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健康生活目的地的适宜技术获取路径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来源 :当代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c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发展不平衡和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分布不均,客观上造成了工作生活地和健康生活体验地的分离。遵循“资源—技术—产业”的逻辑建设健康生活目的地的架构,需要引进和掌握适宜技术。可以考虑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引进、市场购买、服务换取等路径获得适宜技术,培育发展健康产业,在遵循市场机制基础上促进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地域竞争优势。云南省建设健康生活目的地的案例十分典型,该地区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健康资源富集,但发展水平较低。而缺乏适宜技术恰恰是建设健康生活目的地的瓶颈,建议云南省构建辅助体系,破解技术难题,成为世
其他文献
将行为助推引入公共政策优化设计的实质是放松了传统公共政策制定的“理性人”前提假设,以考虑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系统性行为偏差。行为助推案例研究表明,使用行为助推进行优化设计使得公共政策不仅在物质上而且在心理上能够更好地满足“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从而极大地改善公共政策的效果,同时降低公共政策实施的成本;在使用行为助推对公共政策进行优化设计过程中,首先必须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行为偏差予以详尽调查,并通过行为助推手段予以考虑,其次要通过实地实验等手段检验行为助推手段的有效性。该研究对公共政策的
合同节水管理主要研究节水效益分享模式下的收益分配问题。本文基于多任务委托代理理论,以高校和节水服务公司的总收益最大为目标,研究高校对节水服务公司的最优激励设计问题。并讨论了增加节水量和节约项目改造成本两项任务在独立、互补和替代三种关系下的不同激励措施:若两项任务相互独立,对增加节水量的激励不会影响对节约改造成本的激励;若两项任务互补,对增加节水量的激励会促进对节约改造成本的激励;若两项任务替代,对增加节水量的激励只会让节水服务公司侧重于这一项任务,而忽略了节约改造成本。
期刊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由于原有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应用沿袭了原有的城乡差异,形成了新的不平等现象:“数字素养鸿沟”。本文以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视角进行质性研究,发现城乡家庭文化资本中“数字素养能力”的“使用接入”和“技能接入”存在差异,对城乡中小学生的“意识接入”产生影响,以文化惯习的方式代际传递。弥合“数字素养鸿沟”需要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数字化转型”,搭建全民信息化能力提升教育平台,提升农村信息化教育建设质量。
本文利用CHIP2013数据,从年度和终生两个不同的收入视角出发,将个体寿命异质性考虑在内,对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发挥的收入再分配效应进行测度,并结合累进性指标从养老金缴费与给付两个方面分析了制度在不同收入视角下发挥收入再分配调节功能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当不考虑个体预期寿命时,在养老保险缴费弱累退性与养老金给付强累退性的共同作用下,无论以年度收入还是终生收入来评价,制度都缩小了居民收入差距,且后者的再分配效应几乎是前者的两倍。当把个体寿命异质性考虑进去后,制度反而会微弱地扩大收入差距,而这种更贴近客
民宿业正成为我国城市迅猛发展的新兴行业。民宿有效利用了城市闲置资源,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大了城市旅游住宿供应,也成为影响和冲击传统酒店旅馆业的一股新势力。本文首先明晰民宿概念,通过城市民宿业发展现状,分析民宿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及隐藏着的风险和隐患,剖析其形成原因,提出了规范民宿市场、引导民宿市场规范化健康发展等对策建议。
甘肃农村青壮劳力大量流失,村庄空心化现象严重,高素质职业农民供给不足,各类专业人才短缺,为确保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振兴有序推进,建议构建激励、服务、培养三大机制,协同外引、内育、重留、善用四大举措,着力加强高素质职业农民培育和“一懂两爱”人才培养,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内生动力。
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各方面都产生深远且重要的影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研究人口老龄化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全国31个省2013-2019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通过面板设定F检验、Breusch-PaganLM检验和Hausman检验,确定随机效应模型为最优模型,通过新的不同方法验证了最优模型的稳健性。结果发现,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消费、房价与居民生活水平呈显著性的正相关关系,而物价则与居民生活水平呈显著性的负相关关系。对此,本文提出
期刊
建设社区治理共同体是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础。数字时代赋予了社区居民数字公民的身份,拓宽了其参与社区治理、与其他主体协同协商的方式。本文通过将数字公民模型(DCM)和社区治理共同体模型(CGC)相结合,得到一个对数字时代下的社区共同体更富有解释力的理论模型。根据调查所获得的374份有效问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假设加以检验。结果发现,数字公民意识对于社区共同体建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为解释居民的社区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