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肿瘤疾病护理手册》出版:肿瘤围术期护理注意事项研究

来源 :介入放射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haiyan19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名:《实用肿瘤疾病护理手册》作者:邹艳辉,周硕艳,李艳群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定价:80.00元ISBN:9787122311054尽管现代医学技术在不断的突破,但肿瘤的发病率仍然在不断的攀升。手术切除是肿瘤疾病常见的治疗方式,肿瘤围术期的护理水平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实用肿瘤疾病护理手册》基于编写人员长期肿瘤护理的临床实际经验,汇编整理形成了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护理手册,可供护理人员、护理专业学生学习与临床参考。
其他文献
在线教育作为近两年来十分火热的赛道,白热化的行业竞争已经众所周知,不论是顺势而起的新锐企业还是经历行业浮沉的老牌企业,都很难在战火中保全自己。行业的激烈竞争体现在方方面面,而营销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花式”营销,重点却相同在线教育平台对于营销的重视早就人尽皆知,也总因为过度营销而遭受外界诟病。各方平台都砸下巨大的资源试图去打赢这场关于营销的大战,尤其是此前的春节和寒假,营销大战的火热更是达到了顶峰。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系列的新兴媒体平台,推动着网络短视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娱乐方式。网络短视频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可塑造性,作为新媒体时代下新兴的传播方式之一,与微信、微博等其他媒介相比,其是线上引流+实体消费的新型的数字化经济发展模式,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短视频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着网络短视频的长效发展,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网络短视频进行概述,探究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短视频的发展现状,并针对新
以高中物理“圆周运动”的教学为例,阐述了深度学习视域下物理学科单元主题教学的关注点以及实施路径。提倡教师应当从制定目标、统整内容、创设情境三个维度设计单元主题教学。
所谓类比,就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点出发推出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运用类比可以帮助学生把陌生的对象和熟悉的对象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提升到抽象思维,从而有效地掌握物理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学习“能级”时,许多学生对玻尔原子模型感到迷惑,这是由于研究的微观世界的内容不仅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看不见、摸不着,而且抽象、难以理解。为解决这一难题,经过深入细致的探讨分析,笔者在玻尔原子模型的教学实践中,
针对重知识传授、轻知识获得过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效果,有助于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不断形成认知冲突,不断进行实验探究,加深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产学研合作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美国通过产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计划有力地推动了产学研合作。文章对该计划的典型代表伯克利传感器和执行器中心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探究,深入分析归纳了其运行机制特点,建议我国要探索高校企业会员制度,实施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方式,完善产权分配制度,建立产学研合作评价体系。
利用高中物理相关知识,如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安培定则、磁感线、动力学、电荷的相互作用、运动的相对性等,设计实验装置,叙述实验过程及结论,分析地磁场产生的原因,解释磁偏角的形成、地磁南北极不停移动、地磁南北极连线不通过地心、地磁翻转等现象。
时间:2021年7月27日—7月30日地点:海南·海口2020,疫情肆虐,相聚未能如期;2021,阴霾退散,我们重启征程。2021年,“全国物理名师工作室联盟”继续秉承“助推教师专业发展,打造优质交流平台”的理念,在连续四年(2016-2019) “名师讲堂”系列活动的基础上,聚焦物理学科素养、创新物理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促进广大物理教师的教研及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发挥平台作用。经研究,决定于2021年7月27日-7月30日,在有着海滨自然旖旎风光的南方滨海城市——海口,举办全国物理名
主题式教学围绕教学主题,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开展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为例,阐述了对主题式教学实践的一些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对当代中国青少年来说,对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的认识亟待加强。然而,由于物理的形成和发展主要集中于西方世界,教师虽然不乏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意识,但在实际的物理教学环节中常常只能点到为止,导致教育效果变得较为虚泛。能否让爱国主义教育在物理教学环节中渗透得实在一点?为此,笔者从途径和方法两个视角做了些许探索。其中关于是否“实在”的判断,不以教师感觉作标准,而以学生的思维是否有所介入、情感是否有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