难度来看东峰更适合熟悉冰雪技术的爱好者。
从左木达增折返回左果果后,我们在10日从河谷营地上升900米,到达海拔4610米覆盖高山草甸的山头,这里是每年四五月村民采虫草时的营
念青唐古拉是户外爱好者耳熟能详的一条山脉,它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的分水岭,这里隐藏着逾百座6000米以上未曾攀登的山峰。如果没有云层的遮挡,在飞往拉萨的途中可以清楚地俯瞰白雪皑皑的连绵山脉和青葱茂密的原始森林,这些巍峨壮美的山峰令人印象深刻,却无从知晓其详细信息,这是一片尚待深入认识的山区。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陆续有来自日本,英国和新西兰为数不多的队伍对这一地区的部分山峰进行了探索和试攀。直到2001年夏秋,日本山岳会的中村保先生整理出版了《To the Alps of Tibet》介绍这里的山峰资源。之后受这篇资料的影响,念青唐古拉东段的隐秘山峰开始吸引很多优秀国外攀登者前来探索并尝试完成首登,例如英国的MickFowler(2005年首登卡加乔、2007年首登马纳绰,详见本刊2005年第期,2007年第期)。
念青唐古拉东段地区地形复杂,气候湿润,冰川众多,雪峰林立,也哺育了动植物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风光如画的自然景观,精彩纷呈的户外资源,再加上古老的村镇和独特的民俗,一些国外攀登者称这里为“西藏的阿尔卑斯”。

巴松措周边的未登峰
8月25~26日,我们分别拜会了西藏登山学校,西藏登山协会,西藏登山队的朋友及相关人员,就念青唐古拉东段的山峰情况作了交流。登协外联部由于负责接待国外登山队,我们找到了曾担任联络官或翻译而到达过该地区的次仁和达娃。
次仁在1999年陪同新西兰队侦察杰青那拉嘎布,2001年陪同中村保考察巴松措北部河谷。2007年陪同Mick Fowler攀登嘉黎达孜村南部的马纳绰,并在不久前刚陪同日本队伍考察了易贡至嘉黎一线。他们帮我们解开了国外信息中的一些不明之处,而我们计划书中的攀登及山峰信息有很多也是登协以往所不了解的,因此登协对考察活动表示出很大兴趣,约定在考察结束后进一步交流。
8月26日晚,考察队抵达巴松措南岸的结巴村,这是考察线路的起点。从这里,西北方向可以看到沙阿玛热则和西侧的瞻巴拉这两座6000米山峰,东北方向可以看到自东向西耸立的杰青那拉嘎布,林布刚增嘎布和阿玛杰姆达增三座6000米左右的山峰。次日起连续三天因雨无法进山,先向当地村民询问邻近山峰情况,并考察了巴松措北岸的进山线路。30日上午,天气有好转迹象,我们首先徒步进入巴松措北岸山区,从求子洞景点桥头东侧的山路沿溪而上接近沙阿玛热则。
在上升过程中天气再次转坏,下起小到中雨,天色渐晚仍不见消停,考虑到继续攀登已无可能到达预计营地,决定下撤到已废弃的沙阿村旧址附近的平坦草场扎营。31日上午,我们拍摄了从云雾中短暂露出山峰主体的图片,并了解清楚进山的几条线路后决定返回,这是一座尚无攀登者尝试的山峰。
在从巴松措北岸的布如村到冲久村的返回途中,转好的天气让我们发现了以往未见报道的夏拉吉布,它位于巴松措西侧的木巴村附近,峰顶近似象形文字的“山”,同样是座难度较大的技术性山峰。
新措至钟措的马蹄形山系
行前我们仔细研读了GoogleEarth卫星地图并制作了等高线地图,注意到新措与钟措之间是一个由十余座山峰环绕而成向东北凸起的马蹄形山系。拟订的计划是分别由新措和钟措两个方向考察这个山系的东西两侧,西侧的杰青那拉嘎布、林布刚增嘎布已有来自新西兰和美国的攀登者尝试过,但都未能登顶。
9月1日,考察队动身前往新措,但是这一天的新措河谷依然是云遮雾绕,无法一窥山峰真容。在我们考察的二十多天里,只有9月17日全天晴朗,没有下雨:受频繁降雨和云雾的影响,这次考察最后只完成了计划行程的2/3,部分山峰的拍摄和攀登线路的观察也不尽如人意。藏东南地区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气候多变,攀登季节和时间的选择是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10月2日上午,经过一夜的强降雨后,天气突然转为降雪。新措方向的考察几乎毫无收获,我们决定返回,在临近结巴村的白兰措(地图标注普刚落措)河谷入口,观察到这个马蹄形山系凸出部的高大雪山,看上去颇有些诱人。它可能是当地村民所说的普刚落(意为无法逾越)雪山,我们决定将来进行探索。
从巴松措东北的错高村出发,徒步七个小时后。到达钟措湖头设立营地。这次我们重点考察的是杰青那拉嘎布和林布刚增嘎布,英国植物学家金敦沃德在1926年出版的《雅鲁藏布峡谷的谜》一书中提及了NamlaKarpo这座惹眼的山峰并附了照片。

1999年,一支由John Nankervis率领的登山队在照片的指引下来此守候了一个半月,据当时担任联络官的阿克布回忆,这支队伍试攀到了雪线附近海拔5000~5500之间。2002年美国人Mark Jenkins和JohnHarlin也是在海拔5240米的地方遇雪崩而返。
我们前进到钟措冰川,其末端堆积了大量冰川移动携带下来的碎石,季节的缘故,周围山峰雪线都比较高,冰川的北面和西面分布着几座可以尝试的山峰。而杰青那拉嘎布和林布刚增嘎布在钟措这个方向有较多的岩石路线,地势陡峭,从地形上判断,白兰措方向应该是相对容易的选择。
从左木达增到双果措
9月4日,我们离开结巴村,进入巴松措以北错高村至扎拉村的河谷。从扎拉村继续向西经拉玛尼荣牧场可以到达扎拉河的源头——内朗东南侧的冰川,而内朗及其周边林立的数十座未登峰正是我们这次活动三个考察区域中最重要的一个。内朗位于工布江达县朱拉乡和嘉黎县忠玉乡交界处,是当地的神山,海拔6870米,可能是念青唐古拉东段的第二高峰(最高峰色普岗日,海拔6956米,位于边坝县加贡乡和比如县交界处),但在尼洋河和易贡藏布之间的崇山峻岭之中,内朗不仅是最高峰,而且不论是从山形还是从连同东西北三条山脊组成的地形来看,都如同帝王一般坐北朝南高高在上,俯瞰着万物生灵。所以,沙阿玛热则无论是天王宝座还是国王宝座都应该让位给内朗。
9月6~11日,我们往返于扎拉,拉玛尼荣、左果果至左木达增之间,对沿途部分山峰做了考察,并初步确定左果果东峰将是未来我们在该地区尝试攀登的首座未登峰。左果果是拉玛尼荣牧场西北处的地名,徒步2~3个小时可到,其北侧无名群峰和冰川暂以地名来命名,群峰中东西各有一峰高度上难分仲伯,而从难度来看东峰更适合熟悉冰雪技术的爱好者。
从左木达增折返回左果果后,我们在10日从河谷营地上升900米,到达海拔4610米覆盖高山草甸的山头,这里是每年四五月村民采虫草时的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