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在《中专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要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这就要求英语教学工作者要改变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的讲解而忽视培养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作法,应提倡以发挥学生参与实践交流的主体能动性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并充分地抓住这一机遇,大胆地尝试并及时地总结。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任务型教学以交际型教学模式为基础,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任务型教学是交际语言教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也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成果。Nunan把任务型教学法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五点:(1)强调通过用目标语进行交互作用的活动来学习交际;(2)将真实语篇引入学习情景;(3)为学习者提供机会,让他们把注意力不仅仅集中于语言,而且同时集中于过程本身;(4)提升学习者个人的经历,把这些经历看作课堂学习的重要贡献成分;(5)试图将课堂语言学习与课外语言的激活联系起来。Nunan还把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分为两类:真实性交际任务和教学型交际任务。前者指学生能在外语世界碰到的任务,或在日常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活动。后者指学习语言知识的活动,即为教学而设计的活动,学习者在外语世界可能碰不到这些活动,但任务的实施能促进语言学习。
任务型教学是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真实的情景活动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在做事情中自然地使用所学语言,在使用语言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自己所学的语言。形象地说就是:学习者在完成真实、有意义的任务中学习和使用语言。它强调教学过程,力图让学生通过完成真实任务而成为课堂的主体;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创造出不同的任务活动,让学生通过伙伴合作、协商讨论完成学习任务。其学习过程充满了反思、顿悟和自醒,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他们的认知策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念成功的喜悦,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自身的潜能,从更广泛的层面培养他们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有很多教师对任务型教学的内涵和意义缺乏透彻的认识和理解,对其生搬硬套,他们往往按照单一的某一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组织一些课内或课外的小组活动或结对活动,使得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却没有真正得到充分的调动,甚至出现思维缺席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由三个因素造成。
教师因素
理论基础知识(如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方法等)薄弱,对英语教学大纲中的理念、目标、内容和教学策略理解不全面、不透彻。缺乏科学评价技能,教师的身心压力过重。对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组织管理、任务的设计和具体的操作还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足够的认识。对任务的设计、选择、任务的难度、系统性和延续性很难把握。教师接受课程改革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少,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不够。
教材因素
教材的语言材料不可能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教材与考试相脱节,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多采用教师讲解为主,学生题海战术为辅的教学方式。教材版本种类繁多,甚至同一个学校、同一年级的学生却在使用不同的教材,教材频繁地调整和变换致使教师对教材的体系、内容、教学策略一时难以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就更谈不上合理有效地运用任务型教学理念了。
课程资源与教学环境因素
学校课程资源缺乏,有些农村学校英语教学仍停留在教学的“一支粉笔”和“一张嘴”上,挂图、教学仪器和器材、配套读物以及录音机、幻灯、投影、电视、录像、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施奇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难以全面提高。另外,教师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有限。
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开展任务型教学。
学校班额大,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难以落实任务型教学,很多都是流于形式,或者把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简单地等同于“操练”。
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的差异。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产生与发展有其特定的土壤,其倡导者主要分布在英语为流通语言的国家和地区。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国的中小学,尚缺乏英语学习的真实自在的语言环境,学生多数情况下无法在自然环境中习得英语,只能人为地创造学习英语的环境。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简单地说:英语任务型就是用英语来做真实的事情。由此可见,学生是任务的主体,是执行任务的关键。如果学生没有学习英语的兴趣,失去了任务的主体,那么从何而谈任务呢?可见,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是进行任务型教学的基础。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要求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教师也要善于创设各种英语环境,让学生置身于一个英语世界,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英语;教师还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有更多接触英语的机会。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养成学习英语的兴趣。随着兴趣的增长,学习积极性的增加,任务也会不断地深入,整个语言学习就会越来越自动化和自主化。
设计良好的课堂程序
任务型教学所设计的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尽量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确定不同的要求和目标,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决定进行哪些活动,应达到什么要求,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磨练取得成功,让他们亲身感受真正的成就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课堂任务的设计应符合真实自然情景。符合真实自然情景的任务会使学习者的语言获得大幅度进步,任务不应该只为了某一特殊语言结构而设计,实施任务不应该强调语言规范,变成语言结构的表演。真实世界的需要应成为任务设计的驱动力,从而以互动的方式推进语言可行的过程,促进中介语的发展。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必须强调任务的自然性和真实性,尽量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情景,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和学习语言。无论是课前对新课的引入,课堂上的情景对话或游戏,还是给学生提供的阅读、写作,材料都要尽可能地做到真实、自然,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情景的真实、任务的真实。
任务的设计应体现人文性。由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学英语一方面要了解一些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等文化背景,另一方面还得注意自身的修养和行为道德规范。例如:在教有关“感恩节”知识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所学过的知识让他们比较和发现中国的“中秋节”和西方的“感恩节”的异同,学生可以从时间、地点、庆祝方式等方面做出比较,通过比较,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
在课堂设计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轻松、自然的氛围。任务型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卡壳”“不开口”或“一开口就出差错”的现象。此时,教师要以鼓励的眼神及时点拨或耐心地等待,而不能不耐烦或责骂学生。要知道,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轻松、自然的氛围,才能让学生更自信,活动起来也会更积极。“短暂的卡壳”也可能是学生正在思考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或进行词汇的搜索。另外,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还得考虑当地的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心理状况等,一些超现实的涉及到个人敏感问题的任务都要尽可能地避免。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要完成一项任务,需占用课堂上的一大部分时间,所以对于课堂上无法完成的任务,必须在课外去完成甚至去延伸和扩展它,也就是课后任务。为此,教师必须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习语言是需要环境的,在课后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教师要尽量到场指导,并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一种学习英语的环境。如英语角、师生之间的谈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谈话要尽量用英语讲,时间长了,学生就愿意接近教师,并喜欢跟教师说心里话了。这样,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是师生关系,在课后是朋友、知己,这就为任务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制定合理的评价手段
教师可利用语言的流利度、语言使用的宽度与复杂性以及准确性来评价任务的结果。真正基于任务的语言测试是以任务为核心,把它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测试项目的选择从任务出发,测试工具的编写以任务为基础,测试所要评定的是应试者完成任务的表现,而且我们可以综合上述各测试的方式和标准,进而更好地评价任务的结果。因此,教师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时,要根据实际情形实施任务,对任务型教学法实施的可靠性做更多的验证。在任务型教学法的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要注意角色的转换,教学要注意平衡意义与形式,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能力、教学环境、教学内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等渐进地推行任务型教学法。同时,教师还要对教学做总体的系统规划,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广东云浮市中等专业学校)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任务型教学以交际型教学模式为基础,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任务型教学是交际语言教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也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成果。Nunan把任务型教学法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五点:(1)强调通过用目标语进行交互作用的活动来学习交际;(2)将真实语篇引入学习情景;(3)为学习者提供机会,让他们把注意力不仅仅集中于语言,而且同时集中于过程本身;(4)提升学习者个人的经历,把这些经历看作课堂学习的重要贡献成分;(5)试图将课堂语言学习与课外语言的激活联系起来。Nunan还把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分为两类:真实性交际任务和教学型交际任务。前者指学生能在外语世界碰到的任务,或在日常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活动。后者指学习语言知识的活动,即为教学而设计的活动,学习者在外语世界可能碰不到这些活动,但任务的实施能促进语言学习。
任务型教学是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真实的情景活动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在做事情中自然地使用所学语言,在使用语言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自己所学的语言。形象地说就是:学习者在完成真实、有意义的任务中学习和使用语言。它强调教学过程,力图让学生通过完成真实任务而成为课堂的主体;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创造出不同的任务活动,让学生通过伙伴合作、协商讨论完成学习任务。其学习过程充满了反思、顿悟和自醒,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他们的认知策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念成功的喜悦,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自身的潜能,从更广泛的层面培养他们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有很多教师对任务型教学的内涵和意义缺乏透彻的认识和理解,对其生搬硬套,他们往往按照单一的某一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组织一些课内或课外的小组活动或结对活动,使得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却没有真正得到充分的调动,甚至出现思维缺席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由三个因素造成。
教师因素
理论基础知识(如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方法等)薄弱,对英语教学大纲中的理念、目标、内容和教学策略理解不全面、不透彻。缺乏科学评价技能,教师的身心压力过重。对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组织管理、任务的设计和具体的操作还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足够的认识。对任务的设计、选择、任务的难度、系统性和延续性很难把握。教师接受课程改革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少,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不够。
教材因素
教材的语言材料不可能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教材与考试相脱节,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多采用教师讲解为主,学生题海战术为辅的教学方式。教材版本种类繁多,甚至同一个学校、同一年级的学生却在使用不同的教材,教材频繁地调整和变换致使教师对教材的体系、内容、教学策略一时难以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就更谈不上合理有效地运用任务型教学理念了。
课程资源与教学环境因素
学校课程资源缺乏,有些农村学校英语教学仍停留在教学的“一支粉笔”和“一张嘴”上,挂图、教学仪器和器材、配套读物以及录音机、幻灯、投影、电视、录像、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施奇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难以全面提高。另外,教师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有限。
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开展任务型教学。
学校班额大,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难以落实任务型教学,很多都是流于形式,或者把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简单地等同于“操练”。
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的差异。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产生与发展有其特定的土壤,其倡导者主要分布在英语为流通语言的国家和地区。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国的中小学,尚缺乏英语学习的真实自在的语言环境,学生多数情况下无法在自然环境中习得英语,只能人为地创造学习英语的环境。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简单地说:英语任务型就是用英语来做真实的事情。由此可见,学生是任务的主体,是执行任务的关键。如果学生没有学习英语的兴趣,失去了任务的主体,那么从何而谈任务呢?可见,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是进行任务型教学的基础。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要求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教师也要善于创设各种英语环境,让学生置身于一个英语世界,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英语;教师还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有更多接触英语的机会。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养成学习英语的兴趣。随着兴趣的增长,学习积极性的增加,任务也会不断地深入,整个语言学习就会越来越自动化和自主化。
设计良好的课堂程序
任务型教学所设计的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尽量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确定不同的要求和目标,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决定进行哪些活动,应达到什么要求,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磨练取得成功,让他们亲身感受真正的成就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课堂任务的设计应符合真实自然情景。符合真实自然情景的任务会使学习者的语言获得大幅度进步,任务不应该只为了某一特殊语言结构而设计,实施任务不应该强调语言规范,变成语言结构的表演。真实世界的需要应成为任务设计的驱动力,从而以互动的方式推进语言可行的过程,促进中介语的发展。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必须强调任务的自然性和真实性,尽量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情景,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和学习语言。无论是课前对新课的引入,课堂上的情景对话或游戏,还是给学生提供的阅读、写作,材料都要尽可能地做到真实、自然,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情景的真实、任务的真实。
任务的设计应体现人文性。由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学英语一方面要了解一些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等文化背景,另一方面还得注意自身的修养和行为道德规范。例如:在教有关“感恩节”知识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所学过的知识让他们比较和发现中国的“中秋节”和西方的“感恩节”的异同,学生可以从时间、地点、庆祝方式等方面做出比较,通过比较,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
在课堂设计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轻松、自然的氛围。任务型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卡壳”“不开口”或“一开口就出差错”的现象。此时,教师要以鼓励的眼神及时点拨或耐心地等待,而不能不耐烦或责骂学生。要知道,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轻松、自然的氛围,才能让学生更自信,活动起来也会更积极。“短暂的卡壳”也可能是学生正在思考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或进行词汇的搜索。另外,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还得考虑当地的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心理状况等,一些超现实的涉及到个人敏感问题的任务都要尽可能地避免。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要完成一项任务,需占用课堂上的一大部分时间,所以对于课堂上无法完成的任务,必须在课外去完成甚至去延伸和扩展它,也就是课后任务。为此,教师必须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习语言是需要环境的,在课后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教师要尽量到场指导,并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一种学习英语的环境。如英语角、师生之间的谈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谈话要尽量用英语讲,时间长了,学生就愿意接近教师,并喜欢跟教师说心里话了。这样,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是师生关系,在课后是朋友、知己,这就为任务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制定合理的评价手段
教师可利用语言的流利度、语言使用的宽度与复杂性以及准确性来评价任务的结果。真正基于任务的语言测试是以任务为核心,把它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测试项目的选择从任务出发,测试工具的编写以任务为基础,测试所要评定的是应试者完成任务的表现,而且我们可以综合上述各测试的方式和标准,进而更好地评价任务的结果。因此,教师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时,要根据实际情形实施任务,对任务型教学法实施的可靠性做更多的验证。在任务型教学法的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要注意角色的转换,教学要注意平衡意义与形式,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能力、教学环境、教学内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等渐进地推行任务型教学法。同时,教师还要对教学做总体的系统规划,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广东云浮市中等专业学校)